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11-15 08:35:05 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
根本发深忍信。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三、由
何道理而正归依;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今初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
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
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诸白净业
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
心。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
归依谁。”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
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
励力勤修二因。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应归依此之因相。今初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
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
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
是求脱者依。”
应归之相分四: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
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
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
归依,不救护故。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
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
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
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
归依。由是若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
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
为归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
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
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
等。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
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
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决择中略说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别;三、自
誓受;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初知功德而归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
一、佛功德;二、法功德;三、僧功德。今初分四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如云:“相庄
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而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
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
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
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而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
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
希有道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
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
苦边际。”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
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
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
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
生。”应如是念。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
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又云:“
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
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
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如百五
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
先礼大悲,尊知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
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境,堕爱贪大
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
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
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
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应忆念之。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
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
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此等若作常时修持,
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
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
不退失。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
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
夜见世
依。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博朵瓦云:“若数数
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
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彼若
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
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
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
如是行,轻弃佛语,唯住自知。”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若非尔者,内
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
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
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
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
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
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
忆念。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
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
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
行。”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相差
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
相。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信解差别
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
解。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
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生福差别者,谓
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
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
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毘奈耶广释中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
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
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
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
不见,无过大师尊。”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
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如殊胜赞
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师,尊教此众生。”赞应赞亦云:“谓
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
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由
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一、摄分中出;二、教授中出。今初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
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
示道师故。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
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于教证
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
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第二四聚中,诸根不掉者,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
患,令意厌舍。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
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二、共学。初中分二:一、遮止应学;二、修行
应学。今初
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
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
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
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
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
情,悉应远离。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
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
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说,劫毘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
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
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杂事中说,拘留孙大
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
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
上,其
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
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
奉曼殊像,于觉窝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
之四钱金授与购取。觉窝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
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
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
宝。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又
说觉窝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
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霞惹(口缚)亦云,我
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现在愚蒙,如此已
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
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
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
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
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
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
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噉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
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
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初中有十:供养
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现前供养者,谓前二
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
设供养。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若供此二
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
,亦即供养
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论说初者,获广大
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
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自作供养者,谓非由于懈怠懒惰
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
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唯教他供。又亦劝他共供养
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此三福果,大小如前。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
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
掌,唱种种
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
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广大供养者,谓以
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
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非染污供养者,谓
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
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随顺物者,
谓诸净物,远离不净,雌黄所涂,酥所灌洗,局(口屈)罗薰,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
清净物。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应于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
具,以欢喜俱及于广大胜解俱心,周?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
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恒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又如宝云经及
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正行供养者,谓
于下至搆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
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若
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
能于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
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花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
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作是思惟而设供养,此等是如菩萨地说而正
摘录。恒常时中,于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复次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
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菜叶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
洒扬尘,唯弹少许,不成供养,是霞惹瓦语录中出。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
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
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
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故如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
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
无尽际。”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
进供养三宝。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
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
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
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
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朴穹瓦云:“
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竦,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沈水
香,嘟噜迦等,共气香馥。”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若纵微少,
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
香。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
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
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
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
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
令受归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
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
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一、摄分所出胜利;二、教授所出胜
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
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摄波罗蜜多论亦
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二获大欢喜者,如
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归依佛者,此是人所得。”于余二宝亦
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三获三摩
地,四获大清净者,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
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
净。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
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
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
当来我众同分中。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
共称许,觉窝与寂静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
数。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
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
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
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
彼,是
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
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者罄尽。四积广大福者,如前
所说。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
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
脱众苦。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
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
脱众苦。”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
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
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
当得成佛,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
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
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
依,未见根据。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各别学处等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
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
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摄决择中所说此等。迦摩
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此语出于此
师所传?跋(口缚)道次第中。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
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
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
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
归,故亦成舍,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唯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
。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
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
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断有箭道,我
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
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
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
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
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