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帕奥禅师开示 -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楼主: kevinsilver (Awareness)   2014-11-06 17:46:23
帕奥禅师开示 -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摘录自“ 显正法藏 ”)
问51: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答51:要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确的禅修目标。
如果禅修的目标正确,你的禅修态度也就正确。
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会被误导而走入歧途。
那么,禅修的正确目标是什么呢?
佛陀在亲自授人比丘戒的许多场合里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标。他说:
“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
因此,究竟离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确目标。
要达到此目标,你必须灭除一切烦恼,因为烦恼是苦的原因。
有十种烦恼,即贪欲、瞋恨、愚痴、傲慢、邪见、怀疑、昏沉、散乱、无惭、无愧。
你必须谨记在心:你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烦恼彻底灭除。
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还不够强之前,至少你应当努力避免受到这些烦恼控制。
要灭除一切烦恼就必须修习戒、定、慧三学。
不过,在禅修的路上有许多陷阱与岔路;如果不小心谨慎,
你可能会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烦恼的陷阱及走上歧途。
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小心材譬喻经》
(Majjhima Nikaya, Caeasaropama Sutta)的缘故。
他开示说:
“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
‘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
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
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
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
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
‘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
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
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
他退缩与懈怠。
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
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
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
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哪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这是《小心材譬喻经》当中提到的第一种禅修者,
由于他对供养、恭敬与名望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
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
接着佛陀开示第二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
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
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
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
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
‘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
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
;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外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
由于他对戒行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
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
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
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
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
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
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
‘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
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
;他退缩与懈怠
。”
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与边材而砍下内树皮,认为它就是心材而
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
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
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
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
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
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
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
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
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
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
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
‘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
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
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而砍下边材,
认为它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
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在此,婆罗门,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
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
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
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
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
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成就知见。
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
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
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
  然而,婆罗门,什么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呢?
在此,婆罗门,比丘远离欲乐与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及因远离而生之喜、
乐的初禅。
这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寻与伺的平息,比丘进入并安住于有自信与一心而无寻、
伺及具有因定而生之喜、乐的第二禅。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喜也逐渐消失,比丘安住于舍心,具有正念与正知,还由身感受快乐,
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
关于第三禅,圣者们宣说:“具有舍心与正念者有一个安乐的住处。”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舍弃乐与苦及先前喜与忧的消失,比丘进入并安住于具有不苦不乐及由于舍
与念而净化的第四禅。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由于完全超越色想、由于有对想的消失及由于不注意差异想,
比丘觉知“虚空是无边的”而进入并安住于空无边处。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空无边处,比丘觉知“心识是无边的”而进入并安住于识无边处。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识无边处,比丘觉知“无所有”而进入并安住于无所有处。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无所有处,比丘进入并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比丘进入并安住于想与受之寂灭。
藉著以智慧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
这也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上述这些都是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境界。
  
婆罗门,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
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
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因此,婆罗门,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
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
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婆罗门宾伽罗果加对世尊说:
“善哉!大师乔达摩,善哉!大师乔达摩,大师乔达摩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
犹如使向下覆蓋之物翻转向上,使隐藏不显之物展露显现,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
在黑暗中擎举明灯,使明眼人得以见物。我归依大师乔达摩、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团。
从今日起,愿大师乔达摩忆念我为终身归依的在家信徒。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4-11-08 07:28: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