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98)次第决定(1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17 14:02:26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98) pg345L7~pg345L8
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续)丑五、次第决定
───────────────────────────────────────
【故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毘钵舍那者,
违诸大辙所造论典,非诸智者可凭信处。】
───────────────────────────────────────
.因此,有少数的印度论师说,不必先得奢摩他安止,一开始就依靠观察慧思惟抉择,
如是观察修下去,也能够生起毘钵舍那胜观,这种说法与深见和广行二大车轨的祖师们所
造的论典相违,不是有智慧的人能够采信的。
■ 解说──
1.错误的说法违背深见与广行二大车轨师──中观宗创车轨师龙树菩萨,唯识宗创车轨
师无著菩萨──等圣者的论典,既然远离了深广二道教法主要的清净法源,故不能当
作凭信处,能够抉择具慧者,不可以此作为诉求,应依先止后观。
2.若不认为必须在具足止之上,由观察慧引生身心轻安所摄持的智慧是观,这个见解是
错的。认为必须先止后观,这个见解是对的。
3.若不先以专注力引生轻安修止,就不可能以观察力引生轻安。因为以专注力所生的轻
安,其殊胜性不如以观察力所引生的轻安;同样都是轻安,以专注力所引生的轻安及
以观察力所引生的轻安,后者较为殊胜,说明观为胜,止为劣,先止后观是决定的。
■ 分析──(1)
1.三学中的慧,与胜观的慧,其差别为何?慧学是总名,涵盖很广,可从未入道直到佛
果,因此要视行者为谁。三学中的慧(总),与胜观的慧(别),二者有三句关系。
2.未入道,不得止观,也可有慧,如通达这个班级有几个人的智慧,通达世俗慧、通达
空性的智慧等。未入道,未得止观,也可以证空性,那也是慧学。生起任运的出离心
或菩提心,入道后,摄持而修的慧,如下品资粮道所修的慧,那也是慧学,此时可以
有依世俗谛而得的毘钵舍那胜观,但尚不能得以胜义谛而有的毘钵舍那胜观。
3.若以空性当所缘境,到了加行道时,才有得缘空性的胜观、缘胜义谛的胜观,此时也
是慧学,乃至佛心中的胜观也是慧学,故要视其道位。而胜观则一定要得止后才有,
毘钵舍那胜观是比较高品质的慧学,毘钵舍那胜观是慧学,慧学不一定是胜观。
4.由观察力所引生的身心轻安,较之由专注力所引生的身心轻安为胜,此时的观察力是
否得止?必须得止,不得止的观察力不可能引生轻安,也不得观,得止是个分水岭。
5.得止之前的观察修,与得止之后的观察修,二者不同。比如得止之前修菩提心,与得
止之后修菩提心,二者不同。在具足止之上,再继续把之前所修的观察修(不论有证
或没证),继续观察所缘境,这样的观慧所得到的身心轻安,比较殊胜,此种身心轻
安摄持的慧就成为毘钵舍那胜观。
■ 分析──(2)
1.专注安住的住分,以及清明安住的明分,此二者之差别为何?这些特质不论是得毘钵
舍那胜观或得奢摩他安止都会有。因为得奢摩他安止一定要有住分、明分、有力执持
,而不得止则不得观,因此观必然有止的功德。
2.止心与观心,都有住分、明分、有力执持这些特质,观时一定有止,有止必须要有非
常良好品质的安住力、清明力及执持力,因此这些特质不能当作止观的区分。
3.止观是个利器,若是单修则无意义,配合修法则作用很大,以止观的工具来修法义,
是涵遍所要成就法类的结果。外道也有修止,佛教则不要行者单修止观,而是要运用
止观来修二谛随一,随空性义、修法义,若不修法义,那么单修止观没什么意义。
4.若妄念纷飞,要专注则很难,愚痴闇重,因此止不起来、观不起来,止观是个工具需
要训练。若我们脑海现前的都是烦恼,顶多是未得止观前的少分定慧,没有止观。缘
烦恼是没有止观的,烦恼不能当作止观的所缘,止观的所缘应是善所缘境。关于止观
的功德,可回阅第一节“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
5.得胜观是否要以空性为所缘?不一定,以二谛为所缘皆可得胜观。止、观同样可以二
谛随一为所缘,空性只是其一,大部份的胜观都是世俗谛的,缘胜义谛空性的胜观,
要到加行道才得到。
6.外道心相续中的止观含遍是世间的止观,内道缘空性的止观成为出世间的止观;即便
内道行者缘世俗谛的止观,也是渐次引导生起缘空性的出世间止观之前行。以世俗谛
为所缘,可得止也可得观,为世间的止观。外道有缘世俗谛的止,有缘世俗谛的观,
但不缘无我空性义,不能成为出世间的止观。
7.成就观时,“观”、“胜观”及“止观双运”,三者同义。世间止观断烦恼现行,出
世间止观断烦恼种子;止观有世间止观及出世间止观,都可作为遮止烦恼的道,只是
断的方式不同,一是世间止观断烦恼现行,一是出世间止观断烦恼种子。
■ 缘空奢摩他和缘空毗钵舍那的次第,是先了解空性,之后安住于所缘境空性上面,由
止力而引发身心轻安的当下,产生缘空奢摩他。不是单单有了奢摩他,再去缘空性,
就叫作缘空奢摩他。缘空奢摩他生起之后,再反复地由慧力去观察空性,由观力再次
生起身心轻安,产生缘空毗钵舍那。这时才由资粮道到加行道。是以这种次第来做解
释的。虽然印度有少数论师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
钵舍那”,可是这是与诸大辙所造论典相违的,不是诸智者可相信依赖的内涵。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6-17 23:23: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