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54(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4-08-10 23:38:17
  我们再往下看,“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魏译》就是康僧铠翻译的,他翻
得好,大家欢喜。但是“王本一出取而代之”,王龙舒的会集本出来了,大家念《无量寿
经》都愿意念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学习的人就很少了,真的取而代之。莲池大师在《疏
钞》当中说:“语则多就王文”。莲池大师作《阿弥陀经疏钞》,这个注解博大精深,完
全用《华严》教义来解释《阿弥陀经》。我们过去讲过一遍,用了多少小时?三百多次,
四百多个小时,一次是一个半小时,三百多次,讲了一年。这套录音带,那个时候没有录
影,录音带,还是用圆盘的录音带,年代很久了,我带到美国,在美国讲经,我就把这套
带子放在讲台上排了一排,满满的排一排。很多人来看,问这是什么?《阿弥陀经》的讲
解。大家以为《阿弥陀经》很简单,都没有把它看在眼里,一看到这套带子,几百个小时
,都呆了,这是《阿弥陀经》?是的,一部,从头讲到尾,一部。我摆开因为什么?叫大
家不要小看净土,净土经虽然小,义理可太丰富了。把净土传到美国,这套带子起了很大
作用。
  所以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头引用《无量寿经》的文字,多半都是引用王龙舒
的本子,为什么?“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那时候流通量很大,很多人读过这个本
子,引用他这个本子大家熟悉。“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
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超过康僧铠的本子。“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
藏与日本大正藏”,这就是什么?当时这些高僧大德肯定,他说得没错,可以入藏。入藏
就是肯定,承认你这个本子值得流通,可以提供给大家学习。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认识
版本的优劣,我们的取舍标准,老师教给我,看看《大藏经》里有收进去没有,如果《大
藏经》里面收入,那这个本子就没问题;《大藏经》里头没收,那我们就得小心谨慎,为
什么?它没有经过检验。入藏是大事,多少大德法师推荐,最后皇上批准,这才能入藏。
现在皇上没有了,大德也没有了,印刷术这么方便,自己都可以去印,把自己喜欢的都放
进去,这是真的事实。怎么办?老师告诉我,最后的一部藏经是《龙藏》,就是说像古人
所讲的严格的筛选,《龙藏》是经过严格筛选,《龙藏》以后的要小心谨慎。这是老师教
给我们选择经论、注疏,必须藏经里头有的。中国的藏经比日本的藏经严格,更可靠。
  我们再往下面看,“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还有缺陷。“例如《疏钞》”,莲池
大师所说的,“王氏所会,较之五译”,五种原译本,“简易明显”,这是它的好处。“
流通今世,利益甚大”,王龙舒会集得好。“但其不由梵本”,他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的
,“唯酌”,酌是斟酌,“华文,未顺译法”,他是会集,他不是翻译。“若以梵本重翻
而成六译,即无议矣”,大家对他没有议论了。“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叫校辑。“又
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这个地方对它取舍,等于说重新编排,取舍有些地方不是很
妥当,所以后人挑他的毛病。“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魏译》这一段
,三辈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是王龙舒的本子没有,王龙舒的本子只有中辈发菩提
心,下辈不发,上辈没提到。“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
,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这个的确被人挑出来了,这是严重的
失误,龙舒居士在这个地方大意了。“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莲池大师对他的
批评,这个批评正中要害,真的是疏忽,严重的疏忽。“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
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这句话龙舒居士他自己说的,原译本里面讲得
很杂、讲得很乱,确实让我们读起来很不顺口,也很难懂。这怎么办?他用他自己的意思
,把它重新修辑整理出来。这个是不许可的,因为你是会集,会集等于说你把原经改了,
这怎么可以!如果是原文梵文没有问题,那是你自己翻译,可以自己斟酌用什么字样,会
集不可以,一定要尊重,是原文,字字句句都是原文。
  一直到这个本子,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才把这些毛病弊病统统改正过来。所以这
个会集是在所有会集本,不是《无量寿经》的会集本,除《无量寿经》之外,还有许许多
多经有会集的,翻译的时候就会集的,都在《大藏经》当中。用原梵本可以,不用原梵本
决定不能改动一个字。夏莲老这个会集本,就是每一个字都是原译本里有的,没有敢改动
一个。这就是一切会集本里头最殊胜的,真的让人无话可说,挑不出毛病。底下接着说,
“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王龙舒的本子犯了这个过
失。“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三辈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
念,在夏莲老这个本子,三辈统统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这
个问题是无法掩盖的,太明显了。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彭绍升,也就是彭际清,“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他对于王
龙舒的会集本也有意见。“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彭际
清居士作的,他是乾隆时候的人,这个里面有批评王龙舒的,他说“王氏本较为畅达”,
文字流畅,义理清楚,“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
,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王龙舒
居士这一段文删掉了,没有,很重要的这个序文它没有。“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
提心,一云不发”,这前面有,这是他很大的过失,疏忽。“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
至胜智”,这五种智比什么都重要,怎么会集没有写上去,把它遗漏了?“前则乖成佛之
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彭二林居士讲得没错。“他如叙次愿文”,先后次序上错误
了,这些地方,这是后人应当帮助他校正。彭际清居士,对王龙舒居士这个本子里面一些
失误,“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云栖是莲池大师,“增入四十八愿先
后数目”,依然称为《无量寿经》,这是第七本,就是节校本,“王本为第六本”。“但
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它不是诸译,他没有用其他的四种本子,只用了《魏译》
康僧铠的本子。这两本比较,“则彭本优于《魏译》”,是节校的好。“近代丁福保居士
,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
不能称为善本”。王本毕竟是四种本子的会集,彭本只有一部,就是《魏译》康僧铠的本
子,这是不相同的地方。
  “清咸丰中”,这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就是咸丰皇帝的妃子。清朝咸丰之后国力就衰
了,朝纲就乱了,一直到亡国,满清确实亡在慈禧的手上。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
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
之本,这个魏氏就是魏承贯,“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这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
,魏承贯是第一个人。“王氏只是四会本”,只看到四种,唐译的他没有看到。“同治中
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对魏默深的本子非常尊重,“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
栖大师之说”,这个本就是根据莲池大师所说的,“遍考诸译”,诸译就是五种原译本,
他统统看到了,“别为一书”,他会集成一个本子。“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
之冠冕”,是经就是《无量寿经》,这是《无量寿经》最好的本子。“王氏复博考众本”
,他又把五种本子找到,来对照,重新来校订,并且把经名字换了,叫《摩诃阿弥陀经》
,“是为本经之第八本”。这个本子是不错,确实后后胜于前前,愈是后面的愈精彩,前
面的本子里头有错误的、有被人批评的,后面的统统改正过来了,所以魏默深的本子很难
得。
  我们再往下看,“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他文采好,“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
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
所会集远超王本”,超过王龙舒,这是大家公认的。“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
亦非过誉”,这些话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话,他这个赞叹并不过分。“但所憾者”,他有遗
憾,遗憾什么?“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也就是王龙舒的过失他也犯了。“兹举其
荦荦大者如下”,荦荦是非常明显的错误。他在此地举出四条,第一条,“魏本第二愿曰
,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这个里头,“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
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他说
无有胎生,原译有胎生者,这可以拿经来对证。“唐宋两译同之”,有这个文,“而魏氏
竟谓无有胎生”,这个漏洞没办法,掩不住。可见经典翻译、会集真不是容易事,流通广
泛,看的人太多了,有那些小心仔细的人把你毛病挑出来。夏莲居这个本子他自己挑,他
会集成功是三年,用了七年的时间挑毛病,所以他这个本子几乎叫人没有办法再挑了,他
自己下了功夫。
  第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这一段很长,“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
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
是为五痛五烧”,把几千字的文字把它缩短成这几句。“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
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他自己,这是他自己编的,原译本没
这个文。这等于说把一大段把它缩小了,这自己编的,这个不可以。字字句句要有原译本
的经文,你怎么可以用自己的意思?这个错了。
  第三个,“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
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这是五种本子里都没有的,我们没有看到依宝树,这依宝
树是他自己造的,这个都是犯了会集的原则。
  第四,“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
无”,这几句话没有,五种原译本里没有,这是他凭他的意思。经里头有这个意思,但是
没有这些文字,这个文字是他造的。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较会本,跟王龙舒、跟彭际清做比较,“虽
后后胜于前前”,是比前面好,“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他没有办法避免,真的
是不容易。“但此巨失,势在必救”,这是重大的失误,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以免后
世因袭”。后人再要是模仿,前人可以这么做,我也能做,将来经文改来改去就不像样子
了,就不能读了。“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这是造作罪业的起源。
“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无量寿经》确实没有一个完善的本子,大家都有这种愿望。
“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像前面这些
弊病、失误,在这个本子里头找不到,统统把它补救过来了,成为善本。
  下面为我们介绍夏莲居老居士。“先师夏老居士”,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称呼,他是夏
老的学生,称先师。“未冠学儒”,这就是童子的时候,冠是二十岁,未冠是二十岁以前
,学儒,满清的末年。“先程朱”,程子、朱子,“后陆王,甫壮入佛”,这就是说,他
在儒家是有相当根柢的。壮年,四十岁这是壮年,学佛了,学过禅、学过密,最后归到净
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这是说他的学问,我们能够信
得过。“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这在抗战之前,他就开始了,这
一年我还很小,我是一九二七年生的,一九三七年才十岁,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发
愿重新会集这部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闭关三年
干什么?就做这个工作,三年的成就就是这个本子。这是最早的,他是用魏默深的本子做
底本,用这个本子来校对,跟原本校对,把原本错误的地方修正,所以成就这个本子。这
个本子里头总共分三十七品,大概想三十七道品,后面又改成我们现在用的是四十八品,
四十八愿。这个本子成就之后又用了七年,总共前后十年,这个里头去挑,有没有错误的
,有没有漏掉的,有没有自己意思增加的,有没有改动原经一个字的,自己用七年时间,
小心谨慎。所以说“无一语不详参”,详细参考,“无一字不互校”,跟各种版本来对照
。态度“虔恭敬慎,日祷佛前”,你看他的态度,真诚到极处,恭敬到极处,诚敬。“千
斟万酌,时萦梦寐”,晚上睡觉,因为想得太多,白天天天想,晚上作梦还想。
  “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及其成也就是刚才我拿的这个本子。这个里头有“宗教俱
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这个照片现在印
在这个经本前面。“先舅父”,他的舅舅梅光羲老居士,“撷芸”是他的字,“连续播讲
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就是北京,“鲁”是山东一带,“亲为科
判”。这个科判好像这有,都留下来了,前面有科判,这个科判是黄念老亲手给我的,我
把它印在一起。那个时候梅大师广播电台讲的是这个本子,不是我们现在的,是这个本子
,最初出来的本子,慈舟法师讲的也是这个本子。真不容易,这是介绍这部经的历史。“
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都是用
这个本子。“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
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又说,“精当明确,凿
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
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些话是梅大师的话,梅光羲老居士说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
士的老师,李老师的佛学就是跟他学的,我们见到要称师公,这是法脉源流。梅老跟夏老
是师兄弟、好朋友,在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都说“南梅北夏”。梅老是南昌人,江西南
昌,江南的,南面梅光羲,北面山东的夏莲居,在家学佛的两位大德。这两位大德是同一
个老师,都是慧明老和尚的皈依弟子。
  “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可惜新印的续藏在战争当
中受到了障碍,没有印成功。这个新印的大藏经叫《民国大藏经》,出版不多就停掉了,
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这个印藏就停止了。出了一部分,我还有一些残缺不齐的本子,叫《
民国大藏经》。这个经也算是善本,校对很认真、很仔细,都是当时佛门的大德。现在就
不可能了,为什么?国学的功底比不上前人,对佛法的学习、领悟也比不上古人,就是比
不上上一代。
  佛法在今天,跟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一个命运,我们非常着急,怎么才能传下去?典籍
,我们尽心尽力。《四库》、《荟要》这是国宝,没人知道,知道的人没有力量,商务印
书馆虽然把这个书印出来了,数量少,部头太大,一般人不可能买这个书,买了它没地方
放。我着急,四众同修供养我的这些钱,我都拿去买书了。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我
一共给他买了一百一十二套,他算我(我是他的大主顾,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
书,算我很便宜的价钱,特优,优惠,一套美金五万块钱,一百一十二套。《荟要》分量
是《全书》的三分之一,我买了二百七十多套,送给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去收藏。为
什么?希望这个书保存下来,永远不会失传。这个书没有印出来,我们天天提心吊胆。在
台湾《荟要》只有一套,孤本,《全书》也只有一套,但是《全书》好像伦敦大英博物馆
有一套。《全书》全世界好像有三套,《荟要》只有一套,就怕这个东西一个动乱当中失
掉了,那多可惜!我们花了一千多万美金,把这两种书买下来,大概不会再散失了,这个
放心了。
  现在第二桩事情,找谁去念?要没有人能够读,那还是枉然。所以就想到汉学院,办
汉学院干什么?培养有能力读这些书的人,就这两套书,要有能力读。真正来学习,读两
部书,我还要照顾他家庭生活。我一定是找学校老师,教国文的、教历史的,就是教中文
的老师,他们有读书的方法,他们天天上课,有知道怎样讲学的方法,他有这个能力,我
让他来读这些古书,给我们大家宣讲。汉学院办成功了,真的有五、六十个老师,我就想
要搞卫星电视台,干什么?教学。这些老师天天讲经,在卫星里向全世界播放,有志趣学
习的就在电视机面前学就可以了,我想的是这套方法。这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救起来,世界
冲突能化解,世界能够恢复安定和谐,让中国传统文化变成全世界人类的共识,我们今天
走这条路,这个世界才会永续的安定和谐,永远不能发生战争。今天发生战争就是全世界
的毁灭,核武、生化能够毁灭全人类,能够毁灭人类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我们看到汤恩比
晚年所说的,对这桩事情非常关怀,我们跟他是一个想法,我们走的跟他是一条路。
  底下说,“大经尘封千载”,因为没有善本,所以很难流通。“今始得善本”,我们
才有这么好的本子,“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到这部经出现,会经、会集才算是圆满。“
大经放光,众生有幸”,这两句说什么?这两句就是说的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用经来注
经,用祖师大德的注疏来注经,把经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叫放光。众生有幸,众
生就是我们这些人。不相信的人他没有分,怀疑的人他没有分。我们有幸,要感恩老师,
不是老师传承,我们怎么会相信?我们的相信是有条件的。我跟李老师十年,老师的想法
、看法我完全明了,他对于经典思考的体系我懂得,他的方法我懂得,所以基本上来说,
他在注经上做的这些笔记,画的这些表解,我完全能了解。我就没有听他讲,我拿到他这
些资料,依照他这个资料来讲这部经,跟他自己亲自所讲的差不多,非常接近。所以老师
传的还会错吗?这个经传到台湾,律航法师是个将军,退休之后出家了,中将,带了几本
到台中送给李老师。李老师一展开,看到前面是他老师做的序文,梅光羲的序文,五体投
地,序文介绍得清楚。所以在台中讲了一遍,讲有眉注,段落都勾起来了。这个本子给我
了,这个本子就一本,没有第二本。但是我把它印出来,把他的眉注全印出来,我印了一
万本,这样不会再失掉了。我一个人,居无定所,搬来搬去早晚会搬丢掉,我这一印出来
就不怕了,也不会失传了。这是我们佛门弟子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要把法传下去,不
能在我手上断掉。我要想尽一切方法把它传下去,那就是大量的印、大量流通,就不会失
传,十方供养,我就干这桩事情。今天要建汉学院,要帮助真正发心的人认真学习。所以
这是众生有幸。
  “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就是《无量寿经》第
九种本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南无阿弥陀佛。
真的感恩祖师大德!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8-11 09:55: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