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讨论] 佛性如果不是指真常心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07 09:37:23
※ [本文转录自 Buddha 看板 #1KN0QeDu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a
标题: Re: [讨论] 佛性如果不是指真常心
时间: Fri Nov 7 07:39:17 2014
※ 引述《pro2012 (pro2012)》之铭言: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佛云:“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
: 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
.CBETA T12, No. 375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善男子!
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如来种性)。
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如来种性)。
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
───────────────────────────────────────
1.就声闻的阶段而言,胜观与等持二者,等持的力量非常强大,相对的胜慧力量就很薄
弱。这是因为在声闻的阶段,所见的目标为自求解脱为主,以可以完全达到此目标为
目的,为了追求并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有很强的安止力量。由于没有为了其他众生的
利益,将救度众生当成是自己的责任,众生无量无边,需要透过无量无边的方式去思
惟利益众生,这方面没有去做,因此在胜慧的力量是薄弱的。
2.声闻较专注于自己解脱脱离轮回,并没有追求利益众生的佛果位,因为这两个原因而
看不到自己能够成就佛果,因此说“声闻不见如来种性”。声闻完全以个人脱离轮回
的痛苦作为目标,并没有思惟荷负利益一切有情,当仅仅只趣入自利的目标而修等持
,等持的力量是很大的;因为悲心薄弱,虽然了悟空性,但是胜慧的力量是薄弱的,
没有透过无边正理去了悟空性,仅得了空慧的一分。由此以致“声闻不见如来种性”
,没有看见自己可以成佛。
3.就大乘种性菩萨而言,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是由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由于知道一切
众生内心里的想法无量无边,以悲心作为支持的力量,去思惟众生内心的想法是无量
无边。透由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之后,也能够同时去了知一切的所知,除了断除烦恼
障,也可以断除所知障──对于遮盖所知、遮盖万法的这个部分去除掉,而声闻对于
这个部分根本不知道,声闻的了空慧只能断烦恼障。由于发心的不同,菩萨发菩提心
,为了广化利益众生行六度万行,方能断除遮盖所知、遮盖万法的所知障。
4.菩萨由无边理门证悟空性的了空慧,依着它能够圆满菩提,即佛果位。证悟空性这样
的一个心,在声闻、独觉而言,了空慧的那个心很小,也不能够看见自己可以得到圆
满的菩提。而靠着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这种了空慧的心,因为透过无边理门了悟空
性的内心,能够成为烦恼的对治,将烦恼障灭除掉,也能够成为所知障的对治,将所
知障灭除掉。认识到经由无边理门了空慧可以得到圆满的菩提,因此菩萨能见到圆满
菩提成就佛果的如来种性。
5.“菩萨虽见而不明显”,菩萨热切渴求成满佛果,虽然见到但不明晰,因为菩萨的胜
慧力量强,等持力量弱。由于重视利他为主,把救渡众生当作自己的责任,对于一切
众生内心的想法为何?众生的痛苦为何?快乐为何?仔细去分析、仔细去了解、仔细
去利益,要做的非常多,因此胜慧的力量非常强大,相对的,等持的力量就较薄弱。
6.而佛果位心续之中,胜慧的力量十分强大,等持的力量也十分强大,此二者力量完全
均等,因此止观均等、等后一味。等至位与后得位完全一味合和,毫无差别,唯有佛
果才能成办。等持是等至根本定的阶段,胜慧是后得位的阶段,等至的阶段与后得的
阶段毫无差别,等后一味双运,唯有佛才能做得到,这是佛的特色。佛陀止观均等双
运,一个心能同时现证二谛(胜义与世俗二谛),因此如来能遍见一切诸法所知。
■ 此段说明止观均等双运的重要,我们想要得到佛果,而佛果是等至和后得二个阶段,
同一本质而反体各异,能够同一时间安住在这二者上面。现在随顺着果的情况下,应
当将止观二者双运做实修,在观修的道上面,当如此配合。果是等至和后得双运之故
,所要观修的道也应当是止观二者双运,以如此之道来做实修,将来得到的果也会是
等至和后得双运的本质。现在禅修的时候,止观二者应当同时进行,二者力量要均等
;禅修的时候,等至阶段修安止,后得阶段修胜观,这二者力量要同时进行,也要把
二者力量均等,以如此目标而作实修。
───────────────────────────────────────
.CBETA T12, No. 375
《大般涅槃经》
“奢摩他(止)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
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贪欲、瞋恚、愚痴三浊法故;
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毘钵舍那(观)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
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
.CBETA T44, No. 1848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
“问:何故止观合修耶?
答:若不双修皆成邪故。
涅槃经说,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慧多定少见性不了,定慧等学明见佛性。
又诸处说,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今合修。”
.CBETA T45, No. 766
《大乘起信论直解》
“云何修行止观门?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毘钵舍那观义故。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此释止观相也。
六度应云定慧二门,今云止观者,以在因曰止观,在果曰定慧。
今欲双修并运,正在因行,故合为一门。”
.CBETA T31, No. 1604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一〈觉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无著菩萨造
“次说菩萨修习止观。
偈言:
‘普欲诸功德 是二(止、观)悉应修
一分非一分 修有单双故’
释曰:………
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谓或止或观,非一分谓止观合。问:何故?答:修有单
双故。单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观修;双修者非一分,谓止观合修。”
.CBETA T11 No. 310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一
“弥勒!
复有二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为二?
一者、于奢摩他(止)常勤修习;二者、于毘钵舍那(观)而得善巧。
是名为二。”
.CBETA T26 No. 1536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三
“复有二法,谓: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者。
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谓奢摩他。
毘钵舍那(观)云何?答:奢摩他相应,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
等了、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毘钵舍那,是谓
毘钵舍那。
如世尊说:
非有定无慧 非有慧无定
 要有定有慧 方证于涅槃”
.CBETA T24, No. 1458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言莫放逸者,劝不放逸勤心勇决,光显圣教故。
所以但言不放逸者,显不放逸,诸善品中为最胜故。
言应勤者,劝不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
谓于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
.CBETA T30 No.1579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九
“修奢摩他(止)故,修毘钵舍那(观)故,能断烦恼。
若诸相缚已得解脱,诸麤重缚亦得解脱,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如世尊言:
相缚缚众生,亦由麤重缚
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CBETA T16, No.675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尔时圣者弥勒菩萨摩诃萨依奢摩他(止)、毘婆舍那(观)所摄法相,白佛言:
………
佛言:
“弥勒!诸菩萨等于彼修多罗中,善思惟已,于空闲处独坐观察,观察彼心内常
随顺,如是观心如是不断心,彼菩萨得身乐心乐。弥勒!是名我说菩萨修行奢摩他法
(止)。
彼菩萨得身心乐已,依身心乐观所说法,如向思惟一切诸法,观察内心三昧境界
像,能信诸法离于思惟。弥勒!诸菩萨等如是观彼三昧镜像,可知彼义觉观思惟,忍
悕见意知觉现前。弥勒!是名我说菩萨修行毘婆舍那(观)。弥勒!诸菩萨等应当如
是善知毘婆舍那。
尔时圣者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世尊菩萨未得内心观像,未得身乐未得心乐,佛说彼观名何等观?”
佛言:
“弥勒!非奢摩他,是随顺奢摩他(止),是故我说名为随顺信奢摩他。”
弥勒菩萨言:
“世尊!菩萨未得身乐心乐,观于内身三昧境界,思惟彼法如是观心,佛说彼观
名何等观?”
佛言:
“弥勒!我说彼观非毘婆舍那,名随顺信毘婆舍那(观)。”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
“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萨曰:
“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止)胜解相应作意。”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
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毘钵舍那(观)胜解相应作意。”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
“善男子!
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
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所得之果。”
.CBETA T05 No. 2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四
舍利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虽具住六波罗蜜多,常以静虑波罗蜜多而为上首,勇猛
修习诸菩萨行,具修一切胜奢摩他(止),劝诸有情亦令修习如是胜定,令速圆满。
舍利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虽具住六波罗蜜多,常以般若波罗蜜多而为上首,勇猛
修习诸菩萨行,具修一切毘钵舍那(观),劝诸有情亦令修习如是胜慧,令速圆满。
.CBETA T46, No. 191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天台智者大师)
若夫泥洹(梵语Nirvana,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当知此之二法(止、观),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涅槃经)云:“声闻之人,定
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
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涅槃)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
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
1.成佛是内心成佛,内心修行成佛的这条道路,“道”是指心的智慧。依智慧的开展,
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佛果的进程,这些“道”的安立,是依内心修证所
得的智慧,比如资粮道时,内心已生起任运出离心/菩提心的智慧,加行道时有缘无
我慧止观双运的智慧,见道位时有现证无我空性慧的智慧,修道位时依于现证空性的
智慧渐次根断俱生烦恼。心的续流,资粮道是加行道的近取因,加行道是见道的近取
因,见道是修道的近取因,佛果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等近取因而来。
2.例如,修行者心续上生起任运的出离心入道后,于资粮道下品修习四念处,心续上修
习四念处增长,于资粮道中品得四正勤的精进──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已
生恶令灭除,未生恶令不生。资粮道上品由精进得定的四神足,成就了止的功德与观
的功德,内心转入加行道的体性。资粮道所修习的四念处、四正勤(四正断)、四神
足,于加行道煖位、顶位转变为五根的体性,加行道忍位时五根转变为五力的体性,
此时依于五力的力量不会再堕三恶趣,加行道世第一法后,内心依于现证无我空慧转
入见道的体性。见道位以七觉支为主修,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等并非不修习,而是此时心续上的智慧更为增长,念处转为七觉支中念觉支的体性
,前面四正勤乃至五根五力的精进转为七觉支中精进觉支的体性,由修习内道三十七
道品所获得七觉支中的喜觉支、轻安觉支,不是外道的修行者所能得到的喜、轻安。
内心的智慧,由见道位转变为修道位的体性时,以八正道为主修,念处成就了正念、
精进成就了正精进等,依于八正道最后获得解脱的果位。未入道者或已入道者凡夫心
续中,也可以修习八正道的法类,但此时只是随顺的修习,内心还未真正达到圣者心
相续中,所生起的八正道智慧体性。
3.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从众生的内心来说,佛性有两个层面,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这是内心的世俗谛。好比说人人皆可成圣贤、成尧舜,也可以说人具有圣贤性、尧
舜性,而这成圣成贤成尧舜的潜能,以佛性来说众生皆有成佛的善根潜能,这种成佛
的能力就是心上的世俗谛,心有明而了别的功能,是心的世俗谛体性,这样的佛性称
为增长性佛性,此亦是我们内心上大乘世俗发心之菩提心,能产生一切善行的根源。
4.内心的另一层面是心上的空性,这是胜义谛的体性,心上的自性空,为自性性佛性。
内心的这两种层面,即内心佛性如来藏具有的增长性佛性与自性性佛性,不论世俗谛
的增长性佛性,如证得内心的光明,或胜义谛的自性性佛性,证得自性空的无我空性
慧,都需要止、观双运的成就。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的所缘可以是世俗谛
的法类,也可以是胜义谛的法类,止观的所缘二谛随一。例如止观的所缘,若是暇满
难得、念死无常、皈依、业果、出离心、菩提心、出入息等是世俗谛法类;止观的所
缘,若是常一自在空、独立能实质有空、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等是胜义谛法类。
5.若依于止观双运的禅定证得内心的光明,暂时压伏了烦恼现行,在内心得到世俗谛佛
性的层次,并没有确实的空性正见了达我执的所破(常一自在的我执、独立能实质有
的我执、能取所取异的我执、诸法有自性的我执),没有明了我执的所破,自然也没
有断除遍计与俱生的我执烦恼,因此还不是真正的解脱。若未通达我执所破的无我空
正见、无我空性慧,那么欲界贤圣众生,即使有欲界定乃至色界近分定的止观双运,
以及色界天与无色界天贤圣众生,有四禅八定的止观双运,依然未得真实解脱。求解
脱者,除了得到正奢摩他,也应生起证无我真实义之毘钵舍那观慧,依于空正见的止
观双运,渐次修习现证无我空性慧,才能真正根断遍计与俱生的我执烦恼。
6.通达空性正见的比量,内心依于奢摩他安止的功德,在细分的心识下,缘空性的毘钵
舍那观慧才能观察到细微的我执所破,依此渐次修行方能真正断除我执烦恼,平常我
们的心识很粗猛,处在粗分心识的状态下并不能照见细微的烦恼,因此要修习禅定,
先得止后得观。修习禅定并非无思无想,而是去除了心识粗分的散乱昏沉之后,渐次
平息了沉掉,得到等持,对于内心的显现能够思惟得更深入、更广大透彻,依强而有
力的正念、正知,寻求空性正见。平时对于修习奢摩他、毘钵舍那的资粮,亦需要励
力去寻求,有随顺于奢摩他安止、毘钵舍那胜观之止观根本定的修习所摄持,于后得
位之布施、持戒等行持才能增长功德,速证佛果资粮。
7.任何一个心,有情心相续上都有“自性性佛性”(心上的自性空,胜义谛体性)与“
增长性佛性”(心的明而了别的功能,世俗谛体性)。有情心续上的自性空是“自性
性佛性”,心的空性是常法,我们的心能够不断的增长、进步,此即心有“增长性佛
性”的光明,将来成佛的时候,无余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圆满证得心上的空性就成
为解脱。圆满佛果时,佛陀的心续中无余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证得一切相智,一
个心能够同时现量现证二谛(胜义与世俗二谛),因此如来能够遍见一切诸法所知。
8.在同一个施设基,常法与事物(无常法)是体性一。万法每一个法上都有空性,同一
个施设基,施设基上的有为法与无为法(空性)为同体相属。一切有情的心相续上,
乃至佛陀的心相续上,任何一个心上都有无常法与常法的体性,心的续流无始无终相
续不断,此即心法的无常法体性,心法上的空性即心上的常法体性。
9.要圆满究竟解脱的佛果一定得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要有证得空性的智慧,认识心
的光明不等于证得空性,认识心的光明是认识有情具有成佛的希望与能力。佛陀的心
续上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圆满了种性住佛性(心的空性)成就自性法身,圆满了
增长性佛性(心的俱生光明)成就智慧法身,圆满佛果的佛陀,无垢的心续继续不断
利益众生,诸佛如来以大悲为体(无缘大悲心是究竟清净的大悲心)恒时利益众生。
10.一切有情即使小至虫蚁等昆虫,都同样追求离苦得乐,然而却不了解真实苦乐的因果
。有情众生透过佛陀所宣说的四圣谛修行,若福德资粮圆满则成办色身,若智慧资粮
圆满则成办法身;色身者,又分报身、化身二者;法身者,谓自性法身及智慧法身二
者。而令佛果福慧二资粮成办之因即是菩提心,菩提心又分:令福德资粮圆满究竟之
世俗菩提心,及令智慧资粮圆满究竟之胜义菩提心二者,因此菩提心即是成办究竟安
乐之因。若欲求世间利益不可或缺菩提心、若欲求出世间安乐亦不可或缺菩提心,无
论所求安乐为何,一切皆可由菩提心成办。大乘行者内心生起任运无造作的出离心后
,由大悲心心所推动,发起承担利益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增上意乐,由增上意乐进而
生起菩提心心王,生起真实无虚伪之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是入大乘门的发心。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11-07 12:40:00
随喜
作者: kidstrife (kidstrife)   2014-11-07 15:52: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