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pg193L10~pg194L13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
胜于此。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应学
宝贵三学(戒定慧)之道。
其中三学,数定有三: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
;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
诸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
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
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
,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
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
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
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
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
、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
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
当广释,今不繁述。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如《大涅槃经
》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
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
,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
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龙猛菩萨亦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
依于地。”《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
悲水灌浇而生长。”应如思惟。若受不护,过患极重,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
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
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
■ 释义——摘自:达赖喇嘛尊者《觉灯日光》
依修何道而灭除生死?透过戒、定、慧三学来灭除生死。戒、定、慧三学中,以戒学
为主,有了戒才会有定、慧的功德,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此详细解说了三学的功德、三学的
果位,及三学的性质。
三学的功德:戒学的功德,最主要是不被烦恼所侵害,是一种防护的作用,因为我们
会随着烦恼而做出种种的恶行。就像与敌人打仗一样,在还没开始攻击对方之前,至少先
得防护好自己不被击倒,所以坚固捍卫自己的事,是由戒学来做的。不只如此,戒还可以
使自己的善业功德增长,没有戒学之大地,就长不出道地功德之果树。定学的功德是,要
消灭烦恼仇敌,必须要有非常尖锐的武器,如果没有专注于善所缘的定学,我们的心就很
容易随着散乱而走,所以必须要依定学使心专注于所要修学的善所缘。慧学也是不可缺少
的。一切烦恼的根本是自性执著,唯有透过了解无自性的认知,才有办法对治自性执著,
所以一定要有慧学才能正对治我执。因此,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离的。
三学的果位:如果我们好好遵守戒学,将会投生于欲界的人天善趣,不然将会堕入恶
趣。由定学故,我们可以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两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有另外的
一种说法:戒学为破坏烦恼,定学为伏其现行,慧学为尽断种子。
三学的次第:三学的次第决定,透过戒才能生起定,心得定故,能见真实,成就圣见
,远离恶见。“尸罗”就是戒学。
三学的性质:包括戒学的圆满六支、定学的四乐住成就,及慧学的“于四各四行,智
慧常清净”。戒学的圆满六支是:第一、具净尸罗,第二、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
解脱出离尸罗清净。”第三、轨则圆满,第四、所行圆满。“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
净。”第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第六、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
罗清净。定学的四乐住成就,“四心住者,谓四静虑”,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慧学的“于四各四行”,“于四”的“四
”是四圣谛,“各四行”就是每一谛都有它的四种行相,“于四各四行”就是四谛十六种
行相。苦谛的四种行相是无常、苦、空、无我;集谛的四种行相是因、集、生、缘;灭谛
的四种行相是灭、静、妙、离;道谛的四种行相是道、如、行、出。为什么要说四谛十六
种行相呢?是为了要破除十六种颠倒执著,如于苦谛有无常执为常、苦执为乐、空执为净
、无我执为有我这四种颠倒执著。
如果在此是讲中士道,不是讲共中士道的话,那就会针对三学做广泛的解释,但是在
此最主要是为了引导上士道而说,而且定学和慧学将会在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中广说,所以
在此宗喀巴大师就不多做解释了,只略说学戒之理。“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动”是讲有情,“不动”是讲花草树木等,这两个都是依地慢慢成长;同理,一切
的功德都是由戒学来增长广大的。遵守戒学将会获得广大的功德;受了戒,却没有守护,
这种的过患是非常严重的。有些人因为戒而安乐,有些人因为戒而痛苦,因为“具戒而安
乐,毁戒则成苦”,“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