[明觉] 佛法的护心者:专访性空法师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4-11 07:19:04
转自:佛门网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8840
佛法的护心者:专访性空法师
文、图:麦农
2016-04-08
某日,我在弘法精舍的大殿中,看到性空法师拿着念珠走过,遂引起了我的好奇。法
师给人感觉是位南传佛法的实践者,为何他会拿着念珠念佛呢?他念的又是哪尊佛?
性空法师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我有时候念佛,有时候念观音菩萨,也会持文殊菩萨
心咒;我有时候甚至什么都不念,单纯地借由念珠的触感,让自己的心安住。”整个访谈
,法师一直强调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让它安住,这样才能领受到佛法的利益。法师指出,
心,要能够安住,还需要某些前行。
佛教徒的宗教态度
性空法师破除我的迷思指出:“单从一个人身上的装束,无法判断那个人修习的是大
乘菩萨道,还是小乘解脱道。”毕竟衣着只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会流变,它不能作为佛
教法义的判准。“从观念上而言,佛法就是佛法,它谈的是解脱和如何达到解脱的境界。
“对此,佛陀亦因应众生的根器以及习性,施设不同到达解脱的法门。我们可依据自
己的习性、经验,选择佛陀的不同教法。”法门,是佛陀宣说教“法”,以让众生超凡入
圣的“门”户。门户的设立,是为针对众生的根器而划分,它具有应机特性。因此,不能
以为取一法就等于一切,甚至论断只有某一法门最殊胜。
佛陀时代,有个年轻外道持着一个绝对的结论:“只有这个才是真理,其余的都是假
法。”佛陀于是给了这个年轻外道一些极为重要的忠告:“护法的智者,不应作这样的论
断。”佛陀解释,如人有信仰,而他说“这是我的信仰”,这样可说是护法了。护法者不
能进一步宣称“只有这个才是真理,其余的(法门)都是假”。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说唯有我所相信的才是真理,而其他的都是假的。对佛陀而言,
“执著某一事物或见解,而藐视其他事物或见解,甚至认为其为卑劣,便陷入桎梏。”
十善业是学佛基础
性空法师学遍“东西”,贯通“南北”,熟习佛教原典,尤其喜欢南传佛教教义。法
师解释:“我觉得南传佛教的法义很受用,它的体系提供出家人留在森林中修行的机会,
这些特质都和我非常相应。
“另外,南传佛教强调修学善法。学习佛法的目标,就是让心清净。要怎样让心清净
?必须从修学十善业开始。”对于“十善法”,法师有如斯的体会:“我们一定要强调十
善业道,它可算是佛教的全部,亦涵盖了正见、定、戒律。所以不管我们学什么道,都要
以十善业道为基础。这样修行便会比较容易。相反,如果我们忽略修习十善业的话,便容
易堕入边见。”
我们之所以容易忽略十善业,是因为它文字浅白,道理简单。不过十善业知易行难,
其原因是我们的习气与它的道理相违背。
(注《入中论》:“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
皆能集。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若彼净
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
趣受布施果。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
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是故胜者说施后,随即宣说尸罗教。尸罗田中长功德,
受用果利永无竭。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由谁于谁断何
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者皆空乃出世。佛子月放离垢光,非诸有摄有
中祥,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
破坏、培养习惯
从佛法的观点,有些习惯是过去生所遗留的,有些则是这期生命养成的,是环境薰习
的结果。性空法师指出:“我们的心容易被习惯掌控。心一旦被习惯掌控住,那么心的内
涵便会等同于我们习惯的内容。”
一般而言,众生的习惯都是颠倒的,譬如“习惯于不修习正知正念”。这颠倒的习惯
不单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法师进一步表示:“人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依靠其他众生
,我们才能够过好日子。假如每个人都执著自己的习惯,相互依存的社会便出现磨擦。”
为了保护我们内心的清净,让它不起烦恼,法师建议:“要破坏自己的习惯,以及对
习惯的执著。”不过法师强调:“习惯不容易一下子就能改掉,它需要漫长的过程。”破
坏习惯是修行过程的其中一个面向,而培养习惯则是它的另一个面向。
戒律是生活的防腐剂
戒律,是实践佛法的共轨,而佛法的实践不能离开戒律。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
中形容“戒律是佛子生活中的唯一防腐剂”。佛弟子若无戒律作为行为上的依准,生活会
产生混乱,更遑论了生脱死。
持戒生活建基于良好的生活习惯。性空法师表示:“我们应该培养好的习惯,譬如作
息规律。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我们学习戒律。在学佛的过程中,律仪是修行的基础
,能令我们的修行变得容易。假如没有律仪,学佛与修行便成为不可能。
“如果我们有一段时间去修习戒律,这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法师带着微笑,继
续说:“这点就是出家的好处,因为出家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我们培养律仪,所以出家人是
很幸运的!”
佛法形容戒、定、慧三无漏学,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然而,戒律又是三学的基
础,不持戒,解脱道的向往便成为妄想。正如法师所指出的:“没有律仪,一切都免谈。”
(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
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
;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
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
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龙猛菩萨亦云: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
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应如思惟。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
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
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禅修的重要性
佛教流传世间,须依赖善巧方便。然而有的时候,在时空的世谛流布中,我们往往只
见到佛法的方便适应,少见它的真实义。以止观为例,它原本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不
过为方便大众的缘故,止观的修习也逐渐被遗忘。
止观,是“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特定的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
对象。简单而言,止观可视为定和慧。
佛门中更把止观的关系形容为“一鸟双翼”,“一车两轮”。换言之,修行要有所成
就,两者缺一不可。但唯恐一般大众对止观深感困难,“部分大德倾向以学问的方便来了
解禅修,而使得它越来越不明显,渐渐地禅修就变成喝茶。
(注《天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若夫泥洹(梵语 Nirvana,涅槃)之法,入乃多
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
即堕邪倒。”《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
《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
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止),正思法义(观)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
境性(止),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观)。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
思择而修(观察修之观禅)及于所缘心一境性(止住修之止禅)二所成办(止、观二品缺
一不可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并非只是单修止或单修观所成办)。”)
“禅(bhāvanā),是修习佛法必需的。”法师斩钉截铁地说。“必须禅修才能体
会佛法的好处。禅修的目的不是压迫烦恼,而是要依烦恼,来学习淡化烦恼,乃至令自己
不起烦恼。”
法师解释:“昏沉、散乱的心容易令人产生妄想。简单来说,禅修能令我们的心专注
、不昏沉、不起烦恼。在禅修中,我们能够体悟佛陀的教义,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是空的,
因为它是五蕴和合的,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一旦我们体悟身体是缘起的,那么我们也能够明白我们的世界、烦恼也不是真实的
。能够以这样观念去思惟,把寂静的境界养成习惯,渐渐地我们便会把烦恼看成是虚妄的
,不是真实的,这便合乎中道的思想。”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如何达到这种寂静的境界?法师简单地回答:“每
天要固定时间禅修,练习把心安住在当下。”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4-11 17:46:00
好文 感谢C大 受益很多
作者: wugilin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满愿)   2016-04-12 01:42:00
随喜赞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