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类] 伺察识(伺察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07 13:13:24
摘自:《心类学》07、08
雪歌仁波切讲授
闻法动机
刚刚唸诵皈依发心,代表我们做每一件善根之前,必须先调整意乐。这点十分重要。
简单来说,皈依,即上对佛菩萨、三宝有信心,而发心,则是下对周围一切众生有爱心。
具备这二项,即算圆满的意乐。
无论对佛菩萨有信心也好,爱众生也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从心开始去改变我们
整个身语意的行为。改变了,皈依与发菩提心的目标,才能真正如理达成。因此,不仅前
面要调整意乐,甚至应实际上去改变自己身语意等行为。而这一切,要从“心”的改变开
始。
去除内心坏的、错误的想法,或者去除我们伤害众生或伤害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就去
除而言,光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是没用的,我们必须生起与“错误的”心正相违的“好的、
正确的”心,才有办法发挥铲除坏恶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生起这些好的心呢?现在学习
的心类学里,告诉我们哪些是好的心,哪些是坏的心,分析的很清楚。
{摘录}
伺察识
三种疑之中,有意义之疑,是比较好的部分。因此,我们要努力的,就是让有意义之
疑慢慢变成伺察识。
伺察识的定义,即“谓于自境执著之欺诳符合事实之执者了别,为伺察识之性相。”
P111伺察识,比疑好一点,但它还不算是“量”,因为它还有欺诳的部分。量,是一种“
非欺诳”。嗯…,中文里,这里的“欺诳”一词是什么意思?( 同学答“欺骗”。)欺骗
,嗯…有点怪,不太对。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非欺诳”。非欺诳,意指“它是可靠的、非常坚固的”。
伺察识,还不到“非欺诳”这种程度,所以说,伺察识是一种“不是‘非欺诳’”,这样
有没有好一点?中文这里用“欺诳”一词,就不是那么正确、不那么明白啦。嗯…不是非
欺诳…哈哈!这不就是“欺诳”了吗?…哈哈!总之,你们要先了解什么是“非欺诳”,
然后,伺察识呢,就还不到“非欺诳”的阶段,就这意思。
于自境执著之欺诳符合事实之执者了别,这里“欺诳”,不是说它已经符合、正确了
。符合事实,意思是“正确”,所以不能说它不正确,…哈哈。此处的符合事实,没错,
它是正确的,但是啊,伺察识本身,却不是那么有把握,它不能确定,没什么信心。所以
,人家问他,他的回答虽然是对的,但他自己却有点心虚,不是那么确定。如果多问他几
次,可能就答不出话了…哈哈。这就是伺察识。
问:确定的,有颠倒吗?
答:没有颠倒。它是符合事实的。然而,伺察识虽然有符合事实,但它还没达到量的标
  准。因此,这里,中译文的“欺诳”一词,我们要理解成“还不到非欺诳的程度”,
  也就是,它还不够坚定,不够可靠,未达“量”的标准。哈哈…藏文原文也有这个
  问题啦。因为中文直接翻译藏文,所以也会有这个问题。总之,欺诳,不是欺骗的
  意思,而是“不到非欺诳”的程度,它还不够坚定。所以,刚才说过,伺察识,比
  疑好一点,因为它有符合事实而且没有怀疑。伺察识呢,心中已经有相信了,只是
  这个相信,不够坚定,就是这样的阶段。所以,伺察识,有没有符合事实?有。坚
  不坚定?不坚定,它的坚定未达量的标准。
伺察识的定义,“谓于自境执著之欺诳符合事实之执者了别,为伺察识之性相。”P111
一开始,要先了解“欺诳”代表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这一块,比较难理解。伺察
识,虽然比疑好多了,但还未达到“坚定的不欺诳”,它是中间的一种欺诳。再者,虽然
伺察识有符合事实,也就是他的想法是对的,但他却不够有信心,不够坚定。
伺察识,属分别心?还是无分别心?伺察识,完全是“分别心”。记得吗?之前我们
谈到,分别心的颠倒里面,先由疑的三个阶段慢慢转成伺察识,因此,伺察识,一定是分
别心。因为,伺察识的前面,是分别心;伺察识的后面,是比量,所以还是分别心。你们
看定义里的“执著了别”,又是执著,又是了别,一看就知道它是分别心。换言之,无分
别心里面,没有伺察识。
由伺察识到比量之间,有许多过程或层次,不是一下子就能变成比量的。因此,伺察
识,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谓无理由伺察识,第二谓与理由相违之伺察识,第三谓理由
未定之伺察识,第四谓理由不成立之伺察识,第五谓虽有理由但未抉择之伺察识。”P111
首先,从最离谱的“无理由伺察识”开始;接着,有理由的伺察识。有理由的伺察识
中,先是“与理由相违之伺察识”,它虽然有理由,但却与理由相违;再来,“理由未定
之伺察识”,虽然没离谱到与理由相违,但还不够周遍;第四“理由不成立之伺察识”,
理由已周遍了,但因尚未能成立起来;第五“虽然理由但未抉择之伺察识”,虽然宗法存
在,既周遍,因也成立起来了,但是,双方都还不在恰好的时间点上,因此,虽然论式是
正确的,却对我们产生不了作用。以上,即伺察识的五个阶段。
这里的例子,还可以,不是那么难。首先,无理由伺察识,“如唯依言声音无常之语
,以执声音无常之知觉。”P111很多人都会说:“一切法是空”、“一切法无自性”,大
家都会讲,是吧?凡学佛的人,唸唸《心经》,就知道:“喔!色即是空!”所以就想着
“色即是空”。这些,都是无理由伺察识!为什么?因为,我们完全是跟着“声音”走,
而声音,不是理由啊!我们听到谁说的,或唸到佛经上说如何如何,我们就把这些音声,
当成理由了。真正说来,这些声音,根本没有理由啊!
有时,听着听着,或唸著唸著,也许以为我们已经懂了,已经生起比量了…,哈哈,
这可不是什么比量,它只是伺察识中最差的一种“无理由伺察识”。大家看一下例子,“
如唯依言声音无常之语,以执声音无常之知觉。”P111就像这样。人家说,声音是无常,
佛经里也说,声音是无常,于是,我们也说:“喔!声音是无常。”这个时候,我们以为
自己有理由,但实际上,那个理由只是一种“声音”上的东西。意义完全没有抓到,只是
跟着声音走,此即无理由伺察识。
再来,“与理由相违之伺察识”,好一点了。它不跟着声音走,已经有一点意义上的
思考,只不过,思考时给搞错了,用了一个完全相违的理由或道理。“如以不能表功能为
因,执声音无常之知觉。”P111有时,我们会说:“一切法无自性!”用的理由是“如虚
空”、“什么都没有”,于是就“自性空”了。实际上,“一切法无自性”与“如虚空什
么都没有”,二者正好相违!因为,空性,并非完全没有,它是依赖因缘的缘起,是一种
紧密复杂的、丰富的“有”。因此,如虚空什么都没有,即与空性相违。这就是“与理由
相违之伺察识”。
这里的例子也可以用,“如以不能表功能为因,执声音无常之知觉”P111如果说声音
是无常,是因为“声音是不能表功能”、“声音没有作用”,那么,此处所用的理由,正
好与无常相违!因为,无常,是“能表功能的”。有生、有感果的作用,才算是无常,没
有生、没有作用,怎么能说是无常呢?因此,“不能表功能”,不能做为成立“声音是无
常”的理由,因为,这个理由,与无常是相违的。所以,声音是无常,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然而他所抱持的理由,却与所想的道理、所立法矛盾了,但自己还以为自己是对的呢,
此即“与理由相违之伺察识”。
第三“理由未定之伺察识”,这个理由呢,比“与理由相违”好一点,因为这个理由
与所立法,不矛盾,有交集,只不过,还不周遍。没有周遍,也不对的。未定,即“不周
遍”、“不一定”之意。“如以所量性为因,执声音无常之知觉,而所量性,乃为成立彼
之不定因故。”P111所量性,即“存在”之意。量,即“能量的对境”,也就是“所量”
。若说:“声音是无常,因为声音是存在的法。”将“所量性”、“存在的法”做为理由
,并不周遍,因为,存在的法,不一定是无常。常法,也是存在的法啊!但话说回来,所
量性这个理由,至少比“不能表功能”这个相违的理由好多了,是吧?它只是不周遍而已
。不过,不周遍,还是错的。
第四“理由不成立之伺察识”。这个伺察识,有理由,且理由不相违,也有周遍,然
而,却于有法上不能成立,所以还是错的。“如以眼所见为因,执声音无常之知觉,而眼
所见,乃为成立彼之不成因故。”P111若说:“声音是无常,因为是眼所见。”眼所见,
是一个理由,且不与无常相违,并周遍无常(眼所见一定是无常),然而,声音不是“眼
所见”,所以还是不能成立。这里,好像有一层层的阶梯,好一点好一点地转上去,是吧

  首先,第一种伺察识,完全没有理由,第二种伺察识,好一点,有个理由,只不过理
由相违!第三种伺察识,有理由且不相违,但不周遍,所以还是不行。第四种伺察识,理
由不相违且周遍,却于有法上不能成立。第五种伺察识,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五种“虽然理由但未抉择之伺察识”,什么都成立了,理由既不相违,也周遍,有
法上也能成立,都是好好的理由,可是头脑却不够利、智慧不足,因此,时机未到,仍然
无法了解,不能接受,故曰“未抉择”。我们看啊,《中论》、《入中论》、宗大师的《
毗婆舍那》、《辨了义不了义》等论著,内容与理由,完全正确,全部可以成立,可是偏
偏我们脑袋不够利,依然生不起比量,只能停留在伺察识的阶段。此即第五种伺察识。不
过,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啦!哈哈!只有当我们能真正深入思考这些
深奥的道理,并能掌握正确的理由时,如果因自己智慧不足而无法理解的话,才是第五阶
段的伺察识。
  若脑子够利,理由周遍,且能成立,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即外在的正因论式完全圆满
,此时,自己本身也有足够的智慧,如此一来,即能生起比量。所以说,伺察识后面,慢
慢就能变成比量。
  “如对声是所作性及凡是所作皆是无常尚未以量识认定时,则以所性为因,执声音无
常之知觉。盖所作性,虽是成立声音无常之真因,但其人尚未抉择故。”P111“声音是无
常,因所作性故。”所作性这个理由,周遍无常,且于有法上成立,然而,此人只是脑袋
里有这个理由,但实际上因智慧不足而无法了解,用不上,没办法依这个正确的因生起比
量,故仍属伺察识。这个时候,他有没有信心?有。他有没有想声音是无常?也有想,也
相信,但仍生不起比量,这就是第五阶段的伺察识。
  以上讲述完毕了颠倒识、疑、伺察识。其实,这三种非量里,还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我们就不细讲了。
(略)
-转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07 16:40: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