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66(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4-09-04 00:29:24
(续:“《智度论》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
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广。”)
  尊者神通很广。“例如举一城释种,上升梵天”,这个里头都有典故。“外道移山,
制之不动,及降服毒龙等等”,都在参考资料里面,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不必细说了。这
个释种,略略说一说,这是因果报应。释迦族被琉璃王消灭了,佛在世,释迦牟尼佛没有
法子救他这一族,这是什么?因果。佛说出这桩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久远劫之前,释迦族
是一群渔夫,靠打渔为生的,琉璃王这一族是一个池塘里面的鱼。释迦族的人把这个池塘
水放干了,那叫一网打尽,一个也不留。这个鱼就发了一个狠心要报仇,将来牠要是得到
人身,有这个能力的话,要报这个冤仇。这一生遇到了,琉璃王是牠们那个鱼里头的头,
好像领导一样,这一族他是成为国王。释迦族那个时候的渔夫,还算不错,现在还生在人
道,冤亲债主遇到了。世尊知道这桩事情,劝导释迦族不要抵抗,为什么?敌人太强大,
你对付不了,劝他逃走,逃命。所以释迦族就翻过喜马拉雅山到西藏,在后藏,迁到后藏
之后就在后藏落脚,以后没有再回去。这桩事情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释迦族的后人在西藏

  目犍连有神通,他要救释迦族,他用钵,好像是钵里头装有五百多人,把他们送到天
上去,救了这个释迦族一些人,一部分,少数,应该都是皇族,告诉世尊,他用他的神通
救了五百多人。佛就告诉他,你再去看看。他到天上去,看到这钵里头的人,统统化成血
水。佛就说了,定业,没有救,佛的神力都没有法子救,你这个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也不能
救他们。为我们示现定业不能转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要跟人结冤仇。冤仇结了,如
果对方真正恨透了你,死也不会饶你,你的麻烦就大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
真叫苦不堪言。
  琉璃王灭释种,也是给我们最好的启示,我们真正明白,搞清楚了,在这一生当中不
跟人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定要知道,别人跟我结怨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世大概是
我得罪他了,这一世一定要化解。他恨我、他毁谤我、他陷害我、甚至他杀我,都没有怨
恨心,不跟他结怨。要原谅他不要去计较,来生就变成好朋友,不会变成冤家对头,这才
叫有智慧,这样才能够转业报。小不忍则乱大谋,别人对你一点不好,你马上给他颜色看
,报复,人家记恨在心,这个事麻烦。记恨在心的人,来生多半堕三恶道,恶道的业消了
,他又会得人身,不定在什么时候碰到,畜生道碰到互相残杀,人道里头再碰到,那个毒
害更深。
  这些事情总要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学海贤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真正做到,“菩萨
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老和尚一生没有哪个善人、哪个恶人,没有,他对于
一切人平等看待,没有一个不欢喜,没有一个有怨恨的人,一生没有怨恨过一个人,这个
要跟老和尚学习。这个故事里头有一段,他到玉米田里面去看,正好碰到有个年轻人偷他
的玉米。这个人一看到他来了,手足无所措,害怕了,老和尚告诉他,安慰他,不要紧,
你喜欢掰,拣大的掰,转身就离开了。确确实实心目当中没有一个人不好,人人是好人,
事事是好事。老和尚一生耕种,他开荒开了十四片荒山,一共一百多亩,种植粮食、种植
蔬菜、种植水果,统统是做布施,他没有拿去卖钱,都是救济贫苦的人。所以别人来偷他
的玉米,他完全是布施,你要多少你自己拿多少。欢喜,布施恩德,不结怨恨,处处替别
人着想,没有替自己着想的,总是让人欢喜。布施喜悦,自己欢喜,法喜充满。原谅别人
,消自己的业障,不肯给别人方便,将来自己遭遇的就是不方便,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
,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们这一生当中,遭遇的善缘少,逆缘多,怎么相处?一定要常常反省,“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冷静去观察,总是自己有问题,不是别人有问题,总是自己做得有缺陷,
才会招别人嫉妒障碍、毁谤破坏,一定要晓得别人没有过失,过失全在自己。不但对于这
些冤亲债主没有怨恨,而且要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成就我们认
真反省改过的机缘,让我们自己道业德行能向上提升。你从这方面想,他不但对我没有害
,他对我有好处。像忍辱仙人一样,忍辱仙人的故事,一般都是从《金刚经》里看来的,
歌利王割截身体。详细的故事在《大涅槃经》里面,《金刚经》只是引用,但是《金刚经
》的注解注得很详细。
  忍辱仙人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歌利是梵语,翻成
中国意思是暴,强暴,歌利王用中国话就是暴君,忍辱仙人遇到他,这个故事非常值得人
反省。他修忍辱波罗蜜,歌利王说你能够忍,我来试试看,用刀把他整个身体一刀一刀的
割,我们中国讲凌迟处死,这是最残酷的,你能不能忍?能忍,再割,一直割到最后,能
忍。而且告诉歌利王,将来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度你。歌利王是瞋恚心,把这个修行的人
处死了,用这么残酷的手段。可是忍辱仙人是感恩的心,为什么?成全他忍辱波罗蜜,忍
辱波罗蜜圆满了,圆满他就成佛了。贤劫千佛,释迦牟尼佛排名在第五,弥勒在第四,因
为忍辱波罗蜜的圆满,释迦牟尼佛提前成佛,弥勒菩萨排在后面排在第五。如果忍辱仙人
要有怨恨,不但不能成佛,有怨恨的都是堕地狱,他从佛的地位掉下来是无间地狱。能忍
,从第五尊佛升等,在第四就成佛了,弥勒菩萨退后了。
  我们要常常想想,忍辱得大福报,忍辱能化解最重的罪业。最重的罪业是什么?《戒
经》上告诉我们破和合僧。五逆里头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是
五逆,无间地狱,有怨恨心堕这个。今天破和合僧的人很多,很普遍,佛眼睛看到,生怜
悯心,他要不回头,没有人能救他,一定要自己回头。自己不回头,自己不觉悟,必定堕
恶道,这个是不能不知道的。我们学佛求往生不能不忍辱,忍辱我们心才能够安,我们的
缘才能够胜,殊胜,我们的业才能够消得了。不能忍辱,天天造业,他不消业,恶业天天
在增上,怎么得了?学佛是真学佛、是假学佛,这是关键,假学佛消不了业障,要真学佛

  真学佛,海贤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样。千万不要以为他只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不知
道。我们学他,有他的心量吗?有他那么老实吗?待人谦卑,对人都恭敬。生活,一生守
著清苦,以苦为师。他讲他的小庙,要能持戒,要能吃苦,才能跟他共住。每天的工作从
早到晚都在田地里头,他的道场没有人供养,乡下小庙没人去的,没有香火,他也没有佛
事,也没有法会,靠什么生活?靠农耕。小庙有几亩地,庙在野外,山上的地很多,没有
主的,他去开辟,叫开荒。荒地开了一百多亩,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收成好,为什
么?他的心好,他种出来东西一定比别人好。种出来干什么?不是卖钱,救济贫苦,哪个
地方有人没饭吃的,他去救济他。这个事情干了九十二年,真干,每一天干得欢欢喜喜的
。接受他这些供养的人,这里头报告告诉我们,成千上万,你就晓得老和尚欢喜布施。别
人供养他的钱都用在印经放生,用在帮助别人建道场,他一生曾经帮助十一个道场,不容
易。自己除几件衣服什么都没有,衣服都是破的,补了再补。所以他说这个小庙吃是苦的
,穿是补的。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除了一声佛号之外,心里头什么都没有。看一切
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不但没有分别执著,我相信
在他中年之后,也就是四十岁之后,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应当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起
心不动念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这个境界里头有圆满的定
共戒,有圆满的道共戒,这都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目犍连神通的事情,念老在此地说得好,“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动,及降服
毒龙等等。难以具述”。太多了,神通的故事太多了。
(d)宗门初祖
  我们再看下面第四位,“宗门初祖”。
  【尊者迦叶。】
  请看念老的集注。‘尊者迦叶’。“迦叶,姓也”。这是梵文音译的,“此译为龟”
,印度对于龟跟中国人一样,都把牠看作吉祥,长寿,龟鹤延年,吉祥物。或者翻成“饮
光”,是说他的智慧道德之光很强烈,像太阳一样,在太阳之下,所有的光都显不出它的
明亮。迦叶尊者的光明亦如是,一般修行人在他面前显不出了。“名毕钵罗”,毕钵罗也
是树名,因为父母在这个树神祈祷求个儿子,他真的得了一个孩子,就用树做他的名字。
“尊者乃大富长者之子”,前面我们看到目犍连、舍利弗,都是贵裔,目犍连的父亲是宰
相,迦叶尊者的父亲是大富长者,“能舍大财”,可见他家里头是豪华的生活。他出家修
苦行,这能舍大财,“修头陀大行”,头陀是苦行,后面会说到。“为大人所识”,这个
大人是有道德、有地位、有身分的,现在叫知名之士,他的知名度很高,所以称他为“大
迦叶”。同时佛弟子当中有三个迦叶,有“十力迦叶”,有“童子迦叶”,有“童女迦叶
”,所以称大迦叶就知道了,不是指别人而是指他。
  “又迦叶译为龟,《法华文句》云”,《法华文句》是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天台山,
智者大师所作的,就是《法华经》的注解,天台宗最主要的一部大经,天台必修的课程。
这个里头有一段说,“其先代学道”,这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家族,先人学道,感应得“灵
龟负仙图以应,从德命族”,有灵龟背着图,这感应。所以他们这一族用龟,用灵龟,灵
龟也是迦叶的意思,“故云龟氏”。“又云饮光”,这是佛说的。在过去毘婆尸佛的时候
,这是过去七尊佛第一尊。毘婆尸佛,他是“冶金师”,冶是提炼,也就是从金矿里面提
取真金,现在称为金银珠宝,是从事这个行业的。这也是非常富有的。毘婆尸翻成中国意
思叫胜观,殊胜的胜,观察的观,观照的观,胜观。在九十一劫之前,这七佛这是久远劫
之前,经上告诉我们九十一劫之前,他“与一贫女,共以黄金,庄严佛像”,造佛像,造
像功德不可思议。“自尔以来”,这就是九十一劫以来,这底下讲了,“九十一劫,身如
黄金,光色晃耀,掩蔽余色,故名饮光。”饮指吞,光吞诸色,这就饮光的意思。他的光
明比别人光明大,别人的光明在他光下就显示不出来,好像我们这灯光,在太阳底下显示
不出来。饮光取这个意思,这是介绍名称的来由。
  下面我们要说尊者的德行。“尊者,头陀行第一”,这个字行念去声,不念行念横,
当动词用,不是名词,是动词,我们一般叫苦行。“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
有这个意思,“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这叫十二头陀。你看他是怎么修的,把烦恼统
统放下了。第一个,他“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寂静处”。这个
地方没有人到达,多半住在山上,而且这个山路一定很难走,也就是一般人不愿意到这个
地方去的,这个地方听不到人声。寂静的标准,在世尊那个年代,乡下农民耕种用牛,牛
叫的声音很大,牛叫的声音听不到,称为阿兰若。现在噪音比从前多,车的声音、飞机的
声音,住在港口,轮船,这些声音都是属于噪音。他住在听不到噪音的地方,心地清净,
远离人家,农民的村庄,远离村庄。第二,“常行乞食”。他每天出来托钵,所以距离村
庄小镇也不能太远,太远托钵不方便。佛定的规矩大概是三里路,三里路走还方便,这为
了乞食方便。
  第三,“次第乞”。这是乞食的规矩。这一家富有,有钱人家,饭菜都很好,每天到
这来乞食,这就容易起贪心。次第是一家一家的轮流,这轮流完了再来一轮,这样的乞法
,平等,取平等。第四,“日中一食”。如果是三餐,一天三次乞食,人家说这个出家人
贪心,怎么过一会就又来了。每一天乞食是上午,早晨,早晨功课完毕之后就出去乞食。
乞食是一门功课,有规矩的,锡杖就是乞食用的,不能敲人家门,在门口摇锡杖,里面人
听到有锡杖的声音,就知道外头有出家人来乞食,他就会来供养,锡杖就这个用途的。乞
食完了之后,不是人家给了,一路走着一路吃的,那就没有礼节,没有威仪了,一定要回
自己的兰若,回自己的道场。如果这个道场人多,不止一个人,一个人一个小茅蓬,住山
洞都可以,住树下也行。譬如说五比丘,释迦牟尼佛最早在鹿野苑五比丘,佛自己带着他
们,六个人都出去托钵。吃饭,回来,每个人托的合在一起,汇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
吃完之后还有多的,布施给畜生,给小鸟、给小虫,给牠们吃,不能留在明天,吃完之后
剩下来供众。所以叫一钵千家饭,这个制度好。
  第五,“节量食”。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能吃太多,饮食最好吃到七分就够了,
不要吃太饱,这个对于养生之道有帮助。第六,“过中不饮浆”。为什么?浆里头有渣滓
,水可以饮,浆不能饮,会沉淀的都不能吃。过中,这个地方用午时还不行,午时是十一
点到一点,这都是午时。这个中是午时的正中,也就是十二点,过十二点之后不饮浆。这
个中每一天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古时候用日晷测量,但是天阴又测不准了。现在可以用天
文日历,天文台有发行的日历,向他们要,有些地方可以买得到。每一天是几分几秒是中
,叫中午。决定不能过中,所以托钵吃饭一般都在十一点钟前半个小时,这是绝对不会过
中的。如果要是真正中午,肯定会过中。这都属于戒律,严格的遵守,这是佛的制度。
  第七,“著粪扫衣”。粪扫衣就是别人丢弃的。古时候资源缺乏,一餐饭容易,人家
布施一点可以给你,但是衣就不容易了,衣都是手工纺织的。别人穿旧的、穿破的不要了
,丢掉的,粪扫就是人家丢掉丢弃的,你可以把它捡来。不能用的就不要,可以用的剪成
一块一块的碎布,所以就缝成我们叫的袈裟。那个袈裟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所以缝
成衣之后把它染色,染成咖啡色的。红黄蓝白黑,白色的不必要,就是红黄蓝黑,这种颜
色混合在一起叫袈裟色。这是佛教给我们穿的,这就说古时候衣的来源,这么来的。
  第九,“冢间坐”。坐下来休息,坐在哪里?坐在坟墓坟地,为什么?引起自己的警
觉。你看这个人过世了,埋在这个地方,要想到我将来亦如是,才能够勉励自己精进不懈
,既然出家了,这一生一定要有成就,来生决定不能再六道轮回。小乘是以出离六道轮回
为目标,大乘是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明心见性难,出离六道比较容易,只要放下执著,放
下见思烦恼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选择每一天打坐在坟地。第十,“树下宿”。晚上休息
的时候在树下,树下一宿,这是佛制定的。第二天?第二天另外找一棵树,不能在同一棵
树下,都是怕你起贪心、起爱心,这个树大,树荫好,这里坐得舒服。所以佛只准一天,
第二天要换地方,不能在原地方。佛都是教我们怎样把贪瞋痴慢放下,目的在此地,我们
不能不知道。第十一个,“露地坐”。露地是没有遮盖。我们喜欢都是住在树下,有树很
好,没有树,露地。第十二个,“但坐不卧”。我们讲不倒单,晚上休息是树下一宿,没
有躺下就睡觉的,常坐不卧。
  “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用这十二种,这十二种叫苦行,是佛法里头标
准的苦行,目的是断除烦恼,也就是分别执著,特别是执著,不再执著了,对于一切法平
等看待。迦叶尊者年老的时候依旧遵守,佛陀看他年岁太大了,劝他休息,他坚持到底。
佛就赞叹,“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以戒为师,以苦
为师,这是迦叶尊者做给我们看。这是介绍迦叶的生平。
  后面这一段说迦叶尊者修行的成就,他是传禅宗的这个法门,禅宗的初祖。今天时间
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
==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9-04 09:32: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