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学佛是否得先选个宗派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22-06-09 19:25:19
来一点离题类比。若不恰当就请板主砍文。
因应根性或习气,作不同调适,在世间法的学习上也有这种情况。
我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是,
在中学学那些几何证明尺规作图,我既不耐烦亦不能理解。
一直到后来学习微积分起,
耽溺在思索着极限的意义,
考量从实数完备性出发,
由此而发展出的各种“将有限拓展到无限”的推论,
那时才深深感受到数学之美。
但几何图像感仍然是我的弱项。
早当初开始讲复数,说什么给-1开根号就对应到90°角,
这我当初仍然完全不能接受。
我能接受从一条定理到一条定理的推论,可就是无法感受“图像思维”。
这情况一直到后来学了代数,
理解了“体扩张”(extensio corporis)的概念:
只要建构了代数体系,
就能把加减乘除完备的一个“体”(corpus,fr:corps de:Körper en: field),
扩充出一个具有其某个代数根的新“体”,
而这个新的体在旧的体看来相当于是有某些维度的。
到这时候我才总算接受了当初再怎样也无法认可的“复平面”。
对我来说,图形思考一直是弱项。
可是借由另外一条路,虽说很辛苦,
但终于也还是绕了一圈回来能对这边有点理解。
我读到 Morris Kline 批评(当年)美国新数学失败的书,
看到他觉得应该给初等学生更多的图形的论点时,
就觉得他未免太过把“初等学生”这整个群体给单一化了。
就像许多自命懂教育的认定孩子学习在那些是简单在哪些是难,
这恐怕都未必然。
(不过 Morris Kline 的数学史著作仍然相当优秀,值得一读,
尤其推荐《数学:确定性的失落》这本。
可以让人对数学那太过天真的想法产生反思。)
有本数学教科书有段话:
It often seems lik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tudents of mathematics:
Those who prefer to learn by studying equations, and those who prefer pictures.
这位作者倒是明白未必每个人都相同。
回过头来说中学数学教学。
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那些尺规作图证明,其实是希腊数学的原点。
也就追踵是欧几里德的脚步,
撇除一切多余的资讯,
直接由眼睛所见,在有限的情况下作出有效推论(虽说实际上不完全)。
无论就历史意义上还是就美学上
这都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他们知识论的重要起始。
这也是某些数学教育家坚持尺规作图应列入初等数学教育的原因。
理解是理解了,也能体会了,
但我自己还是觉得即使我人生重来,
我也宁愿先学代数先学微积分,而不想先碰尺规作图。
那跟我的思考癖性相差太远。
(其实照史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观点,
走向无限的微积分,是“浮士德式”的数学,
本质上已经与固守有限美学的“阿波罗式”希腊数学不同了。
不过无论相同与否,其背后是有某些可贯穿的精神在。
但也确实一旦走向无限,世界变宽阔了却也更奇怪了。)
尤其是真正深入到更高层的抽象之后,
其实那种倚赖视觉作出发点的数学观亦未必尽然了。
在不同的数系中,1+1 = 14 也不是不可以(Z12,其实Z2也一样),
数学归纳法是否成立得依体系而定。
在不同的几何中,
“平行公设”可以有不同的阐述,
得看你所遵行的是哪个体系。
(不过题外话,选定体系后,许多东西就定下来了。
就像在欧式几何下,撇除三角形与四边形,
能密铺平面的最多就只有正六边形,没有五也没有七。
又,正五边形能组成正十二面体,也是决定了的。)
Edmund Landau在《数学分析之基础》前言说
"Bitte vergiß alles, was Du auf der Schule gelernt hast;
denn Du hast es nicht gelernt.“
(请把你在初等学校所学的都忘掉,因为你根本不曾学过)
确实还是值得思索的。
(但他接下来又说了一句很辩证的妙语:
请时时比对你在学校学过的相关部分,因为你也不曾忘掉过)
(大乘的一大特色,就是带出了许多看似相反实则相成的精妙)
说了这许多,
主要还是说,依据不同的个人习气,不同的个人因缘,
会对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较有感,是不同的情况。
但当然还在寻寻觅觅中的,或者是虽踏入但心总是不安的,
个人以为一方面认真钻研
(不只是“学”,是“解行并重”。
变成那种学院派的怀疑主义者,
“可以怀疑眼前看到的树其实不存在,却永远不会怀疑明天的午餐”,
那真是只会玩语言游戏的走入戏论的家伙了。
这也包括一切体系化的哲学都会面临的问题:自我指涉(数学亦不可免),
“想要禁欲算不算一种欲望”,一边自命清高“思索”这种问题,
一边实践上仍是放纵自己的五欲而连初步的克己都做不到,
这种也只不过是在玩思维游戏的家伙),
一方面时时思索怀疑,检讨自己的目标与实践,
或许是个方法吧。
另外我特别喜欢引用荣格自述他学习数学的历程:
老师宣称,代数是一桩完全自然的事情,应该把它看作天经地义之事,
而我甚至不知道数字实际上为何物。……但最令我恼怒的是这一定理:
如果a=b而b=c,那么a=c,虽然根据定义a与b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
既然不同,a因而也就不能与b相等,更不用说与c相等了。每当是一个
等式的问题的时候,那么就说a=a,b=b,等等好了。这一点我能够接
受,而a=b在我看来却完全是个谎言或者骗局。
Der Lehrer gab sich den Anschein, daß Algebra ganz selbstverständlich
sei, während ich noch nicht einmal wußte, was Zahlen an und für sich
sind...... Am meisten empörte mich der Grundsatz: wenn a=b und b=c,
dann ist a=c, wo es doch per definitionem feststand, daß a etwas anderes
bezeichnete als b und daher als etwas anderes nicht mit b gleichzusetzen
war, geschweige denn mit c. Wenn es sich um eine Gleichsetzung handelt,
dann heißt sie a = a, b = b usw., während a = b mir direkt als Lüge oder
Betrug vorkam.
什么是“等同”可以是个很麻烦的概念(与基督教神学有关?),
而荣格的初等教师无法对此作解释,只把这视为天经地义,
结果荣格“从此就不信任数学”了。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个人学习经历。
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2-06-09 19:59:00
请问之前有一次黄士修跟石耀渊的数学辩论您有跟到吗?好像是跟"解析延拓"有关,但我不太懂,也不知道谁对的。有个左右脑的理论,左脑主掌语言、写作、演算、逻辑等功右脑主掌图像、音乐、直觉、灵感等功能...听说刻意训练非惯用手据说可以活络另一边的大脑..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2-06-10 03:25:00
当我们拿知见来限制、延伸时,就有限了,甚至连宗教教我们的东西也是一样,因为本来就无法可说。是以‘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像如果真明心了,本来心就无量的,烦恼何必还要无边誓愿断?法门何必还要无量誓愿学?四无量心只是让小乘毕业后,入大乘用的教法,用方法引导你去这么做。从过程中才慢慢发现本来就无量,根本不用誓愿。只是过去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自然念在真如自性上,随顺众生,因缘教化。识本心,学法才有益。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6-10 03:37:00
虽然说个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适合的方法,但入道很少有那种“博学型”的,通常是一门深入,开窍之后再把其它的学理贯通,大家的能量如果一开始差不多的话,聚焦于一点的人,他成就的机会较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一种人他喜欢站在高处,好像自己是天秤一样他希望“心量广大,能容万物”,事实上那是一种幻想这种心太松散,无法凝聚。 最近不是有一个数学家韦神吗? 我看过他的影片,他的意识空间完全超脱世俗,几乎99%的心力都投射在数学,连上课也是完全不管学生在想什么XDDD,我觉得这可能是他20出头就可以当北大教授的原因。 多心的人很难成就,心量本身是广大没错,但是多心的人忽略了后天的限制,把自己投射到高处事实上能容万物的不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必须先集中,南传的发趣论也有提到,佛陀是经历了非常密集且集中的观心,到达非常悉利的境界,这时一放开就成道了数学或程式,好像是属于另一个空间的东西,我观察身边这类型很强的人,通常都有“聚焦”的力量,就是他的思维完全投入那个空间里,现实世界跟他的关系似乎很小以这种性格去观心或者深入某一个法门,成就机会才会高有点像Laplace假设的那个神一样,他的观照力可以清楚的掌握住“当下的粒子”,他就能“遍知三世”Maxwell’s Demon也假设了类似的情况,就是一般的能量必然是走向熵增这种低秩序杂乱的现象,如同轮回一样要回到“熵减”,其实跟佛经的道理还真有一点像就是怎么能够回到最初(佛)的状态? 他的假设也是要有非常觉知细微的Demon能够观照并连结到分子那么修行如果一直没有办法走入这种很细微且集中的情况他必然的走向就是混乱散开的低能量,而不可能是“容纳万物”的情况,佛经中说一个毛孔放的光可以显现无数佛土,就是这个道理,你要“遍照万物”的关键在于觉知到比毛孔还细,一开始就训练那种“包容万物”的广泛只会让心识的能量变弱变散乱,愈久就愈失序像荣格,他研究意识到最后变成个体意识、集体意识和无意识,看起来好像深入了佛经里的“唯识论”,但结果是完全不同,佛经中虽然把意识分析到这么多层,但是那是“一”,也就是“不二”,是一种精纯的光明可以直接遍照出所有的意识层次,心理学家的习惯是用脑袋一直在那边分析,看起来他的“心量广大”,结果却是愈来愈散乱荣格做的就跟某些佛教学理派一样,他把各种碎片拼在一起,要完整的拼凑出“佛性”XDDD,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你能做的只是深入观照,然后让这些东西消失当这些复杂的意识层次一一浮现又消失时,就“空性现前”,所以我每次看到有人用荣格的方法在“拼凑各种学说”时,就为他必然散乱掉的灵光感到遗憾XDDDD我本身也有图形障碍,像你从“代数”的维度扩张到空间图像几何,其实就是一种“聚集”的过程,我听说代数几何就是一个数学家在葡萄园,看到上面的网子,然后从那个网子延伸出了XY来解决几何的问题,最后再延伸到更多空间,那么其实就是“点对点”,到最后就可以扩张到很复杂的空间,这才是比适合发展的方向,像荣格那种心理学派的治学方法,东拼西凑而不懂聚集于“一点”失败的机率太大了,但这种人往往沾沾自喜自己的意识很广XDD讲到“体扩张”不知道他的原理是什么? 我在训练觉照时有发现潜意识对于三度空间以上,有很隐微的僵固性也就是说心要观照到“复平面”很难,通常只会观照到前面的空间,后来我掌握了个绝窍,就是一个点或是一个平面他就可以投射出另一面,这个心念解决了脑袋的僵固性,心里的眼睛一开始只能觉知前面,突然前面又是后面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6-10 05:24:00
借由各种碎片拼凑成真理蛮适合我的 所以我喜欢唯识学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6-10 05:25:00
然后心就可以跳脱思维对空间的限制,进入多维空间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6-10 05:25:00
像艺术家一样直接体悟观照实在太难理解我需要具体而且有逻辑的理论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6-10 05:26:00
荣格比较像艺术家,艺术家就是喜欢把所有碎片拼在一起具体、逻辑是佛洛依德唯识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一即一切”,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到“一”,就会像我说的把一切拼凑回一,那基本不可能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6-10 05:32:00
我觉得佛洛伊德把很多现象归类为性 没什么逻辑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6-10 05:32:00
具体而逻辑就是“点、线、面”,所以它其实是从“一”延伸出去的。所以佛洛伊德比荣格有开创性的原因在这,佛洛伊德他发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6-10 05:35:00
唯识偏向缘起 中观偏向性空 一即一切偏向如来藏思想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6-10 05:35:00
现很多的现象本质是性XDDDD,这跟“拙火”的原理很像毛病就在这,你愈去分析就愈发散,然后很难统整起来什么唯识、中观、如来藏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然后你的脑袋愈想把这些东西凑出一个合理性,其实就掉入哲学的领域,那是不可能拼凑起来的当然有的人会觉得说他要先拼凑起来,再一门深入那就像我说的那时候他已经散掉了,除非他拼凑的工作是在30岁前完成,不然他要再一门深入时已经很难进去…
作者: budalearning (主眷顾钱多离家近)   2022-06-12 01:47:00
要做调整 就个人做调整就好 不用分宗派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22-06-12 01:50:00
感谢分享 我觉得荣格的问题可能在于他接触实际的操作太晚,而且没有办法掌握细节,像他很迷太乙金华宗旨,但是太乙金华宗旨讲的都是意识之光,直接叫你用意识来观察意识的本质是光明,对于荣格这种心理学家应该相当迷人,但他是从道家的练神还虚这一步开始说起,门槛太高,反而要从佛洛依德发现的性能量开始锻练才会稳定也有一说荣格晚年因为太乙金华宗旨,跟他的朋友卫礼贤学了道家的练气,而且非常投入,但具体细节就不得而知我觉得经书中的心法,心要很像数学,但是实际的操作方法像物理,他有一套按照物质界不同现象发展的步骤每一种物质有不同的条件属性,这个就是修行的窍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