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佛经有讨论忠孝吗?

楼主: bluebrown (仨基友撸一把)   2014-07-28 03:57:58
简单来说,中国本土佛教会特别重视“孝”的原因,是为了要顺利在中国传布深根,为了
融入当地文化不得不为的结果。这种策略,例如将尊敬父母双亲的经文用“孝顺父母慈孝
父母”这样的字句来呈现,比如说:
http://ppt.cc/6vv2
别译杂阿含:父母衰老离盛壮,而不孝顺加供养,如是亦名旃陀罗。
杂阿含:若父母年老,少壮气已谢,不勤加奉养,当知领群特。
http://ppt.cc/DEZg
杂阿含:为何等人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宗亲尊重
别译杂阿含:伺察世间有慈孝父母、敬顺尊长、奉事沙门、婆罗门
增壹阿含:何等众生有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
增支部:众多人在人间尊敬母亲、尊敬父亲、尊敬沙门、尊敬婆罗门、尊敬家族中长辈
巴利语: matteyyā petteyyā
又或者大力推广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梵纲经这一类包含孝亲思
想的经典,而够敏感的人会注意到这些经典有什么样的共通特性。
然而中国本土佛教所说的孝和儒家所说的孝其实不太一样。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陈坚:儒
学与佛学孝道观的比较”http://ppt.cc/TLGJ 的说法:
儒家认为,一个人若能孝,那么他便自然具足其他一切优秀的德行,至少
也是十分有利于他形成其他一切优秀德行,因此“孝”乃是德教…与儒家
将孝视为修身而从德教的角度来规定其意义不同,佛教乃从感恩的角度来
看待和谈论孝…其感恩的逻辑完全是基于一个朴素的日常事实,即,因为
父母生我养我,于我有恩,所以我要孝敬父母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孝的实践上,儒佛两家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儒家认为,能够帮助父母
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或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甚至避免给父母带来
困难,就是在实践“孝”…与儒家主张帮助父母“解困”的“孝”道观不同,
佛教则认为一切儒家式的解困都难以报答父母之恩,哪怕是最多的此类解困
也无济于事…佛教所主张的孝的实践乃是指子女帮助父母获得佛教意义上的
解脱,即“受诸快乐,离地狱苦”或“获安隐处”,至于像肩担父母、割肉
养亲之类的行为,虽然亦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但都不足为佛教之“孝”。
因此中国本土佛教所说的孝,是吸收儒家“孝”这个用语重新改造后佛教化的产物。而且
在佛教当中本来就有尊敬父母之类的经文,所以与其说是掺杂外道,倒不如说是借用本地
文化术语发展出来的生存策略。或者也可视为像法华经那样是一种开权显实的作法?
※ 引述《bansai (皮耶鲁)》之铭言:
: 在下觉得很疑惑,明明佛经佛祖说的都是心法,
: 怎渐渐的会扯到要尽孝忠之事?
: 难不成又是附佛外道牵扯、修改进去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