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顽空是佛法说的吗?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08 23:25:19
补充: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 了义诸论,唯应为夙植通达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以彼闻空性诸论,转于空
: 性起邪执心,当获重大非义也。获重大非义者,或有因不善巧故,谤毁空性而堕恶趣。或
: 有误解空性深义,颠倒妄执诸法全无,或全非有。初生邪见,谤一切因果等法;次著不舍
: ,展转增长。如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显句论
: 》释此云:“要不堕于损减世俗边,不违害如影像之业果。要不堕于增益胜义边,知唯无
: 自性,乃能有业果。”若与此相违,说为堕常断二边。又说:“妄计诸行非有,是为邪见
: 。”故无与非有,言虽异而无之行相则无差别。《四百论》云:“一堕于恶趣;正见证寂
: 灭。”释云:“不善士夫闻无我法,由生谤毁及起邪执,应堕恶趣。”说彼二种俱堕恶趣
: 。“起邪执”者,谓执空性为非有义。由是若无简择最微细义之慧力,妄矜为有,于不适
: 自机之甚深义文,强作胜解,必当引生重大非义,故于此处应极慎之。
摘自: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接下来看到第二个科判“可说深义法器”,这个科判它最主要谈到的内容就是,在宣
说空性的甚深大法时,是要对哪一类的众生,才适合说空性的大法呢?了义诸论,唯应为
夙植通达空性种子者,不可为余人说。首先第一句就有谈到“了义诸论”。所谓的了义诸
论,就是阐释空性的这些论著,是应该为“心相续已经有空性种子这一类的人”而宣说的
,而并不是对随随便便的人讲述空性的大法。如果你跟一个条件不具足的人,宣说空性的
法门,不仅对他没有任何的帮助,可能还会有伤害。会有什么样的伤害呢?以彼闻空性诸
论,转于空性起邪执心,当获重大非义也。如果听闻者本身的条件不够的话,他在听闻空
性甚深之法的当下,“转于空性起邪执心”他会对空性的法,生起颠倒而且邪恶的执著,
“当获重大非义也”因此在听闻的当下,不仅对他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会有伤害。获重
大非义者,会有何种的伤害呢?或有因不善巧故,谤毁空性而堕恶趣。有一些人他在听闻
空性之法,会认为空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会诽谤空性之法,而因此堕入了恶趣。有一类
的人,虽然他对空性法能够生起好乐,但是在听闻的当下,却误解了空性的法门。或有误
解空性深义,颠倒妄执诸法全无、或全非有。有一些人认为,既然是空性的话,就表示一
切的万事万法都是不存在,不管是全无、或者是全非有,实际上“全无”跟“全非有”是
同样的内涵。他会认为,既然是空性,那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他的心相
续当中,会生起种种颠倒的执著。所以接下来就谈到,初生邪见,谤一切因果等法。既然
他的心相续有种种的邪见,他就会诽谤一切的因果。次著不舍,展转增长。如果他心相续
的邪见没有办法断除,这样的邪见会不断的展转增上。
接下来就有谈到《中论》的一个偈颂,如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
术,不善捉毒蛇。”这个偈颂当中,首先看到第一句“不能正观空”,当你在阅读空正见
,或者是在听闻空性的甚深大法时,要是你认为所谓的自性空,就是必须要断除一切的万
事万法,也就是一切的万事万法,是不存在的这种空的话,实际上你是属于钝根者。对于
一位钝根者而言,听闻空性的大法,不仅没有办法帮助他,反而会伤害他。接下来就做两
个譬喻,“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首先看到第四句话“不善捉毒蛇”,如果想要去
抓一条毒蛇,要是不用善巧的方式去抓牠,你不仅没有办法抓到毒蛇,有可能还会被毒蛇
咬一口。“如不善咒术”相同的,如果不善长用咒术,不仅没有办法用咒术来伤害他人,
有可能会被自己所修的咒语而伤害。就是借由这两种譬喻来譬喻到,对于一位钝根的行者
而言,修学空性的法,不仅对他没有帮助,有可能还会因此而伤害了他。
《显句论》释此云:“要不堕于损减世俗边,不违害如影像之业果。先看到第一句,
“要不堕于损减世俗边”这当中“损减世俗边”就是所谓的断边。在修学空性之法的当下
,你要能够不堕于断边。“不违害如影像之业果”你不能够认为,诸法它是无自性,它是
空性的,就因此而破坏了业果,说业果是不存在。因为业果,它如同是镜中的影像。所谓
镜中的影像,就是我们所缘的方式,跟它存在的方式是不相同的。所以当我们在缘著万事
万法,会生起有自性的这种感受,但是实际上诸法并没有任何的自性。就比如在照镜子时
,我们会在镜子的那个方位,看到一个影像,甚至在第一刹那,会认为这个影像跟我的脸
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仔细的检查,会发现到,影像它本身并没有任何脸的本质
,但是你还是能够看到影像。所以透由影像的例子来譬喻到,在缘著万事万法的当下,也
是如同看到影像一般。虽然影像它的本质是虚妄的,但是影像它是存在的,所以业果以及
一切的万事万法,它的本质也是虚妄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存在的。所以你不能够说,因为
诸法无自性而就破坏了缘起业果的内涵。所以这当中刚开始就是谈到“要不堕断边”。接
下来,要不堕于增益胜义边,“增益胜义边”就是常边,不仅不能够堕于断边,也不能够
堕入常边。知唯无自性,乃能有业果。”所谓的堕入常边,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一些人
会认为,既然诸法它是存在的,那它存在的方式,就应该是如同我们内心所显现的一般,
它应该呈现出有自性、有自方的这一分。如果你认为诸法它是有自性、有自方的话,实际
上在此同时,你就是堕入了常边。所以你必须要了解到,诸法是无自性的,并且在无自性
之上,才有办法建立业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够在无自性之上建立业果,了解业果它的本质
是无自性的话,透由这种方式,才能够远离常、断二边。若与此相违,说为堕常断二边。
如果没有办法了解无自性,以及业果的这两者是不相违的,认为这两者是相违的话,实际
上在此同时,你已经堕入了常边以及断边。
又说:“妄计诸行非有是为邪见”,又谈到如果你认为“诸行”,就是透由因缘所生
的法,比如以因果或者是缘起来说,如果你在修学空正见的同时,认为缘起因果是不存在
的,实际上这样的见解,是一种邪见。故无与非有,言虽异而无之行相则无差别。所以不
管说“无”,或者说“非有”,虽然你讲述的当下,“无”跟“非有”也是透由两种不同
的名词来形容它,但是实际上,不管是“无”或者是“非有”,它在内心所显现的行相是
完全相同,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所以在修学空正见时,不能够就因此而说,缘起它是“无
”,或者缘起是“非有”。不管说缘起是“无”也好,或者说缘起是“非有”也好,实际
上“无”以及“非有”,在我们的内心所显现出来的行相,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四百论》云:接下来在月称菩萨所造的《四百论》有谈到,“一堕于恶趣,正见证
寂灭。”释云,并且在《释论》又有解释到:“不善士夫闻无我法,由生谤毁及起邪执,
应堕恶趣。”如果一个修学空正见的行者,他要是不善巧所谓缘起性空的内涵的话,在此
同时他有可能会产生两种的过失:第一就是诽谤空性,第二就是对空性生起邪恶的执著。
不管你是诽谤空性,或者是生起执著,都会因此而堕于恶趣。说彼二种俱堕恶趣。起邪执
者,谓执空性为非有义,之前我们谈到“由生谤毁及起邪执”,这当中“起邪执”是什么
样的意思呢?“谓执空性为非有义”也就是很多的人,他认为所谓的空性,或者是所谓的
无自性,就是完全没有的空,完全没有的无,他会认为既然是空性的话,一切的法都是不
存在的。这样的观念,在现今很多人修学空正见的当下,都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观念,这种
观念就是我们这边所谓的邪执。由是若无简择最微细义之慧力,妄矜为有,因此要是你没
有办法分辨“无自性”以及“无”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你认为所谓的无自性,就是完全没
有的无,就表示你并不具有智慧来分辨所谓的“无自性”跟“无”之间的差别。在没有办
法分辨的当下“妄矜为有”,你认为你自己已经具有这种智慧,而觉得一切的万事万法它
都是不存在的。于不适自机之甚深义文,强作胜解,必当引生重大非义。你不具有智慧的
当下,如果强迫自己来修学这种法门的话,在修学的同时,不仅对你没有任何的帮助,而
且还会造成种种的伤害。故于此处应极慎之。所以刚开始,或者是在修学空正见时,对于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特别的小心。
: 为堪闻者宣说空性,非空无果。颂曰:
: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
:    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辛三、说后引发功德130
为堪闻者宣说空性,非空无果。颂曰:“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
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这当中就有讲到种种
的功德。第一个,他能够持守清净的戒律。第二个,他能够广行布施。第三个功德,他会
恒常的修学大悲心。第四个,他会时常修学忍辱。第五个,他为了度一切的有情众生,会
将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大菩提。第六个功德,他会时常的恭敬诸佛菩萨。
: 彼闻空性见,非但不于空性起颠倒执,引生无义,且能随行所闻引生功德。谓彼法器
: ,闻空性见如获宝藏,为令空见于余生中不退失故,常能正受安住净戒。彼作是念:我若
: 犯戒,必以此而堕恶趣,致空见为之间断,故能受戒守护不犯。此言犯戒,不限先受,净
: 戒违品诸自性罪皆是犯戒也。又作是念:我纵能严持净戒生诸善趣,倘生贫家,缺乏饮食
: 、衣服、医药、资生之具,恒须追求,则听闻空见及修习空义皆将间断。遂于前说上下福
: 田尽力供施。复作是念:此空性见要以如上所说大悲摄持,方能引生佛果。故恒修大悲心
: 而为根本。复作是念:由瞋恚力能堕恶趣,能坏善根,能令颜色极不可爱,缘此令诸圣者
: 不生欢喜。故当修安忍。又见持戒等善根,若不数数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亦不
: 能恒感身及资财无量妙果。故持所有戒等善根,为度众生出生死故,回向菩提。又见二乘
: 等不能如诸菩萨宣说甚深缘起,故于诸菩萨所起极敬重心。
彼闻空性见,非但不于空性起颠倒执,引生无义,且能随行所闻,引生功德。一位具
有条件的弟子,他在听闻空性之后,不但不会对空性生起颠倒的执著,并且能够在听闻空
性义理之后,生起众多的功德。谓彼法器,闻空性见如获宝藏,这一位弟子他在听闻空正
见时,就如同是获得宝藏一般,会感到非常的欢喜,非常的高兴。为令空见于余生中不退
失故,常能正受安住净戒。这个时候他会想到,既然有这个机会来修学空正见,而且这种
法门是如此的殊胜,如此的甚深,来生也希望能够有机会来修学。所以他会希望,来生能
够得到增上生的人天果位,并且希望能够有再一次的机会,来修学此殊胜的正见。我们都
知道,如果想要获得增上生的人天果位,它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持守净戒。因此彼作
是念:我若犯戒,必以此而堕恶趣,致空见为之间断,故能受戒守护不犯。这个时候他会
想到,如果我造了恶业,要是犯戒的话,来生会因此而堕入恶趣,导致没有办法投生在增
上生,也就是人天果位,再继续的修学空正见,这个时候空正见就会呈现出中断的现象。
为了让空正见不呈现出中断的现象,所以我必须要好好的持戒,希望来生还能够再次的获
得暇满人身,希望能有再一次的机会,来修学此殊胜的大法。
此言犯戒,不限先受,净戒违品诸自性罪,皆是犯戒也。所谓的“犯戒”,是不是说
你应该要先去受戒,在受戒之后没有办法持守,这才称之为犯戒呢?这并不一定。如果你
有机会去持守戒律,也就是你有机会去受戒的话,应该把握这个机会。以出家众而言,可
以受沙弥戒,或者是比丘戒;以在家居士而言,可以受在家五戒。有机会受戒,可以去受
戒。但是有一些人,他要是没有受戒,应该怎么办呢?“净戒违品诸自性罪,皆是犯戒也
”,他虽然没有去受戒,但是他可以持守断十恶业的律仪,也就是行十善业。如果连十善
业,都没有办法作,也就是他没有办法持守断十恶业的律仪的话,在此当下他也称之为是
犯戒。所以犯戒并不是说,应该要先去受戒,然后才会有所谓的犯戒的现象产生。要是你
的所作所为,违反了断十恶业的律仪,实际上这种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犯戒。
又作是念:我纵能严持净戒生诸善趣,倘生贫家,缺乏饮食衣服医药资生之具,恒须
追求,则听闻空见及修习空义皆将间断。接下来这个人会想到,纵使我能够持守清净的戒
律,而投生在善道。要是投生在善道,是投生在贫家,而缺乏种种的饮食、衣服,甚至医
药等资具的话,那必须花很多的时间在食、衣、住、行之上。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这些没
有意义的事情之上的话,“则听闻空见及修习空义皆将间断”,可能就会没有时间来听闻
空正见,或者是修学空正见。相同的,心相续当中的这种法门,也会产生中断的现象。遂
于前说上下福田尽力供施。为了让来生的受用能够圆满,所以就如同第一品所讲到的,对
上应该要尽心尽力的去供养,对下也应该要广行布施。
复作是念:此空性见要以如上所说大悲摄持,方能引生佛果,故恒修大悲心而为根本
。这个人在修学空正见时,会想到我必须要时常的观修大悲心的内涵,也就是不忍他人受
苦的这种心。因为空正见要是没有大悲心作为摄持,它没有办法借此而成就圆满的佛果。
既然想让所修的这一切,都能够成为成佛之因的话,在修学空正见的当下,也应该要尽心
尽力的去修学大悲心。透由大悲心的摄持,空正见的力量才有办法成办佛果,“故恒修大
悲心而为根本”,这个时候,他会花很长的时间来修学大乘的根本,也就是大悲心。
复作是念:接下来他又会想到,由瞋恚力能堕恶趣,能坏善根,如果在修学空正见的
同时,要是在内心生起强大的瞋心,会借此让来生堕入恶趣。不仅会有如此的过患,“能
坏善根”透由瞋恨心的力量,能够摧毁过去所造的一切善业。能令颜色极不可爱,缘此令
诸圣者不生欢喜,故当修安忍。不仅如此,如果内心生起强烈的瞋恨,不管是在现今,或
者是在来世,容貌会因此而显得格外的丑陋。因为这样的因缘,会让圣者没有办法生起欢
喜心,因此他也会时常的修学安忍,也就是忍辱。
又见持戒等善根,若不数数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并且在行持戒种种善行时
,要是没有办法将一切的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的话,实际上所做的这一切,都没有办法成
为成佛之因。亦不能恒感身及资财无量妙果。相同的,如果没有办法将一切的善根回向于
无上菩提的话,不管是身,或者是资财,都会有用尽的一天。故持所有戒等善根,为度众
生出生死故,回向菩提。因此之前,他不仅会持戒、布施,修学悲心以及修学忍辱,并且
会将所修学的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为的就是希望能够救度一切的有情众生,脱离生
死的苦海。
又见二乘等不能如诸菩萨宣说甚缘起,故于诸菩萨所起极敬重心。这时他会发现到,
虽然声闻以及缘觉也有办法证得空性,但是他们所证得的空性,以及菩萨们所证得的空性
并不相同。菩萨能够借由无量种的正因来证得无自性,也就是空性的内涵。小乘的行者,
不管是声闻,或者是缘觉,他们虽然能够证得空性,但是大部分都是透由某一种的正因,
就是仅少数的几种正因,以及佛陀所宣说的教理内涵来证得空性的。既然他们是透由这种
方式来证得空性的话,就表示他们没有办法像菩萨一样,来宣说甚深缘起的内涵。“故于
诸菩萨所起极敬重心”,因此在想到诸佛菩萨功德的同时,他能够借此而对三宝以及诸佛
菩萨生起强大的信心。
: 得空见诸大乘人,由生清净正见,于修广大行品起极敬重,此是最应称赞之处。《菩
: 提心释》云:“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是故必须永离二
: 种非器或不信解而生毁谤,或似信解而以正理破除一切因果等法。即依无自性之空见,了
: 达一切能作所作诸法极为应理也。若非如是,自谓已得正见,而于持戒等一切业果建立,
: 见如兔角之花纹,谓彼等行是对未知了义者说,已知了义即不须彼。此乃妄执一切皆是分
: 别所作,一切分别皆是着实之相执故。便同支那堪布摧毁一切善根也。或有妄说:就乱识
: 前暂许取舍。若于分别仍分是否实执二类,则说破自性之正理能破一切境,便成诳语。若
: 不分二类,则见行二种分别,应互相违害,势同水火。其安立取舍处之乱识,与能安立者
: ,并所安立法,皆应无处安立。纵作此等臆说,适成前引诸论之敌者也。
得空见诸大乘人,由生清净正见,于修广大行品起极敬重,此是最应称赞之处。因此
大乘的行者,要是能够透由这种方式,来修学清净的中观正见,不仅能够对中观正见生起
强大的信心,并且会对修学广行道次第,也生起强大的敬重心。也就是在修学空正见的时
候,他会去广行布施,或者是修学忍辱,或者是持戒,或者是修学悲心等等的广大行。“
此是最应称赞之处”这些都是透由修学空性之后,所生起来的种种功德。《菩提心释》云
:“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在《菩提心释论》也有谈到
,如果能够在无自性的空之上,也就是在空性之上安立业果的话,实际上这样的人是相当
稀有的,而且他能够借此而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故必须永离二种非器,所以在修学的当下
,必须要尽量的远离两种的过失。是哪两种过失呢?或不信解而生诽谤,或似信解而以正
理破除一切因果等法。这两种过失,就是之前所谈到的,第一、既然一切的万事万法它是
存在的,怎么会讲到所谓的空性?或者是无自性?他会因为没有办法对空性生起好乐,就
诽谤空性之法,这是第一种的过失。“或似信解而以正理破除一切因果等法”,第二种过
失,有一些人看似对于空性会生起种种的好乐,但是在修学空性时,会以种种的正理来破
除因果的法门,他会认为既然是无自性,怎么能够安立因果?但是实际上这两种都是过失。
即依无自性之空见,了达一切能作所作诸法极为应理也。因此在听闻空性之甚深大法
时,必须要远离这两种过失,并且要在无自性之上,能够安立一切能作、所作,也就是安
立一切缘起以及因果的内涵。因为所谓的无自性,就表示它不是独立的,既然不是独立的
,就表示要安立它,或者这一法要呈现出来时,是必须要观待他者,甚至它是必须要观待
种种的因缘。如果因缘和合,这一法它能够形成,如果因缘没有办法和合的话,这一法是
没有办法形成的。既然一法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缘起,缘起必须要观待因果的话,就表
示它并不是独立,它也没有任何的自性可言。所以必须在无自性之上,才有办法建立一切
能作、所作,也就是缘起因果的内涵,这种方式是相当合理的。
若非如是,自谓已得正见,而于持戒等一切业果建立,见如兔角之花纹,谓彼等行是
对未知了义者,已知了义即不须彼。如果在无自性之上,没有办法安立缘起因果的内涵,
还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中观正见,并且在阐释无自性的内涵时,破了一切世俗之法;认
为一切的世俗法,也就是万事万法,它就犹如同兔角,或者是兔角的花纹一般,不管是兔
角,或者是兔角的花纹,这都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他会谈到,佛陀虽然在经典里,也有
谈到世俗法的内涵,但是这一切都是对未了知空性的人而讲述的;对于能够通达空正见,
也就是通达空性的行者而言,是不需要这些世俗法的。此乃妄执,一切皆是分别所作,一
切分别皆是着实之相执故。这个时候他就会谈到,这些世俗法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是不
存在的呢?不管是想要去持戒,或者是想要观修悲心,想要修学忍辱,实际上这些心念,
它都是一种分别。既然是分别的话,他就会认为,既然这些心它都是分别心,它都是一种
执著,所以必须要断除这种执著。也就是因为要断除执著的缘故,所以是不需要持戒,也
不需要修学大悲,更不需要修学忍辱,所以“一切分别皆是着实之相执故”。他会认为一
切的分别心,都是一种执著,为了要断除这种的执著,他会认为不管是持戒,或者是大悲
,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便同支那堪布,摧毁一切善根也。所以如果有一个人,他所提出来的中观正见,是以
这种方式来作讲释的话,实际上他所提出来的正见,就跟过去中国支那堪布,他所提出来
的这种见解是相同的。他们在阐释无自性的内涵时,摧毁了一切的善业以及恶业的分别,
会认为并没有所谓的善、恶、好、坏之分。他们有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支那堪布他会提
到,不管是白云,或者是黑云,它都是能够遮蔽阳光的,所以在此之上,根本就不用去分
所谓的黑白,或者是好坏。并且他会认为,不管是白狗或者是黑狗,今天白狗咬人,或者
黑狗咬人,实际上牠都是已经咬了人,为什么要去分辨白跟黑?不仅如此,如果有一个人
被金縺绑住,实际上他是被绑住了;被铁縺绑住,也是被绑住,既然都是被绑住,为什么
要在这个之上去分别,所谓的金跟铁的不同?他们会举出种种相似的譬喻,来譬喻你是不
用分别好坏跟善恶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分别,如果去做这种分别,你是在执著外境;所
以他们会认为,并没有所谓的好坏跟善恶可言。
这个地方,有谈到一个人就是支那堪布,这是中国当地的一位,算是对于中观正见,
他自认为相当有内涵的一个人。关于这一点的分辨,达赖喇嘛法王在讲经时都会特别的谈
到,平常说支那堪布他所提出来的论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支那堪布他可以分为两种的派别
。因为当时,就是西藏的藏王还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城称之为静虑城,静虑城当中,弘法
者就是以支那堪布为主。如果支那堪布他所提出来的论点是颠倒,而且错误的话,国王的
权力相当大,应该不会让支那堪布在当地弘法。也就是因为支那堪布他在当地弘法的缘故
,就表示他们所阐释的论点,应该不是如此的颠倒、如此的错误。静命论师他到了西藏之
后,破了支那堪布所提出来的论点,将支那堪布赶出西藏的公案,在这当中的支那堪布,
可以分为两派,就是一派他们所提出来的论点是正确的,一派他们所提出的论点是不正确
的。静命论师破了支那堪布的论点,这当中的论点是比较不正确的这一部分。也就是支那
堪布他本身所提出来的论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追随他的弟子在修学时,可能没有办法清
楚的了解这些论点的缘故,所以就是以颠倒错误的方式,来阐释支那堪布的论点。所以静
命论师到了西藏之后,就是破除了这些论点,并且将这些追随者赶出了西藏。
接下来看到下一段,或有妄说,之后又有一类的人,他们阐释到:就乱识前暂许取舍
。若于分别仍分是否实执二类,“就乱识前暂许取舍”他会认为一切的万事万法,它是存
在的,但是它存在的方式是因为错乱的心,而显现出来的境界。简单的来说,在还未通达
空性之前,因为心是错乱的缘故,所以透由错乱的心,它会显现出种种的外境,所以他认
为只要能够通达空正见,就能够断除错乱识。你的眼前是不会显现出这一切的,你所看到
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因为没有办法证得空性,你的心是错乱的缘故,所以透由错乱心的
力量,而显现出的外境。“若于分别仍分是否实执二类”,并且他会认为,所谓的分别心
能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执,一类是非实执,他会在分别心上作如此的分别。跟之前支
那堪布,所提出来的论点是不相同的,他们认为一切的分别心都是实执;但是接下来的这
些人,他们是谈到,分别心可以分为“实执”以及“非实执”这两大类。则说破自性之正
理能破一切境,便成诳语。如果在分别心之上,细分为实执以及非实执这两大类的话,你
怎么能够说,破自性的正理,它能够破除一切的外境?一边说分别心能够分为两大类,一
边又说破自性的正理它能够破除外境,实际上这已经有相违了。若不分二类,则见行二种
分别,应互相违害势同水火。假如在分别心之上,不去区分“实执”以及“非实执”这两
类的话,“则见行二种分别,应互相违害”,如果不作细分,在修学“见”时,就没有办
法修学“行”的部分;相反的,在修学广行时,就没有办法修学深见的部分,因为这两者
是完全相违的。因为所谓的“空正见”就是断除实执的正见,如果断除实执,在分别心之
上不作如此的区分,在修学甚深的空正见时,就没有办法行广行的菩萨行,所以这两者势
必会形成如同水火般的相违状态。其安立取舍处之乱识,与能安立者,并所安立法,皆应
无处安立。如此的来外境的乱识,也就是错乱的心;以及能够安立外境的人;或者是这个
人以及心所安立的法;也就是心,以及人,以及法,这三者都没有办法安立。所以不管在
分别心之上,是否有分为实执以及非实执这两大类,实际上你所提出来的论点,跟之前支
那堪布所提出来的论点,虽然是不同;但是你们所谈到的内涵,都是不合理的。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0 13:58:00
《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三恶趣苦章节中,提到八寒地狱说到:“断无见者于后世,当住寒风黑暗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