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 大宝法王于国际佛教联盟会中开示密勒日巴道歌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08 20:54:36
转自: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
http://www.kagyuoffice.org.tw/
时间:2014年10月27日
地点:印度 德里
2014.10.27
尊圣的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以主讲者的身份,出席一场密勒日巴道歌研讨会。这场为
期一整天的会议由“国际佛教联盟”(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deration)和印度国
家文学院(Sahitya Akademi)联合主办,旨在探讨西藏最广受尊崇的殊胜瑜伽士密勒日巴
的诗作。
这项聚会是“国际佛教联盟”年初举办的密勒日巴之活动的延伸,当时法王曾应邀在
会中开示密勒日巴传记。
在今日的研讨会中,法王以念诵礼敬释迦牟尼佛和密勒日巴的祈愿文为开场。法王表
示,主办单位要求他对密勒日巴道歌的诗文风格进行探讨,但由于自身诗词造诣的不足,
所以无法给予这样的讨论。虽然如此,法王表示,他个人很早便与密勒日巴的道歌有缘,
因此,他可以谈谈在阅读这位西藏伟大瑜伽士的诗作时,他自己所体验到的美感。于是,
法王便就密勒日巴道歌对情感的影响及其所传递的意义进行开示。
“我从很小就开始研读密勒日巴的道歌,所以对它们有某种程度的熟悉。因此,我能
够分享这些道歌对自己在情感上的一些启发”
“密勒日巴生平中尤其感人的,便是他与马尔巴的师徒关系。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令
人动容,但这份关系也极为严峻。我们都知道,密勒日巴在求教于马尔巴大师时,马尔巴
大师没有立即传授他法教,反而是给予他许多重大的考验,命令他建造各种楼塔等等。”
“密勒日巴在面对这样的磨练时,所展现的毅力和耐力令人激赏而赞叹。但密勒日巴
令我更佩服的一点,便是他遵循马尔巴的禅修指示,独自在偏僻的山洞中修行,完全不挂
念饮食、衣服和名声,毫无动摇地专注在即身成就的目的上。”
“虽然密勒日巴没有给予马尔巴物质上的供养,但他勤于修持,而将自己的修持做为
对上师最有价值的供养,并借此表达自己对上师由衷的虔敬和感激。”
“密勒日巴在一首道歌中,描述自己如何在贫瘠无人的地方居住,没有同伴,唯有山
风和野兽。由于没有人可以说话,做为具有感情的人类来说,有时他也会感到寂寞和悲伤
,讴歌著陪伴自己的唯有悲戚。但他接着又唱道,春去秋来,四季更迭,此地除了山风和
野兽的号叫外,没有任何别的声音。但在这寂寞和悲戚的感受中,当我的心想到自己遍知
且与佛无别的上师,并且将自心与上师的心相融时,便会体验到无止息的欢喜和大乐。”
“这向我们显示了密勒日巴在恶劣的环境中独居时力量的来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
上师马尔巴不动摇的虔敬和信心,以及他借由与上师的证悟之心相融而获得的精神食粮。

“在‘六种思维上师曲’的故事中,修苦行的密勒日巴,想到或许自己的生活方式过
于极端,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也没有。于是他想,自己应该到洞外走走,至少还可以捡些
木柴回来烧。密勒日巴的身上没有适当的衣物,只有一些足以蔽体的衣衫。当他在捡拾木
柴时,狂风大起,就连身上这一点的衣衫也被风吹落。密勒日巴弯下腰正要拾起这一小块
蔽体的棉布时,柴木却从手中滑落。而当他伸手去抓柴木时,手中的衣衫再度被风刮去。
他心中生起了这个念头:‘这就是轮回一切现象的无意义啊。’”
“一开始,他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回到山洞,进行更深入的禅修的征兆。但他接着又想
,他还是应该先捡更多的薪柴回来。当他这么做时,树上掉下一截树干把他打倒在地。他
的身体因为苦行而变得非常羸弱,所以他便晕了过去,失去意识好几个小时。当他再度恢
复意识时,一阵冷风正吹着他,而太阳也开始下山了。上师马尔巴的住处似乎就在日落的
方向,而他清醒后,心中带着对上师强烈的思念。”
“在这首歌中,密勒日巴唱道:‘如今吾师若在座,快睹慈颜一何乐!’他所抒发的
感受是:就算现在他见到上师马尔巴,而马尔巴命他去建造另一座塔,他也会很欢喜。虽
然现在的自己又老又弱,他还是会在上师的命令下,高高兴兴地去兴建另一个楼塔。密勒
日巴曾帮着师母达媚玛整理家务,他也表达了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变得虚弱的现在,自己也
渴求能够为师母效劳。”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歌并非是知性上或哲学上的讨论,也不是语文上的诗作。它们
是密勒日巴情感上的一种表达,传达出他所感受到的深刻关系,以及不动的虔敬和誓言。

“密勒日巴道歌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密勒日巴的虔敬并不依赖著因缘条件。
它并非只在恰当的因缘条件下才有,也不是在逆境时才有,而顺境时便没有。”。
“对密勒日巴而言,无论苦乐与否,在任何的情况下,他对马尔巴大师的虔敬和信心
都不会动摇。此虔敬便是他的心的精髓之一,而他的虔敬如此强烈,以至于数百年后的今
天,我们在读到或听到密勒日巴的道歌时,不仅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当时的情景,而我们的
心中也会激起强烈的感受。”
“密勒日巴的诗歌不是哲学上的诗歌,也不是理念上的诗作,它是传递意义的诗文。
因此,直至今天它还能够不断地影响我们、启发我们。”
作者: ffvbnm (夏雪宜)   2014-11-09 06:17: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