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再读楞伽经笔记(三十一)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5-31 08:30:24
再读楞伽经笔记(三十一)
原文
……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识蕴有五  犹如水树影
所见如幻梦  不应妄分别
三有如阳焰  幻梦及毛轮
若能如是观  究竟得解脱
譬如热时焰  动转迷乱心
渴兽取为水  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如翳者所见  愚夫生执著
无始生死中  执著所缘覆
退舍令出离  如因榍出榍
幻呪机所作  浮云梦电光
观世恒如是  永断三相续
此中无所有  如空中阳焰
如是知诸法  则为无所知
诸蕴如毛轮  于中妄分别
唯假施设名  求相不可得
如画垂发幻  梦乾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  实无而见有
如是常无常  一异俱不俱
无始系缚故  愚夫妄分别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色像  而实无所有
心识亦如是  普现众色相
如梦空中焰  亦如石女儿
翻译
那个时候,佛陀重新用偈颂说:“
诸识等五蕴,就像是水面上树木的倒影,所看见的事物就像虚幻的梦境,不应该错误地产
生分别。三界就像是太阳照射之后的热空气、虚幻的梦境和眼翳病者所看见的毛轮,如果
能这样去观察,最后就能得到解脱;就像热天气时的热空气,飘移转动而迷惑、扰乱了心
,口渴的兽类将它当成是水,而事实上并没有水这回事。像这样的意识种子扰动、转变而
看见各种境界,就像眼翳病者所看见。愚笨的凡夫产生执著,在久远过去以来的生死之中
,被执著的因缘覆蓋住,应该退出、舍弃,使执著离开,就像用楔子打出楔子;像由虚幻
的咒术、机关所造作的事物,像浮云、梦境、闪电;如果能观察世间恒常如此,就能永远
切断在三界互相连续的生死,但其中这些事物并不存在,就像半空中太阳照射的热空气,
像这样来明白诸事物时,其实并不存在“明白诸事物”。五蕴就像眼翳病者所见的毛轮,
在其中错误地分别,只是假借设立了名字,想求取它们的相是无法得到的,就像图画、垂
发的幻相、梦境、海市蜃楼、旋转的火圈、天热时所产生的热空气,其实不存在而见到存
在;像这样的“常或无常”、“相同或相异”、“都是如此或不全都如此”的见解,是因
为久远的过去以来的綑绑束缚,使愚笨的凡夫错误地分别,就像用有如明镜般的水来清洗
眼睛时、或奇妙的摩尼宝珠,在其中显现物体的影像,而其实并不存在;心和识也是像这
样,普遍地显现各种物体的相,就像梦境和半空中的热空气,也像不能怀孕的女子的儿子

原文
复次大慧。诸佛陀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大慧。诸佛陀说
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大慧。诸佛陀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
。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翻译
其次,大慧,诸佛所说的法,离开了四句,就是离开了“相同或相异”、“都是如此或不
全部都是如此”以及“有或无”等等建立(有)、毁谤(无)的见解。大慧,诸佛所说的法,
以四圣谛、十二缘起等等由苦、集、 灭、道而解脱的法为首,不与“完美的本性”、“
他化自在天主(创造者)”、“宿命的造作”、“自然”、“时间”、“基本粒子”等等相
应。大慧,因为诸佛所说的法,是为了净化迷惑智慧的二种障碍,使众生依照次第安住在
一百零八句无相法中,而善于分别诸乘的种种境界,就像经商的人善于引导众人。
思考
.佛陀要修行者“离一切分别”,但是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离”呢?“离”并非是“不
分别”,要连“不分别”这件事也“离”, 偈中说要“观一切事物如幻梦、海市蜃楼和
眼翳病所见的空中花”,不要再去执著于种种两边“分别”的境界。对初机者来说,就是
用如理作意、假观,“想像”一切事物虽然“存在”形体颜色,但其本质是“不存在”的
,只要持续地观,越来越熟悉之后,就能逐渐深入了解“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这种“
中道”的修行方法,就是去观想一切事物“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不是相同也不是不相
同”、“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断来来回回观想,就能逐渐接受、熟悉“一切事物都是虚
幻的”,适当时机,就能进而了悟不生不灭的境界,超越对二边的分别和执著。
延伸思考
.在静心之后,可开始思考:虽然已经知道答案,但我要亲自证明,才算是真正肯定的答
案......五蕴(例如眼识)如果存在,那就能描述它们在哪里一一然后开始寻找:在身外吗
?如果在身外,那就不是我的眼识,不能说是我看见某事物......;在身内吗?如果在身
内,是身内的哪里?在眼睛里吗?如果在眼睛里,那闭上眼睛应该和不闭眼睛一样能看到
东西......;在脑中吗?如果在脑中,那眼睛瞎了的人应该也看得见东西......;不断假
设眼识产生的位置(或原因),然后自己思考反驳这些假设,今天找不到,下次再接下去找
,上次找过,有点忘记了,就再找一次......这里剧透一下应该没关系......找到最后,
就会肯定眼识是找不到的,这样就完成了一半的观想,在肯定眼识找不到后,再去思考,
如果眼识不存在,那为什么我看得见东西?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所看见的东西是种幻象....
..。再思考别的五蕴,乐受如果存在,那就能描述它的位置,乐受在哪里?身内?身外?
全身?脑中?.....,然后把五蕴在哪里通通想过,会发现,完全找不到任何描述其位置
的方法,但是回头一想,虽然找不到五蕴,但我却能知觉到,最后,把这样的经验,用于
思考不生不灭、空性、自性或心等等佛法论点,就会有把握地明白这些论点的意义。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