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诸佛复从菩萨生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03 16:47:13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月称菩萨造论
宗喀巴大师疏
翻经沙门释法尊谨译
───────────────────────────────────────
{节录自: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戊二、明诸佛从菩萨生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谁生?曰: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若作是念:岂非菩萨
从佛教而生名佛子乎!是佛子,而又说诸佛从菩萨生,云何应理?如说彼子之父从彼子生
。答:虽诸菩萨是佛子,然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之因。初、依分位差别说。如《释》
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此谓一切证佛位者,皆先由学地菩萨位来,约佛果之同类
因,故说菩萨是诸佛因。次、依劝令发心者说。如契经说:“文殊室利菩萨劝吾等大师及
余诸佛最初发心。”此约菩萨与余菩萨所成之佛作俱有因,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有敌者难:“诸菩萨是佛子故,应说菩萨从诸佛生,不应作相违说。诸菩萨是佛子,
自既许之,则应解说彼与诸佛从菩萨生互不相违之理。今置彼不说,而别成立诸佛从菩萨
生,云何应理?以纵能成此事,而前疑犹在,不能断故。”此无失。《释论》于解说佛从
菩萨生之第一缘时,谓学位菩萨由修道而得佛果。是则彼菩萨非即彼菩萨所得佛果之子,
盖亦可知。岂说是彼佛子。又如从吾等大师所生之菩萨,是此佛之子,非谓此佛亦从彼菩
萨生。敌者未能辨此理而起疑,《释论》已为解答。则有智者,于此疑难已涣然冰释矣。
然犹有多人妄于此义,而作无关之攻难。何哉!
由菩萨是成佛之要因,故诸佛赞叹菩萨。赞义有四:一、菩萨为诸佛之圆满主因,故
极应尊重。二、说因位菩萨是应供养,则果位诸佛之应供养,自可知故。三、如药树能与
无量药果,则于彼树初生之嫩芽应尤为爱护。如是可知诸佛树王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则于
如佛嫩芽之初业菩萨亦应励力而爱护之。四、契经称赞菩萨,为令会中三乘有情决定趣入
大乘道。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
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是以教成立诸佛从菩萨生。前二因
缘是以理成。由是当知,余论所礼之声闻、独觉、诸佛、菩萨,今此论中未礼供者,为欲
礼供彼等之根本因。声闻等二句显示彼四为次第因果者,为抉出彼等之究竟根本因也。菩
萨虽亦从佛教而生,然不于说“能王生”时如二乘释者,以说彼二从“能王生”,为显彼
二究竟根本亦是大悲。菩萨根本是大悲心,论后当别说故。
戊三、明菩萨之三种正因
若声闻独觉从诸佛生,诸佛复从菩萨生者,是诸菩萨之因复云何?谓大悲心,与通达
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诸菩萨佛子之正因。菩提心者,《释论》
引经云:“如自所达法性,愿诸有情皆能了达,此所发心,名菩提心。”此仅缘菩提心所
为之一分。《释论》又云:“应发如此心,愿我拔济一切世间皆令出苦,决定成佛。”此
未缘所得菩提,亦仅是相之一分。当如《释论》于说依大悲心生菩提心处所说:“正法甘
露妙味之因,永离一切颠倒分别为相,一切众生亲友体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显
说缘所得之菩提。故应许为利一切有情,欲得无上正等菩提,乃为圆满发心之相。本论疏
亦作此说。《现观庄严论》所说亦同。安立此三为菩萨正因,是《宝鬘论》意。彼云:“
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此但
说为菩提之根本,未直说为菩萨之根本。然根本即最初义,以彼以三种正因为最初,故知
即是菩萨之正因。又说三法为菩萨因者,在观察声闻独觉既从佛生,诸佛从菩萨生,则菩
萨复从何生,故知非是能建立因,乃明菩萨之能生也。
如是立此三法为菩萨因,其最初得名菩萨者,是否指最初入道者而言?若谓是,则不
应安立大乘发心为彼之因,以初发彼心者,即立彼为菩萨数故。亦不应安立不依二边智为
彼之因,以诸菩萨要先发世俗菩提心,而后乃学菩萨六度行,要学般若波罗蜜时,乃学不
依二边之智故。若谓否,则与所说如初月及如药树嫩芽之菩萨皆成相违。答:不许后说。
虽许初说,然无前二过。以菩萨前导之发菩提心,意在修学发心,非谓修成之真实发心。
此如尝蔗皮及皮内之汁味。若但发宏誓,为利一切有情故,愿当成佛,此乃随言作解,如
尝蔗皮之味,虽此亦名为发心,然非真发心。若依修菩提心之教授而修,发生超越常情之
胜证,如尝蔗浆之真味,即真发心。《劝发增上意乐会》即依此义密意说云:“爱乐言说
如蔗皮,思惟实义若真味。”
利根菩萨种姓,先求真实正见,次乃发心,故亦无后过。所言无二慧,非无能取所取
二,乃《释论》所说之离二边慧。此亦不妨于菩萨之前有之。有谓此是胜义菩提心,极为
不可。以所言无二慧,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
丁二、明彼亦是菩萨余二因之根本
三因中以大悲为主,由大悲心亦是菩提心与无二智之根本。为显此故,说“悲性”等
一颂。大悲心于丰盛广大之佛果,为初生要因,如种子。中间令增长,如水润。后为众生
常时受用之处,如果成熟。故我月称,于声闻、独觉、诸佛、菩萨及余二因之先,或造论
之首,先赞大悲心。此非入后文方赞,即此所说于生佛果初中后等即是赞叹也。“性者”
,显佛果三位中之心要“唯”一大悲,不如外谷初中后三位之要因别有三事。为最初重要
如种子者,谓具大悲心者,见有情受诸苦恼,为欲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缘所为事而发心曰
:“我当度此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见要自成佛道,乃能满彼愿,故复缘菩
提而发心言:“我为利益诸有情故,愿当证得无上菩提。”又见不修无二慧所摄施等诸行
,则彼誓愿终不能成办,乃进修智慧等行。是故大悲心为一切佛法种子。《宝鬘论》依此
义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此说大悲为前导,菩提
心所引诸行,与离二边无垢净智,此三行摄一切大乘义尽。
为中间要因如水润者,谓大悲种子发生菩提心芽已,若不时以大悲水灌溉之,则不能
修习二种广大成佛资粮,定当现证声闻独觉涅槃。若以悲水时加灌溉,则必不尔。
为末后重要如成熟者,谓成佛已,设离大悲心,则必不能尽未来际为诸有情作受用因
,亦不能令声闻、独觉、菩萨圣众辗转增上。若于果位有大悲相续者,则一切皆成。
如是解释“悲性”等四句之义,应知即是显示乐大乘者应先令心随大悲转。次依大悲
,至诚引发众相圆满大菩提心。既发心已,则学菩萨诸行,尤应彻了甚深正见。
丙二、别礼大悲分二。丁一、敬礼缘有情之大悲,丁二、'敬礼缘法与无缘之大悲。
今初,颂曰:
(下略)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04 00:28: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