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
https://sutranet-org4.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53.html?m=1
“空”是佛法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小乘佛法中有“无常、苦、空、无我”的修行方
法,在大乘中有般若思想,提到空的佛经也非常多。我们甚至可以说:对空理解的过程就
是成佛之路的过程,在对空的理解达到极致后,距离佛的果位也就不会太远了。
“空”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概念,它可以被分为数个层次;佛陀在《楞伽经》中,将空分
为七种: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在
《大般若经》也曾提到十八空;可见对于作为一切法本性的空性,我们存在着深浅不一的
理解。
“空”的最原始意义是“无”或“不存在”,在空的多个层次中,几乎都有这样的否定概
念;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宛然存在的,而“空”的修习,是为了对治我们
对一切法存在的执著。
我们对空的理解是由浅至深的,本文目的不在名相上的探讨与解释,改由对空的观察与理
解,将空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不存在──相对于被我们错误的以为宛然存在的法界,佛陀说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
在
2.无相──比“不存在”更进一步,一切事物都没有真实的相,甚至连“不存在”的这个
相都要加以否定
3.不可说──虽然“无相”已经否定了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但仍然有着“无相”的言说
,所以再进一步说“空”是无法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
4.无法──既然说空是无法以言语文字来表达的,那么“空”这个法本身是存在还是不存
在呢?“无法”就是用来说明这样的现象
5.真空妙有──以上的说法有堕入断灭见的危险,而进一步探讨,既然已经“无法”了,
那么说空说有这两种法也就不成为互相的障碍,所以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但是无
,同时也是有,而破除了对于法的执著。
在理解了真空妙有的意义之后,在我们所存在的法界却一点儿也无法派上用场,有理解就
和没有理解一样,因为我们的心是无法同一时间存有“空”,而且又存有“有”两种观念
的;其实不管是说空或说有,都是对法的执著,在这样的情况下,佛陀觉悟到“中道”,
不偏于空、不偏于有,所以在许多的经典之中,佛陀有时说空,有时却又说有。
佛法的目的在使我们达到解脱的自在境界,在一层一层的理解空的道理之后,我们应该要
将它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以真空妙有的中道想法来看待一切事物,如果能这样做,我们似
乎也能尝到一些佛陀解脱自在的法味吧!
心得
佛陀曾经说:唯有一乘,在证得真空妙有后,紧接着能体悟一切唯心,但是这仅仅是法无
我境界,必须修习人无我,才会圆满。所以说,大乘、金刚乘、小乘的修习,只是先后不
同而已。
延伸阅读
跳脱生活的框框
https://sutranet-org5.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html?m=1
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往往会习惯在固定的范围生活,所接触到的人、接受到的资讯,经常
都是相同的事物。我们也许对这样的生活的框框感到无奈,但因为改变原有的模式太过困
难,所以只好继续将就在“安全”的固定生活中。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也许能稍微平衡一下日复一日的固定生活。
多接触新的事物是一种方法,不要排斥学习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有空闲、有余力时,就多
尝试自己不曾做过的事物,不要害怕会失败,也不要得失心太重。例如:在忙碌的生活里
,偶而给自己放个假,去尝试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物,或者交一些原本社交圈不会遇到的
新朋友。
另外,我们的思考模式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惯性,所以有时也要试试其他的思考方法,来一
些逆向思考或判逆思考,也许也能达到一些跳脱框框的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