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正知正念的培养与运用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9-23 12:35:07
摘自:《菩提道次第略论‧奢摩他》
图滇悲桑格西
正知与正念,并不是只有等到修止时才派上用场。除了心安住于所缘修止之时,需要
正知正念,平常也应该要经常地实践,若能如此,当你真正进入止的修行时,马上就能运
用自如。反之,若你平常根本不用、不练习,等到要修止时才想要运用它们,效果应该不
好。
再者,要能清净持戒,正知正念亦不可或缺。总之,若你在正知正念上的实修不好,
则你所作的《道次第》的实修,也仅仅只是种下一些习气而已,要在心续中生起无造作的
证量,非常困难。换句话说,正知正念的实修,是一定要的。比如,在一座观修“念死无
常”的期间里,虽然你修得不错,但在座间时你却把所修的内容全都抛在脑后,把刚才在
座上修的力道与心之所系完全放松,那么,你将很难有所进步。
虽然你有恒常去实修,在内心种下习气,同时因为不间断实修的缘故,偶尔会有一些
感受与体会。来世,当你听到相关的法类,由于习气的缘故,你会有一些特别的感受。但
只有这样是不够的。要在心续中生起无造作、真正的证量,一定要有正知正念不可。无论
任何时候,即使在座间,你的心都要有一个角落仍然持续地忆持它,力道还是要维持住。
不只如此,无论任何时候,也都要持续地警侧观察:我的心,现在是朝着哪里去?有没有
朝向颠倒的方向?如果缺乏这个观察者(正知),我们连自己的心现在到底跑到哪里去也
不会知道,也不知道某些观念看法有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心。
《入行论》里虽然没有特别名之为“持戒”的章节,但其实在第四、五品中,寂天菩
萨即以“不放逸”与“守护正知”来阐释持戒的内涵。
■用日常课诵,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
达赖喇嘛尊者也这么说:“即便只是在做日常的课诵,都要在一开始时提醒自己说‘
从现在开始到未唸完之间,我的心都不要散逸’,而后在过程中时时观察自己,有没有分
心、有没有照着本来的承诺去做。”
唸课诵时,若懂得文义,就边唸边随文作观;若不懂得文义,至少也要专心地唸。而
后,无论你的课诵时间有多长,半小时也好,十五分钟也好,当结束之时,回想自己在中
间的过程中有没有不专心、有没有散逸掉,如果有的话,那就要提醒自己:“散逸是不应
该的,我以后不要这样。”再次提持正知正念。这样做,会使得自己不散逸的能力愈见增
强,最后,你一定可以做到在整个课诵的过程中,内心完全不散逸。
一旦你能做得,那么,无论你去实修、读经论时,也这样训练自己养成习惯,将来你
去修止之时,应该就不会有什么辛苦与困难了。因为,在恒常练习的过程中,你的正知正
念的力道已变得很强大。
■座上修时,照表操课
《道次第》的实修亦是如此。对于要修的所缘,其数量、次第、其所运用的理由、经
论根据、譬喻等,都要事先决定,在座上修时,就按照事先决定的这些计划去实修。不过
,在最开始时,用这种照表操课的方式实修,你会觉得好像很难产生有帮助的感觉。当然
,因为相关法类你也听过不少,如果此时不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把心整个放开来,随便想
到什么就修什么的话,你会觉得好像比较有效果。后者这种作法,乍看之下好像比较有用
,但是,这种“有用感”何时、用何种方法可以让它产生,你却是一点自由决定权也没有
。也就是说,用这种随兴的方式修,有时会有感受,但有时却没有,而有与没有的决定权
,不在你手上。
反之,依著事先订好的计划去修,虽然不容易直接见到效果,但是,一旦效果出来了
,以后针对同一个所缘,无论你何时去修去思惟,感受都会产生。由此可知,要产生真正
的体验,这种作法非常重要。
而这种作法,与正知正念很有关系。在未修之初先订定要修的所缘、数量与次第等等
,这个部份类似“正念”的作用;在修的过程中,即便心里想到其他可以思考的内容,仍
要不为所动,依旧照着本来的决定修下去。在禅修的过程中,临时想到计划之外的其他可
以思惟的例子或理路,此时若随兴思惟,也许会觉得效果很直接很有用,但如此一来,就
没有照着本来的计划走了。长此以往,心会养成坏习惯。反之,如果你在过程中即使想到
了其他的内容,但你不为所动,仍专一地照着本来的计划修下去,这种作法本身,就是一
种三摩地的实践。继续这样做下去,则你“定”的功夫会渐渐产生。如果想到什么就修什
么,也许“慧”的能力会有所增长,但却伤害到“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错,但却伤
害到了根本。所以,当你在修的过程中,想到了计划之外的思惟内容时,先不要跟,还是
照着本来的计划修。等到下一座,才把新的内容加进去。
问:比如,我正在禅修的主题是“死亡无常”,但过程里我想到了菩提心。这时要阻
止自己朝菩提心的方向思惟,是吗?
答:对。虽然菩提心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方面中最殊胜的。可是,因为此时你观
修的主题是死亡无常,虽然思惟菩提心是善业,但若你就放任自己去思惟它,会对你的“
定”造成伤害。
即便此时你思惟菩提心觉得很有味道,但你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养成坏习惯,同时
也伤到你修定的能力。所以,要照着你本来的计划去执行它,修的过程中,也要不断观察
自己有没有照著作,如果没有,就用正知正念把它拉回来。由此可知,在观察修的过程中
,正知正念是伴随在其中的。
■宗大师的教诫
在《广论》的开头就提示过这种作法的重要性,宗大师说:“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
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反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
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
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
,如所决定,令无增减。”洛杜杰参也曾经这样说过,对于一个初修行者来说,这种作法
非常重要,等到有一些基础后,怎么做都可以。
■两种不同的作法
如果你真的有很多想法冒出来,或者也可以这么做:在座上修之时,一定要照着本来
的计划走。等到下座后,在座间时,才随着你的心,对所修的主题随便照向哪个方向思惟
都行。这样做也许可以吧?在座上时严格照着计划走,这也是一种三摩地的训练,下座时
任心思惟,有时有助于产生新想法。
统整一下,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串习已经知道的内容,使之成为稳
定的习惯、进而改变内心的话,那就要用之前讲的方法(座上完全照表操课,座间亦提持
心力忆念所缘)修才行。若你的目的是想要获得新思惟,那么,在座上修时照表操课,下
座后,在座间时,针对与所修有关的主题,你把心的栅门打开,让心去思惟:“为什么会
这样呢?它的理由是什么?”等等,应该是可以的。
以下这段内容,不是特别针对修止,而是一般范围的修行。辩经学院已故的洛桑校长
曾说过:“在禅修‘无常’之时,有时会想着想着就朝向‘空性’去了。那时,我没有拦
我的心,就任着它朝向空性方向思惟。”这段话,是洛桑校长的经验之语,他在思惟细分
无常之理时,思惟思惟著,这细分无常的思惟,便带着他朝向空性的方向走去了。
这种作法,我不认为与三摩地有相违。因为,校长讲的这个部份,谈的是在观择的过
程中,一条依著次第自然产生的思路。可是,如果你今天禅修无常的目的,是刻意为了在
心续中产生对无常的证量,为了消除你心续中的常执,那就不可以思惟的过程中朝向空性
去思惟了。
所以,不同的目的,在作法上亦会有些差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