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愿心仪轨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0-13 15:19:16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道次引导〉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今初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
利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
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
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
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
,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
中,第三为胜。”……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今初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
或分或支。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
所执,此是善趣行。徧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
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是故此中非导令趣
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
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
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
。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
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
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为义。今初
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论》云:
“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若
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
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
亦依此心易于成办。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
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
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若于二种
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
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
,定无不忍。
《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故于下士
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
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故修共同中
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导令趣余途。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
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
及归依等,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
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
解。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
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
成此心发生障碍,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次为此
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次应
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
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
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次应总学六到彼岸,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
,应善学习止体静虑。……
〈共下士道〉
…………
〈共中士道〉
…………
〈上士道.入大乘门〉
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
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
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
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
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忙,是名士夫亦
名聪叡。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
聪叡。”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
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
,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摄波罗蜜多论
》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徧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
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由是因缘于上士道次修心。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
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今初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
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
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
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
成真净,故当勤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
定解,故更释之。………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
发起之量;四、仪轨受法。
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
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
:“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
(底下广释发菩提心教授,七重因果法、自他相换法等。)
〈上士道.仪轨受法〉
第四、仪轨正受者。如大觉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
嫉,以仪轨正发。”若修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坏;三、设坏还出之方便。初中分三:一
、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轨则。今初
觉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明说。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
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
相符顺。《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
声闻为作仪轨。
能受之依者,总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谓天龙
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
,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
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次
应为授殊胜归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
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
,具此总意乐,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
而不退转。
威仪如前而受归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
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寂静
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
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归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
所造仪轨。
归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
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
《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着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如《道炬论》
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
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弃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若于愿心学处
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
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
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故有说云:龙猛与无著
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
》,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
最大无义。《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
”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
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
为明显。
受心仪轨者,“唯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
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
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
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
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归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
实须之。
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所造《发心仪轨》云:“若无如是阿
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
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
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初中分四:一
、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
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今初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分二:一、不舍所发心愿;二、学令增长。今
初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次见有情数类繁多、
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
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学心不舍有情者。………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
法。今初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
弃舍发心,共为六种。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若犯六次发心
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
,悔除即可。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者,即彼无间弃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
毕竟非理。………
〈上士道.学菩萨行〉
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庚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
第三、既发心于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二、显示学
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今初
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
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于胜行应当修学。《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
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
《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谓于他所
,若有大悲须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愿其离苦,犹非满足,故应转趣除苦方便。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
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
,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
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
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任何胜进终唯摄
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
宏扬如来所爱善道,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
夫亦尽灭亡。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
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
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
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唯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行品不须
执为中心,多门修习。”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觉悟真实义慧,依
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
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福德资粮者,谓能长
养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圣《虚空库经》云:“
由慧智故,而能徧舍一切烦恼。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圣《解深密经》云:
“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无垢称经》云:“何为菩萨系缚解脱?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方
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
脱。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
如是广说。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
《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何等为二?谓方便、智慧。”《祥胜初品》云
:“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叶请问经》云:“迦叶,譬如大臣所
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
《宝顶经》云:“应披慈甲住大悲处,引发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修静虑。何等名为具
一切种最胜空性耶?谓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
,不离方便。”如经广说。……
又若执谓唯应修空余不应修,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谓若果尔,则菩萨时多劫行施
,护尸罗等,悉成坏慧,未解了义。……
故若说云,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是谤大师昔本生事,为是未解了义之时。
设作是念,由种种门修施等行,是未获得坚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见
。此若是实,则已获得无分别智,证胜义谛大地菩萨,及诸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八地菩
萨,不须修行。然此非理。
《十地经》说︰“于十地中,虽各各地于施等行别别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故
一一地中说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经义,无能胜尊、龙猛、无著皆如是释,定不可作余
义解故。
特八地位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唯此空
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当观我身及智土等,此无量德,我之力等汝
亦非有,故当精进。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亦复不应弃舍此忍
。”尚须修学菩萨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
设谓非说不须施等,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
,如是余度亦悉具足。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若仅由此便为完足,则诸外道心一境
性奢摩他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蜜多,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著故。特如前说声闻、独觉,
于诸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萨行故。
若因经说一一度中摄六六度,便以为足,若尔,供献曼陀罗中“具牛粪水即是施”等
文,亦说具六,唯应修此。故见摄行,方便摄慧者,譬如慈母丧失爱子,忧恼所逼,与诸
余人言说等时,任起何心,忧恼势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如是解空性慧,若
势猛利,则于布施、礼拜、旋绕、唸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
无相违。如初修时,若菩提心猛势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力摄持亦无相
违,故于如此名无缘施。若全无舍心则不能施。如是于余,亦当了知。方便智慧不离之理
,当知亦尔。
(底下广破颠倒解经义者,后接由愿菩提心入行菩提心,受行菩提心戒律学处,广说
六度波罗蜜,由板上已分享过之布施波罗蜜开始。)
作者: kidstrife (kidstrife)   2014-10-13 22:23:00
随喜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10-14 00:21:00
随喜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0-14 20:34:00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单止修空不能成佛,何况许多自认为修空者,也并未真正通达佛陀正法所说的空性内涵,没有如实通达无我空性慧,连小乘行者所证之常一自在空、独立能实质空之智慧都未通达,不要说佛果,这样连声闻独觉之圣果也无法证得。若只是以为内心放空不分别执著在外道的修习禅定中也有,于此住心执为胜道,外道还可能修到四禅八定,但自以为修空者可能连九住心都无法圆满,不要说内道的三乘果位也不如外道,世俗谛的禅定尚且不能圆满,胜义谛亦颠倒错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