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仓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为何需要学习应成论式、周遍等道理,对于修学佛法有何利益?】
学习这些“周遍”等等的道理,主要是在内心建立这样的观察方向:
如果是这个的话,完全是这样;或是,如果是那样的话,完全不是这个。
如,若是所作性,一定是无常;若是常,一定非是所作性。
又如,了解“此是存在而且不是常”,那么就是已经了解无常。
当然,也是需要了解“常”、“无常”等等的定义。因为能清楚的
了解定义,才能于有为法上破除是常,也建立无常。透过学习这些道理,
对于以后学习辩论、思惟会有帮助,当问到决定吗?不决定吗?
因为自己对于其中的理路有清楚的思惟方向,所以能很确定的回答。
反之,如果无法确定的回答,就是在你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通达论式
中的理路内涵。
例如,当问到:如果是这个的话,一定是那个吗?是人,一定是台湾
人吗?是兔角,一定是无我吗?这当中必须要思惟。是人,一定是台湾人
吗?这是比较简单的,是人不一定是台湾人,例如印度人。
是兔角,一定是无我吗?兔角是不存在的,无我是存在的,这当中的
理路是如何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思惟。
如果是兔角的话,那就什么都随便了,随便安立什么都可以了,这就
像自己都没有钱,却认为有一百万可以供养,如同这样随便安立一种想法,
什么都可以安立。
又如:是瓶子,一定是无常吗?是的。这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进
一步再说“是瓶子,一定是蕴体”,有些人就会怀疑:瓶子为何是蕴体?
瓶子是外在的法,蕴体是内在的法,瓶子怎么会是蕴体?这就是因为没有
正确的了解定义、理路,如果了解“蕴体”的定义及分类,就能决定瓶子
是蕴体。
为什么瓶子是“蕴体”?因为瓶子是色法。所有的有为法包括于“五
蕴”之中。“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聚合
”之义;由很多因缘聚合而有的体,就是“蕴体”之义。既然是因缘聚合
而有,当然一定是有为法。
“蕴体”分为:“色法”、“心法”。
“色法”都是属于“色蕴”。“色蕴”分为:外在的、内在的。可见
的颜色及形状,是属于外在的色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
是属于内在的色法。总而言之,是色法一定是“色蕴”。
“心法”分为:“心王”、“心所”。所有的“心王”都是属于“识
蕴”。再者,“受蕴”、“想蕴”,因为众生主要的心所是“受心所”、
“想心所”,有想一定会有受,有受一定会有想,二者是相应。除了“受
心所”、“想心所”二者以外,其余的心所皆是包括于“行蕴”,如无明
、贪、瞋、痴、智慧、慈悲心等等心所。
又,“行蕴”也包括“不相应行法”,如无常、所作性等等都是属于
“行蕴”,因为无常、所作性等等,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再者,如是,
所有的有为法都包括在“五蕴”。
又,所谓““应成”论式”,就是说,如果他宗所承许的是正确,那
么理应是如此,因是如此。如,有外道者承许“声是常,并且是所作性”
,主张声音是虚空之特法,声音是常,随时存在于虚空之中,例如,弹指
就有声音,由弹指的动作而发出声音,所以声音是“所作性”,但是,声
音本来就是存在于虚空之中,所以声音是“常”,如果不是的话,不可能
弹指就有声音,就如同,我们看不到的瓶子,它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有外道者,以这样的理由而承许“声是常,并且是所作性”。
但是,内道自宗承许“所作性,必定是无常”,与外道他宗的承许是
相违,为了破除外道他宗的承许,并且于其心续中建立正确的见解,故随
着他宗的承许而立应成论式:“声有法,理应是所作性,因是常故。”
论式中以相违的二者──“遣法”(宗法)及“正因”,令他宗对于
自己的承许产生怀疑,进而舍弃自己的承许,并且于其心续中建立“声是
无常”的正确见解。
中观应成派以这样的“应成论式”破除他宗的颠倒分别。“应成论式
”不同于一般的“正因论式”,
“正因论式”中是以周遍的“遣法”(宗法)及“正因”二者而立论
式,“应成论式”则是不一定,中观应成派也有自己的“所立宗”,但是
,破除他宗的时候主要是以这样的“应成论式”而破除,也因此而名为“
应成派”。
【以“能牵引三支正因”的应成语,说明修空性】
以中观应成派的宗见来看,中观自续派以下都有“执诸法自性存在”
的遍计倒执,为了压伏遣除此倒执遍计而说应成语,如,“能牵引三支正
因”的应成论式:“声音有法,理应是非缘起,因是自性存在故。”
当说此正应成论式之时,即具有“三轮正相违”:
(1)因相成立:敌者他宗因相成立──声音是自性存在。
(2)周遍成立:立者自宗周遍成立──非缘起性周遍自性存在。
(3)宗受到谴除:敌者的宗“声音自性存在”受到谴除。
再者,缘起法一定是“依他法”,“依他法而有”一定不是“由自方
成立”,“依他”、“自方成立”二者是相违。如上,由说此正应成语而
令他宗产生推论“三轮相违”的思惟,就是“正应成”;
当他宗透过推论思惟而舍弃坚固的“声音自性存在”的倒执,于心续
中生起于二端不决定的怀疑:声音可能是自性存在?可能是无自性存在?
当下已经达成说此正应成语的目的,就是“形成应成”,而不是“正应成”。
之后再由此“能牵引三支正因”的应成论式,牵引成立正因论式:
“声音是无自性,因是缘起故,如镜中脸的影像。”
此论式具有“三支正因”──宗法:声音是缘起(有法是因)。
同品遍:是缘起周遍是所作性。
异品遍:不是无自性周遍不是缘起。
过此推论思惟,谴除他宗心续中于二端不决定的怀疑,
他宗思惟:缘起是无自性,如同境中脸的影像,境中的脸不是真正的
脸,是依靠人的脸、镜子、镜子很干净等等众多因缘,因为具足众多因缘
而显现有境中脸的影像,境中的脸不是真正的脸,唯是依于众多因缘而存
在,所以并不是“自方成立”。
如是遣除粗分的“自性存在”倒执。当他宗通达所要思惟的理路逻辑
之后,再回到思惟“声音有法,是无自性,因是缘起故”,是缘起必定是
无自性,所以声音应该是无自性;透过经久时的思惟、串习,最后能真正
的通达“声音无自性”,如此才是通达声音上的空性。
【透过学习应成论式而观察自身相续】
又,本论中以“敌者”、“立者”来说,但是透过学习而了解理路内
涵之后,我们可以将自己当作“敌者”或是“立者”而推论,透过这样去
观察自己的见解。
主要是对于空性的推论,也可以推论苦谛、集谛等等。例如,我们任
何的作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认为所追求的是真正快乐,但事实上,
我们所追求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坏苦。所以,在我们的心续中是
有这样的坚固倒执。我们可以借由所学习的理路去推论,压伏自己心续中
这样的倒执。
如,因为穿一件衣服而有乐受、很快乐,这时候就可以立应成论式:
“此乐受有法,理应是非业及烦恼所引生的有漏法,因是乐故。”
此论式是“能牵引三支正因”的应成,将“遣法的相违”换作正因,
将“正因的相违”换作“所立法”,成立正因论式:“此乐受有法,理应
是行苦,因是业及烦恼所引生之补特伽罗所摄的有漏法,如苦苦、坏苦。”
这是我们修行上真正需要的思惟方式。
苦苦,我们比较容易了知。造恶业感苦果、造善业感善果,苦苦是恶
业的果位。
又进一步,透过论式的理路去思惟,了解到:刚刚穿衣服所感受的乐
受一定也是苦,因为,如果所感受的乐受是究竟的快乐,应该不论如何都
不会改变,但并非如此。为何它不是究竟的快乐?虽然一开始是产生乐受
,但是随着刹那性的改变,这个快乐就消灭了,甚至转变成苦。为何我们
无法了解到:这个乐受产生的当下就是开始改变,它是坏苦?因为我们心
续中有坚固的倒执──将它倒执为正确的快乐。
同样的,无常、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等,也都可以透过论式的
理路去推理,依于“正因”推理而产生的觉知,才是比度、比量。这就是
学习“正应成”所获得的利益。
平常学习时,如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或是学习其他比较深奥的
论典,应该观察论中──他宗所说、自宗所说,二者是如何相违?
或是,论中前后都是举出自宗承许的观点,其中一定有“正因”,那
么就依著应成论式的推理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是这样;如果是
这样的话,是不是那样?
自己和自己作辩论,这样去寻找其中的“正因”。借由这样的方式而
破除一个倒执,就是已经达成学习、修行的一个目的,这就是学习经论的
方式。
透过学习而了解“应成论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虽然说是破除
外道、他宗,但主要是:我们需要这样的理路来思惟,而破除自己心续中
的种种颠讨知,观察自己这样的认知是不是错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
我们学习了解“应成论式”。
我们的内心中有很多的颠倒知,因为我们需要了解颠倒、正确的缘故
,所以必须透过学习而去了解这些理路,这样才能运用理路去思惟观察,
才能在自己心续中破除颠倒的认知、建立正确的智慧,不断的这样串习,
当最后完全破除颠讨知的时候,就是已经圆满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