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伦珠梭巴仁波切:止观双运 (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7-16 19:09:57
  在先前对世间道简要讨论之初,我们曾提到止的成就,是初禅的门槛。讲得更正确一
点,是初禅的“近分”或“预备”(preparation,samantaka),因为任一色界四禅与无
色界四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近分。虽然如此,初禅有其不同的近分,特别称为“未至定
”(thepotential,anagmy),因为这不是其他的近分定,它自身还未决定涉及(uncom-
mined),就像路上的岔口,可以引你到某一方向或另一方向, 但它是两个方向之一的必
要出发点。
  靠着初禅未至定的成就,禅修者可先修习世间道(注:四禅八定的粗静相道),接着
再修出世间道(注:以四谛、无我为所缘的出世间道),或可以直接就修出世间道。据传
,小乘慧根锐利的行者,一般都不先修习世间道,直接经由出世间道起修,根除烦恼。像
这样,大乘行者也可选择二者之一,虽然对小乘行者和大乘行者来讲,修习世间道的目的
是相当不同的。
再者,为什么未至定是两种道(注:四禅八定断烦恼现行的世间道,与证无我真实断
烦恼种子的出世间道)必要的出发点,因为此二道的修习都有赖于观,而观只有依靠四禅
心或四定心其中的一种才有可能达成。如果可选择的话,第四禅会是最可用的,因为它没
有下三禅所不欲的一些粗劣品质,它也不像无色界四定心那般的微弱。修习观最小的要求
是至少要到达初禅心的外围。也就是说,止的全然达成,再加足够的观力成就,以便能发
展出修习世间道或出世间道所特别需要的“近分定”。这个近分定就叫“未至定”。
  之后,以观所缘境之某种无我(nairatamyas)修习出世间道。 “无我”的理论是佛
教不共外道的特有观点,不管是最简单的“人无我”的形式,或较为发达的二种无我的形
式,也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根据这个观点,自我既非真实的现象,也非确有的
东西,把自我当成真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对错误理解,而成为烦恼依赖的最后基础。此导
致佛教去除烦恼的特有之道,是靠以直接了解事物事实上是无我的,把认识自我的最终所
依去掉。这种直接了悟的产生,是佛教瑜伽的立即性目标。
  在为出世间道做准备时,修行者再次检视真理,像四圣谛或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
,把心止于所缘境后,开始从真理的角度分析所缘境。分析的目标在于对所缘境的真实界
限产生了义性的确定。这种在“止”上对所缘境的真实界限之分析性的探求,结果是逐步
贯通,开始愈来愈接近所缘境的真实认识。这些贯通是直接认识所缘境最终真实的预备,
传统称之为“顺抉择分”(theapproximationsofdefinitiveseparation,nirvedha-
bhagiya), 因为他们愈来愈趋向与烦恼与无明分离,经由见到真理,这些烦恼与无明都
去掉了。
此分为四个过程,最趋近开始称为“煖”(heat,usman), 到另一端的趋近,叫“
世第一法”(highestworldlyquality,laukikagrya-dharma)为上。 在世第一法贯通之
后, 马上发生亲见(directperception,pratyaksa)修行道上可得的最高真实界限之确
定,此刻即标示出世间道的开始。对小乘行者而言,这是对四圣谛直接的无误认知;对大
乘行者而言,这是对空性的直接无误认识。虽然这种认识是从分析性思考的过程中产生,
它自身像其他亲见一样,是不带推论性的或反思性的。
  对佛教而言,这种对最高真理直接无误亲见的成就,是区分圣者与凡夫的时刻,此后
再也没有经由见道进一步要再亲见的了。尽管修道的最终目标在此时尚未达到,然以直接
无误亲见真理的力量成就,可以容易地除去某类的烦恼与无明,但仍有一堆深藏的、根深
柢固的、难以去除的烦恼,需要连根拔起。
其后,根除这些烦恼的完成,系经由采用不断的应用亲见真理的禅修,一步一步地去
除最粗的烦恼开始,到最细的烦恼为止。当连最细的烦恼连同种子也根除时,修道的最后
目的就得到了,那是一种解脱的状况,或自轮回之苦得到了自由,是阿罗汉果位的完美清
净。
  我们已概要略述过的道,经常再被分为五个次要的道,它们分别是资粮道(the path
of accumulation,sambbMra-marga)、加行道(the path of reaching,prayoga-marga
)、见道(the path of seeing,dar'sana-marga)、修学道(the Path of cultivation
,bhavana-marga)、无学道(the path of no further training,asaiksa-marga)。
前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后三道属于圣人。在佛教的看法中,见道位的第
一瞬间,是这二种不同人的区分点。因为在前二道的修行阶段是依信而立的,而其后三道
的修行是依自己对真实的直接认识而立的。
  资粮道自对佛法的献身专注开始,它的顶点是止的完全成就。
当止达到后,修行者开始修习加行道,主要是在修习以真理做为所观的对象。加行道
可再细分为四个瑜伽的层次,和我们已提过四顺抉择分是一样的。在最高趋近的顶端,叫
做“世第一法”,在那里发生对真理直接无误认识的第一瞬间,也就是见道的第一瞬间。
见道位达成后,开始根除烦恼与无明,从去除最粗的和最容易的烦恼无明开始。这些
根除叫“见道断”(riddancesby means of seeing)或“见断”(seeing riddances)。见道断分为八种,四圣谛亦各
有见道断二种,四圣谛任一的两种见道断的衍生,由是否属于下界欲界心或上界的四禅心
与四无色界定心而定。
在八种见道断完成后,开始更困难的训练,以去除属于欲界心和色界、无色界心的那
些更微细、更难去除的烦恼与无明。这些训练构成了修学道的修行,而这里该去除的烦恼
与无明叫“修道断”(riddances by culti-vafion)或“修断”(cultivation riddanc
es)。这些修道断分成九个等级,从现行欲界心的九等级开始,到色界四禅心和无色界四
定心。这些总共分成八十一个等级,也就是三界九层中,各层中再分大大、中大、小大、
大中、中中、小中、大小、中小、小小各九级。当属于“世间顶”(非想非非想处)的小
小烦恼与无明被去除时,修学道就完成了。
若所有的见道断与修道断都彻底完成,最后的一层和道果─无学道─也就得到了。
  前面相当简要地勾画过特属佛教净化烦恼的修行道,此道须透过对无我的禅修方能达
成,主要借由灭止多层次的烦恼与无明而成就修学道。
这种诉诸对无我的禅修而得到的多层次的灭止,同时为大乘与小乘所共有。但是大乘
独特的修行道,除了要断除主要妨碍个人自世间病苦解脱的烦恼障以外,同时还要完全去
除所知障,此障是得大菩提成佛的主要障碍,成佛除了要修能使自己解脱的清净之道以外
,同时还要具有许多可以利益别人的高贵品德。因此,既然大乘道的目标比小乘道更完满
,它的修行道也一样地比小乘更完满。因为大菩提包含许多可以利益他人的品质,可以带
来大菩提的修行道,也同样需要修习产生这些品质的方法。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见)   2014-07-16 20:11:00
随喜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7-16 23:41: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