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云栖祩宏大师[禅关策进]讲要04-果如法师

楼主: poohkoala ( \^0^/)   2014-07-20 21:41:00
十一、杨州素庵田大士示众
近来笃志参禅者少,才参个话头,便被昏散二魔缠缚,不知昏散与疑情正相对治。信心
重则疑情必重;疑情重则昏散自无。
〔今译〕近年来,自己下定决心、发大愿心真参实究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人,才提
起话头用功,就被昏沉散乱二种魔缠缚住,其实“疑情”正是对治这两种魔障最好的方法
。要深信“人人本具清净本性”,全心全意在话头上努力,则疑情很快就会成片成团;疑
情成片成团之后,昏沉和散乱便自然消失。
要深信自己有清净的本性,以及有向上一著的事,也要深信参话头的法门一定可以开
悟,全心全意的努力,疑情就会越来越坚固,成为一个大疑团。如果连信的最基本力量都
激发不出来,用心的时候好像掌握得住,不用心的时候就不见了,进进出出、反反复复,
一辈子都参不了话头。
不要把话头当作阿弥陀佛来唸,或者如数息,或者止观法门的用功,静静的坐在那里
,心没有妄想杂念以后,反而容易陷入昏沉或无记。
“话头”是要我们参究里面究竟是什么,有一个非常迫切想要明白,想要证知,想要
让身心跟它相应的念头,但又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是心中觉得很迫切、很急切。
即使知道自己已经昏沈或散乱了,也不要管它,只要再提起话头,腿很痛就放下来,
人很疲累了,就起来走走或者拜佛,但还是继续在疑,一直疑到问题和自己的生命、身心
连系在一起,而产生了疑情。有了疑情,心就不容易散乱,也不容易昏沉。
开始参话头的时候工夫很粗,一定要提起全部的注意力,挺起脊梁,撑开眼睛,强而
有力的逼问自己“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无?”但是不要想得到答案。
在逼问的过程中,很可能导致气的运行不顺,身体觉得不舒服,可以稍为放轻松一下
。逼问并不是最对、最好的方法,只是让疑情不容易上手的人,更容易上手。如果真正上
手以后,就不要用这种死功夫了。死功夫容易口干舌燥、火气大,眼睛带红丝,身体发热
,甚至于睡不着觉。
以我的体验来讲,为了让疑情挂得住,能够不掉,要很有力的问“到底是什么?究竟
是什么?”很强烈的持续问下去,慢慢慢慢等到工夫有力量的时候,再改为久久提一次“
究竟什么是无?”马上心就能够跟疑情相应。
再慢慢的,等疑团自然而然形成的时候,甚至于声音或文字都感受不到,只是处在一
片疑里面。此时又进入另外一个层次。
在参话头的修行中,对心念的变化或参问的过程,自己是清清楚楚的。起初可以利用
自己在打坐,身心比较安静的时候,让疑情不掉。然后在动中也保持让疑情不掉,或者掉
了以后能赶紧提回来,总之要变成自己时时能提起疑情。然后疑变成念,先从粗念到细念
,再到达不念而自念。
心里系念著,在系念时也要知道自己在用系念的方式修行,这才是正念。如果打坐时
昏沉了、掉入无记了,自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对治,这不是正念。所以在最初参话头时,
要知道自己在参话头,而到真正进入无念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希望大家要分辨清楚,了
知这里面的过程。
十二、处州白云无量沧禅师普说
二六时中,随话头而行、随话头而住、随话头而坐、随话头而卧。心如棘栗蓬相似,不
被一切人我、无明、五欲、三毒等之所吞噉。行住坐卧,通身是个疑团。疑来疑去,终日
呆桩桩地。闻声睹色,管取叻地一声去在。
〔今译〕 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论行住坐卧,都要和话头相连在一起,身心要如板栗蓬
一般,用芒刺武装起来,不让人我、是非、五欲、三毒等入侵。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话
头,疑过来、疑过去,等疑到成了大疑团,整天外表看起来呆呆傻傻的,这时候才是悟道
的好时节。只要一个声响、或一个境缘,保证都会让你豁然契悟。
参禅一定要有一位善知识在旁边,依著个人的身心状况,给予适当的鞭策、指导、点
拨、钳锤,才能真正得力。以前我跟圣严师父打禅七,吃尽苦头,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撑过
来的。现在看到祖师们的修行过程,才发觉自己比他们轻松多了,我真是很有福报,能在
师父的指导教诫之下,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参悟以前,要让自己的身心整个被疑情包裹起来,变成一个坚硬多刺的棘栗蓬,不被
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内在的贪瞋痴等吞噬。我以前打坐到这个地步时,觉得自己对外在环
境整个都不起攀缘,不会分别它到底存不存在,看着它也不会留下任何影像,真是满有趣
的。
那种日子过起来,每一分钟都很清明,每一分钟都不执著任何东西,除了疑情之外,
不停留在任何东西上,是很奇妙的身心觉受,不管行住坐卧,整个人都在疑团里面。
进入疑团以后,身心会处在一片安宁清和、若有若无的状态。这只是清明境而已,还
要提起话头:“究竟什么是无?无是什么?”随时再逼问自己,但是不必像起初那样很强
烈的逼问。从这种清明的状态中会显现出很多的境界,你就静静的看着它,并马上起疑:
“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不要被境界带走,也不要停留在境界上,虽在疑团里,仍然要
继续疑下去。
到了这地步,整个人看起来呆呆愣愣的,眼珠子不会转来转去;吃饭时虽知道拿起筷
子吃,但是不会去分别是什么味道、什么菜色,或者饭后过一阵子再问他:“你今天吃早
饭了吗?”,他还要想老半天,因为他没有留心在那里。
这些现象都是修行的过程。等到心散了、乱了,整个境界也就没有了。我们的身心如
果是处在这一片祥和之中,会吃得少、睡得少,体力和精神的状况却非常好,身体的病痛
障难也很少。也就是说,自己的工夫越来越好时,身体也会越来越好;这时候,任何尘境
都可能成为悟道的因缘。
当疑团成片,出不来的时候,善知识的一言一语,可以帮助我们从这里脱困。善知识
真正的功德就在这里。因为要等到时节因缘恰恰好,有时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甚至几十年
过去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功夫仍会退失。退失之后,闻声见色就不一定能开悟了。
此时如果在禅堂里,功夫刚好到达这个地步,就差临门一脚,那么善知识的一个逼拶
,就会让你刹那间冲破那个临界点,身心整个脱落。归纳起来,还是要有老老实实的用功
,工夫到了那个地步,就绝对可以开悟。
十三、四明用刚软禅师答禅人书
做工夫须要起大疑情。汝工夫未有一月半月成片,若真疑现前,撼摇不动,自然不怕惑
乱。秖管勇猛忿去,终日如呆的汉子相似,到恁么时,不怕瓮中走鳖。
〔今译〕参话头一定要起疑情,而且是大疑情。疑情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
成片,不是一个月、半个月的短时间就能成功的。如果真正疑情现前,心就凝然不受动摇
,不会被妄想杂念牵着走。只要提起奋发勇猛的决心,从白天到黑夜心无旁骛的参著话头
,看起来就像呆瓜一样。工夫到了这步田地,要开悟就如瓮中抓鳖一样容易了。
这一篇不是开示,而是从四明禅师回答参禅者问题的书信中节录出来的。
参话头若只是将心系在清明境上,安住在那里,没有任何妄想杂念,禅门叫做守尸鬼
、掉入黑山鬼窟,或者冷水泡石头,一点作用都没有。可以问自己,现在工夫到了什么地
步:仍是一片散乱吗?还是掉在无记里?
要知道,参话头不在乎有没有定,也不在乎有没有烦恼。昏沉疲累的时候可以拿出来
用,烦乱不宁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用:“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
想着想着,又想到别的地方,也没关系,再拿起来问。不需要心定,不需要有定静的
体验,也不需要有任何的觉受,连佛法的知识也不需要,只要认真的起一个疑:“到底它
是什么?究竟是什么?”
例如我们参的话头是无,若对“无”起不了疑情,可以先了解无的公案,就容易带出
疑情了。这个公案是:“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
要起疑情,可以这么想:“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狗怎么会没有佛性呢?
狗没有佛性,那么我有没有佛性?什么是佛性?为什么是无?……”这就是疑了,只要起
这样的疑就好,不必追求答案,一直问下去就会有疑情。
等到有了疑情,还要继续的问:“为什么是这样?什么是无?无是什么?”不要想得
到答案,只着重在问问题:“到底它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又非常想要知道:
那是什么?
不要从我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是我父母生的,或从经教等方面去思维。那是次第的
析法观,不是祖师禅。祖师禅是藉著话头和疑情,让身心到达很小很小的一个点上,最后
心意识的作用完全停止,进入到无心的状态,那就会碰触到了。
禅宗是教外别传,离心意识,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做工夫只要提起话头、对着话头
起疑情,而且是跟自己的生命、生死紧密相关的大疑情,一直疑下去。虽然不可能在短时
间内疑情成片,也要让所参的话头连续不断。
等到真正疑情出现时,心里清清楚楚,只有那个疑若有若无的存在,要打妄想也没有
妄想可打,身心一片恬静安详。有时候甚至会听到诸佛菩萨说法的声音,或从心中涌现文
字般若的义理,或感受到虚空的无边,或见到种种山河大地现在眼前。总之,什么现象都
可能产生。
如果停留在这里就糟糕了。这只是身心成片的种种现象而已,跟参禅的究竟结果毫无
关系。
若是工夫真的用上手,泰山崩于前,照样可以做自己的事,内心完全不受干扰,清楚
得很,但心不起分别、不起贪爱、不起执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该用的时候知道怎么用
,用后不会贪恋,身心真是自在。
这样的境界如果你们还没有体验到,那就太可惜了。的确,佛法这么好,修行这么美
妙,身心若没有真实的体验,实在是太可惜了。
人人都具有清净的本心、自在的佛性,智慧德相与佛无二无别。若不能真正展现它、
应用它,一辈子被自己的无明烦恼缠绕得苦不堪言,那实在太可怜哪!
如果用参话头的法门,我保证你们可以得到极大的身心自在与受用,到那时候自然就
不怕任何颠倒惑乱。只要大家用大愤耻心,锲而不舍的努力,整天都不离话头,那明心见
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祖师们的谆谆教诲,不是为了给大家增加知识,而是要告诉大家怎么去用功修行,并
自我省察,如果有哪些问题,就去修正它。除了知道怎么用功,还要实际照着去修、去体
验。
祖师们所开示的努力的方向,及用功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启示。如果没有他们的
开示,单凭自己用功,吃尽了千辛万苦还不见得是走对路,走错了以后再回头,真的是千
难万难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