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仓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瑜伽现前
定义:“由自之‘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所产生──已离分别、不错乱之圣者
心相续的现观”,就是“瑜伽现前”的定义。
分类,有三:(1)声闻[的瑜伽现前]、(2)独觉[的瑜伽现前]、(3)大乘[的瑜
伽现前]。
“瑜伽现前”的定义:由自(瑜伽现前)之“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所产
生,已离分别、不错乱之圣者心相续的现观。
“瑜伽现前”分类为三。因为修行者有三乘圣者的差别,并且三乘圣者的道也是不同
,故有三种分类:(1)声闻的瑜伽现前、(2)独觉的瑜伽现前、(3)大乘的瑜伽现前
。三种分类都是见道以上的现前。
“瑜伽现前”必须依于特殊的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而产生;又因为是现前的缘故
,所以一定是离分别而且不错乱;并且,特别说到“圣者心续的现观”,所以此处的“瑜
伽”是指见道以上的圣者,由此可知,“瑜伽现前”的界限是见道以上,资粮道和加行道
修行者心续中没有“瑜伽现前”。如是,圣者心续中依于“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所
引生的现前,就是“瑜伽现前”。
“瑜伽”是修行者的名称,“瑜伽者”就是:希求解脱而不断串习的修行者。圣者以
上是究竟瑜伽者。或是,有以“瑜伽”而说“道”的名称,如,见道以上圣者心续中的“
瑜伽”,就是圣者的“道”。
“瑜伽现前”的不共增上缘是“止观双运三摩地”,所以产生“瑜伽现前”之前,必
须先修止、修观而获得“止观双运”,当中有生起的次第。密法修“止观双运”的次第不
一样,以显教修“止观双运”的次第来说,获得“止观双运”之前必须先修“九住心”。
修成第九住心“等持住”,由第九住心之力引生“心轻安”,后再引生“身轻安”,后再
引生“身轻安乐”,产生一种不共的身轻安的安乐,由“身轻安乐”再引生“心轻安乐”
。最初现前的“心轻安乐”比较强烈,随着定力越来越深而转为平稳,令心安住于中庸、
安住于所缘境,此时就是获得“初业修习所得止”,就是获得“止”。修成止之后,依于
止而入定某一法上,经由修习而引生“身心轻安”,后再引生“身心轻安乐”,而后再引
生“观”。当引生“观”之时,即是成就“止观双运”。
此中,最后成就的观,就是最初修止时(止是定心所)相应的“慧心所”,此“慧心
所”是所成就的“观”的“近取因”。所以是,最初修止之时,同时有“慧心所”,如是
慢慢的同时修习,而引生轻安、轻安乐,之后引生定、止,再继续的按次第修习,令与其
相应的“慧心所”修成“观”,当引生“观”之时,就是成就“止观双运”。以上略说。
“止观双运三摩地”就是止和观。“三摩地”是止的名称。止的作用是心专注一境,
因此缘故,特别以止而取名为“止观双运三摩地”。所以,也可取名为“止观双运之观慧
”。
v 从声闻、独觉阿罗汉回小向大,转趣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此修行者的心续中有“止
观双运”,因为是从阿罗汉转趣大乘资粮道,所以心续中有“瑜伽现前”,此“瑜伽
现前”,是不是圣者心续中的瑜伽现前?就是问:这样的修行者是不是圣者?如果是
的话,其心续中的“瑜伽现前”是三种分类中的哪一种?
如果认为这样的修行者不是圣者,那就是毁谤了,因为,阿罗汉周遍是圣者。从小乘
阿罗汉回小向大转趣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是圣者,因为心续中有灭谛,灭谛的界线是见
道以上,既然心续中有灭谛,所以一定是圣者。再者,阿罗汉一定是圣者,这是确定的。
所以,这样的修行者是圣者,但不是大乘圣者;因为还没有证得大乘见道,所以是大乘凡
夫,因为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者都是凡夫。
如上,已经确定:从声闻独觉阿罗汉回小向大,转入大乘的资粮道的修行者,是圣者
,是阿罗汉,是大乘凡夫,不是大乘圣者,因为没有证得大乘的见道。那么再问:是不是
凡夫?
因为圣者、凡夫是相违,所以这样的修行者不是凡夫。由此可知,是大乘凡夫不一定
是凡夫,如,从声闻独觉阿罗汉回小向大,转入大乘道之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者,是大
乘凡夫修行者,但不是凡夫,因为其心续有见道以上的道,如前说,其心续中有灭谛。
再者,大乘资粮道修行者心续中的道,都是大乘资粮道。又,是大乘资粮道一定是大
乘道,并不是小乘道。所以确定:从声闻、独觉阿罗汉转入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心续中
的道不是声闻道、独觉道。
如是,回到前面的问题,就是问:从声闻、独觉阿罗汉转趣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心
续中的道是不是圣者道?如果是的话,这个圣者道名为什么?换言之就是:如果其心续中
有声闻道、独觉道,有什么过失?如果没有的话,其心续中的圣者道名为什么?
首先了解到,此类修行者是圣者,但不是大乘圣者,因为还没有证大乘的见道。那么
,是声闻圣者或是独觉圣者?
有说:因为这种修行者具有小乘(声闻或独觉)瑜伽现前,应该是小乘圣者。对此说
反问:此类修行者心续中有小乘瑜伽现前?不合理。此类修行者已经进入大乘资粮道,已
经是大乘的修行者,所以是舍弃唯求自利、唯希求自我解脱,已经任运产生大悲心、菩提
心而进入大乘资粮道,为利益众生而希求无上佛果,所以心续中根本没有小乘的瑜伽现前
。因此,此类修行者是圣者,但不是声闻圣者,也不是独觉圣者,因为其心续中没有声闻
道或独觉道。
所以,有是此类的圣者──不是声闻圣者、不是独觉圣者,也不是大乘圣者。还有这
一种圣者。此类圣者,不是大乘圣者,因为还没有证得大乘见道,但也不是声闻或独觉圣
者,因为是声闻或独觉的修行者,必定是安住于声闻或独觉的五道随一,那么,此类圣者
则应是小乘见道,或修道,或无学道随一,但实际上,此类圣者是已离小乘道,因为已经
生起菩提心而转入大乘菩萨道。因此,以圣者而言,除了声闻圣者、独觉圣者、大乘圣者
,还有一种,非三乘圣者随一之“转入大乘道的圣者”;同样的,除了三种瑜伽现前以外
,还有另一种瑜伽现前。
非三乘圣者随一的瑜伽现前,是有的。从理路推论可以决定,因为,是声闻瑜伽现前
必定是声闻修行者心续中的功德,但并不是;不是独觉瑜伽现前,道理相同;此类圣者已
经是大乘修行者,心续中一定有瑜伽现前,如心续中的“现量通达空性智慧”──依于“
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而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现前,就是瑜伽现前;但并不是大乘瑜
伽现前,因为还未证得大乘见道以上的道。从这些理路的推论,可以决定不是三乘圣者的
瑜伽现前随一。
有说:此类圣者已经舍弃之前的小乘瑜伽现前,心续中并没有小乘瑜伽现前,也没有
大乘瑜伽现前,所以应该是没有瑜伽现前;如果有的话,所缘是什么?若成立所缘是“补
特伽罗无我”,但,“补特伽罗无我”是小乘的所缘,有此过失。
如前说,此类圣者是有瑜伽现前,如所举的事例“现量通达空性智慧”的所缘是“补
特伽罗无我”,如此成立没有过失,因为经部宗不承许“法无我”,大乘、小乘的“见”
皆是“通达独立实质有空之智”,“见”是相同。差别在于“行”的不同,以菩提心为助
伴,就是大乘道;以唯求自我解脱的出离心为助伴,就是小乘道。这是以经部宗而言。再
者,以经部宗的主张,进入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为了能断除我执,所必须修的“能正对
治之见”是“通达独立实质有空之智”。所以不论小乘、大乘都是依于“通达独立实质有
空之智”而正对治我执,差别在于“行”的部分有不同。是故,从声闻、独觉阿罗汉回小
向大转入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心续中有依于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而通达“独立实质
有空”,或是通达“四圣谛上十六行相”,此等现前都是瑜伽现前。
又有说:分类中唯有三种瑜伽现前,并且,此类圣者已经舍弃小乘道谛而进入大乘资
粮道,但没有大乘道谛,如何成立心续中有瑜伽现前,且又是第四类的瑜伽现前?
此中“舍弃”,并不是心续中道的“续流”不存在,而是没有“是声闻道”、“是独
觉道”的体性。如,未入大乘资粮道的行者心续中有大悲心,修大悲心而任运产生菩提心
之时,就是进入大乘资粮道;前未入大乘道所摄的大悲心,已转成大乘资粮道心续中大悲
心的续流,如是,心续中已经没有之前未入大乘资粮道的大悲心的体性,就是所谓“舍弃
”。或说,未入大乘资粮道之前已经产生大悲心,一小时后进入大乘资粮道,之前未入资
粮道的大悲心,是未入道凡夫心续中的善法;当生起菩提心而入道之时,就是进入大乘资
粮道,心续中并没有之前未入道凡夫的善法。
对此又有说,无法成立:大乘资粮道心续中没有未入大乘道的大悲心,因为没有前面
大悲心的因,不会有菩提心?
此说有过失,依照此说,如同成立:佛心续中有五道,因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
修道,都是引生佛道的道。佛心续中有资粮道?有加行道?并没有。虽然是从资粮道引生
加行道、从加行道引生见道、从见道引生修道,从修道引生无学道,佛的所有功德是从修
行五道而有;一切相智是修道的后续流,也是见道的后续流,也是加行道的后续流,也是
资粮道后续流;但是,并不是佛心续中有修道,因为修道已经转成无学道,所以佛心续中
没有修道。一样的,最初进入大乘资粮道的修行者,心续没有未入道的大悲心,但有其续
流,入道的大悲心是前未入道的大悲心的续流。
再者,如何区分小乘道、大乘道?菩提心所摄的道,都是大乘所摄的道,并不是小乘
所摄的道。
声闻、独觉回小向大转入大乘资粮道之前,必须先产生大悲心,当产生大悲心之时已
经舍弃唯求自利的心,并且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这是重点。所以,此类修行者转入大乘道
之时,心续中根本没有声闻道、独觉道。更何况,进入大乘资粮道就是已经生起菩提心,
以修“七支因果”而引生菩提心而言,从开始修知母、念母、报恩等之时,已经舍弃唯求
自我解脱的心,所以并不是小乘道。
总之,回小向大转入大乘资粮道的圣者,并不是声闻圣者、独觉圣者,原因如上所说
。简要来说,第一:此类圣者不是声闻圣者或独觉圣者,因为心续中有菩提心。第二:此
类圣者不是大乘圣者,因为没有证过大乘见道位。如是,不是声闻圣者,也不是独觉圣者
,也不是大乘圣者,就是第四个部分的圣者,非三类圣者随一之“转入大乘的圣者”。
总相的区分有:三乘的圣者,三乘的瑜伽现前。这是以最初直接入道的种性而区分安
立,最初直接以声闻种性、独觉种性、大乘种性而入道,如是总相区分安立有三乘圣者。
换言之,如何区分声闻、独觉、大乘的瑜伽现前?原因是:因为“最初入道的种性者”有
三类,以这样的角度区分安立有:声闻种性圣者心续中的瑜伽现前、独觉种性圣者心续中
的瑜伽现前、大乘种性圣者心续中的瑜伽现前。总相的分类是以“种性者”的角度而区分
;但是,个别的详细观察,不是三乘圣者的圣者、不是三乘瑜伽现前的第四部分,这一类
有很多,还有其他不是属于三种分类随一的第四类,如,声闻、独觉阿罗汉回向大乘资粮
道、加行道的修行者,此类圣者心续中的瑜伽现前,并不是三乘圣者瑜伽现前随一,不是
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