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止住修与观察修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08 12:33:58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修习轨理〉 pg55L3~pg58L13
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时应如何 己一、…… 己二、…… 己三、……
戊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
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
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
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
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
观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
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
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又此二
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
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
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徧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
即是慧故。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反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
错道正因之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
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
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
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
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
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
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
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
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
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
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
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
,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
定胜方便故。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
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
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
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
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
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猛利无
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
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
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
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
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
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
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
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能不能现一
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法藏诸未学者
,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
为抉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
.摘自达赖喇嘛《觉灯日光》道次第讲授:
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观修?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止修?宗喀巴大师回答:如果我们修学
亲近善知识,培养对善知识的净信心,以及暇满义大,或念死无常、业果、生死过患、菩
提心等,思惟这些法义时,应该以观修为主。因为透过观修,可以使信心、菩提心增强,
变得非常猛利;如果没有反复地思惟观修,这种感受就无法生起。以亲近善知识为例,要
透过思惟依止的功德、不依止的过患,才能消灭不依止的过患。对于贪境,如果我们反复
地思惟它的好处,就会增益它悦意的一面,贪心就会更加地强烈;对于仇敌或不悦意的境
,如果我们反复地负面思惟,就会添增不悦意相,而生起猛烈的瞋恚。修道也是如此,境
相明不明显没有关系,最主要是反复地、恒常地观修。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的心无法安住在一个境上,容易散乱,在一个境上无法随心所
欲地想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这时就必须透过止修。这在《广论》止观篇会有详细的解说。
又有人说:具有智慧的人以观修为主;“孤萨黎”,就是行善者,是以止修为主。这
也是错误的说法,无论是智者还是修善者,都需要止修和观修两种方式。智者要修习奢摩
他,行善者也需要对善知识修信心等。所有道地功德的增长,都是靠智慧;智慧不增长,
道就无法增长。要增长智慧,思惟的力量必须强大。
有一些人打坐时,因为心往内收摄、不再散乱,感觉心很静、很平稳、很舒服,又分
不清楚细微的沉没和粗分的沉没,只是觉得反复地观察会影响到内心本来宁静的状态,因
此觉得不应该思惟。原本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可是因为修法上的错误,慢慢放弃了对正知
及智慧的训练。智慧这个心所很奇妙,你不去用它,它的作用就会慢慢地减弱,变得越来
越迟钝,反应越来越慢。这个修行者一直沉浸在禅定的安乐之中,慢慢地没有了正念,也
没有了正知,变得反应迟钝,这是很危险的。
对三宝的功德思惟越多、了解越多,信心就会越强;同样地,对于生死过患思惟越多
,出离心就越增长;透过多种角度看解脱的胜利,我们才有办法生起猛烈的希求解脱之心
;了解到菩提心及六度万行等殊胜功德,我们才能对大乘道生起不退失的信心,以上这些
都要透过智慧才能生起。对于观慧的殊胜功德,上面引用了许多大论师的圣言来做决定,
智者应该要生起如是的定解,不要随意地被他人所转。
有人说:反复思惟,内心一直向外缘取,对内心收摄会产生障碍,如此专注一境的定
力就不能坚固。为了成办三摩地,我们不应该思惟,而应该以专注一境的禅定为主。宗喀
巴大师回复说:为了成办奢摩他,在正行奢摩他之时,唯有透过止修缘自己的所缘境,我
也是如此主张的。可是,在正行奢摩他之前,要有众多的因缘促成奢摩他。譬如你至少要
知道为何要修奢摩他,要对奢摩他生起欢喜心才会去修它;如此一来,就必须先知道奢摩
他的殊胜功德;要知道这一点,必须要有数数观察的智慧。如果认为在正行奢摩他之前,
多多思惟法义会障碍三摩地,那就是完全不了解大论典的内容。因此,所谓“反复思惟会
障碍一切的禅定”,这个问题要把它解剖得更仔细一点。如果是在正行奢摩他时,那当然
不能思惟观察,那时候应以止修为主。可是,如果在正行奢摩他之前,或在正行之后,在
未修的这个时段,当然可以思惟观察。如果认为在未修的时段,反复地思惟会障碍三摩地
,那就跟大论典所说的法义相违,是不了解大论典所说的法义。
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锻师,他会反复地用火来烧金银、用水去洗金银,以净除金银上
的一切污垢,并让金银变得非常柔软,能按自己的设计而成耳环、项链等庄严具。所以质
料好的金银要能成为好看的耳环、项链,是需要经过种种过程,而不是只用火去烧它。虽
然在火烧时不能用水洗,水洗时不能用火烧,它们两个是完全相违的,可是这不代表在整
个过程中都是相违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非常顽固,有很多污垢。要让这个心改变,
有时要靠思惟恶业的过患,让内心产生厌恶,让内心收摄,有时也要思惟三宝的功德及白
业的殊胜,让心产生欢喜,是以这种方式调伏内心。
修禅定时,若心力过高,容易产生散乱,若心力过低,容易产生沉没。当心力过低时
,就要想能令心欢喜的法义,如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殊胜等,缘内心欢喜的内容来提升
心力、去除沉没。同样地,当心力过高时,应该多多思惟让心往内收摄的内容,如轮回的
过患、恶业的过患、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等,透过这些思惟让内心往内收摄,去除散乱。
这些法义也是透过平常的闻思才能明白。其实,整体上来说,更多的观慧对于禅定的修持
是有帮助的,而不是违缘,当然,在正行禅定时,是以止修为主,但是在入定前或出禅后
,都要有闻思的基础。如果懂得什么时候应该修止、什么时候应该修观,我们就不需要花
太大的力气,自然能够成办奢摩他。
心能坚固安住在所缘的善所缘上的障碍有两者:沉没及掉举。如果沉没非常强烈且无
间断,我们可以借由观三宝功德门去对治,许多有成就的大师都如此宣说。如果内心有强
烈的掉举障碍,对治的方式是如经论所赞的厌离观。掉举,是由贪心摄持的一种散乱之心
。厌离观就是观修无常、观修苦等,这对于内心的收摄很有帮助。所以,从修依止善知识
,一直到发菩提心愿心、行心等的修行,若有众多薰习,就能快速成办智者所欢喜的妙三
摩地。又,不只止修要远离沉掉,连观修也须远离沉掉。
以上最主要是破斥正修时不需要思惟,思惟归思惟、正修归正修的这种邪执。
能真正了解一切讲说都是配合著修持的人,毕竟是少数。在此也只能简略地解说修持
和闻思绝对不能分开。如果要更详细地了解,可以阅读宗喀巴大师著作的其他论典。
至于能不能把一切圣言现为教授,那就要看个人对教授内容了解的程度能否生起定解
。如果对法义完全不了解,当然无法现一切圣言为教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有学习
广大的经论,可是所修的还是自己相应的法为主。“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
方”,修的是平常自己所修的法,一讲到经论,却好像是对方—跟自己毫无相关似的。针
对这种错误,应该要再多讲些,但是因为宗喀巴大师在其他地方已经写过了,这里就不再
重复说。总之,破除所修与所闻别别分离的邪执,已经简略地为大众说明了。
作者: ffvbnm (夏雪宜)   2014-11-09 06:16:00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11-10 22:07:00
随喜 不过他们看不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