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益] 请问五蕴当中的“想”与“行”的区别?

楼主: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2-06-02 14:11:03
五蕴之定义如《杂阿含经·六一经》: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
受受阴。……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
其中“想”和“行”的部分:
"..生想,是名想受阴。"
"..生思,是名行受阴。"
看到一些白话的解释把“行”有的称为意志力,有的称为意念,
但觉得这样的解释仍有些抽象。
而现代中文的使用“思”、“想”好像是差不多的概念,
然后“思”似乎又是“行”(行为)的前阶段,故有“三思而后行”的说法。
产生几个疑惑:
一、“行”为何称“行”而不称“思”呢? 是避免和“想”搞混吗?
若称为“思”的话,前后也比较一致,和其他四蕴的排比也比较规律。不是吗?
二、“行”和“想”的具体区别在哪呢? 两者有阶段性的前后关系吗?
以上请教大家看法,谢谢。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6-02 14:58:00
简单解释,想:做分别。行:就是思,白话就是一直想。五蕴运作流程简单来说大概是这样:以一只笔举例,眼睛看到笔,“色蕴”笔的影像;“受蕴”眼根接受到影像;“想蕴”分别这个影像是什么;“行蕴”思考(想了比较久、一直想) 这个东西对我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识蕴”这个影像经过上面流程,变成意识、变成种子落入第八意识。现在又想到,“色蕴”是影像本身,“受蕴”纯接受影像,不做分别,前两蕴对应唯识学的前五识,“想蕴”做分别,不就是对应第六意识吗?“行蕴”以我为主做思考,这刚好对应第七意识莫那识,最后“识蕴”,分别完的结果变成意识,落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五蕴刚好可以对应到唯识学的八识理论。坛经云:“六根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对凡夫来说,六根接触六尘,变成五蕴(有所住,有执著)。对圣贤来说,六根一样接触六尘,但圣贤转识成智(无所住),“受想行识”转为“见闻觉知”,一样有感觉,但对本心毫无影响,无时无刻均自在。
作者: canilogin (天气预报)   2022-06-02 15:57:00
会有不同翻法也是因为这些名词的定义范围,有时候是互相涵盖的,行又可分为身口意三行,不是单指精神层面的意识思想,而想与思又被同归类为意行...一开始用比较直观的分法即可,思较趋近于意志思考,想则趋近于心识想像,比如数学的欧式几何图象就是不存在于现实物质世界的一种理想点线图像色想...
楼主: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2-06-02 19:35:00
感谢诸位回复。好像又更加有点概念了...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2-06-02 20:58:00
前面几位说的没错,五蕴是认识的过程,色身接触境生受,受生想,想的功能是取相,相当于12因缘的爱和取。然后行的功能是造作,造作生后有,有生老病死。识的功能是对前面四蕴去分别,执著为我叫四识住。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2-06-02 21:43:00
想以构相为自相,行以造作为自相。
作者: ykkdc (ykk)   2022-06-02 22:49:00
我们的五蕴当中,受想行识是心,心包括心王与心所,就是识蕴心王以及与识蕴心王相应的受想行诸心所。我们具有的觉知,觉知的心、心所,心王与心所相应,与心王相应具有的心所,任一心王周遍具有五种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所称为五遍行心所,称为遍行的原因是任一个心王周遍都具有这五种心所,例如,眼识的觉知,与眼识心王相应的有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所,其余眼识的心王、耳识的心王、鼻识的心王....至意识的心王,六种识心王都有五种遍行心所(如果是唯识宗,加上第七识心王、第八识心王,与第七识心王相应的也有这五种心所,与第八识心王相应的也有这五种遍行心所,遍行心所周遍一切心王而有故称遍行),从眼识心王到意识心王等六个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各自都有与其相应的五种遍行心所,有与眼识心王相应的想心所、有与耳识心王相应的想心所...,所以与六个识心王分别对应的想心所共有六个,故经说说六想身,此处的身不是身体,而是指聚合的意思,我们的想蕴,这六种想心所的集合取个名字叫做想蕴,所以想蕴不是说只有一个,蕴是聚合之意,六个识心王各自都有想心所,六个想心所聚合统称想蕴,其余受心所、思心所等类推,同样的道理,六受身、六思身等的身也不是指身体,而是聚合之意,我们的六种识心王各自具有受心所、思心所分别都有六个,没有特别指名哪个识心王的受心所时,统称六个受心所的聚合名词为受蕴,统称六个思心所的总称名行蕴我们具有的受想行识的心、心所,如百法明门论说有51心所(俱舍论说46心所,大乘密教说到八十几种心所),在心所法当中,受心所即受蕴,想心所即想蕴,扣掉受、想两个心所以外的心所法,例如51心所扣除掉受、想两个心所法之后,其余的49个心所法属行蕴所摄,如刚刚提到的五种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其中受心所属受蕴,想心所属想蕴,其他三个心所:作意心所、触心所、思心所属于行蕴,行蕴含摄的心所很多,一般以其中的思心所做代表,思心所是主要的,在心心所的作用当中,思心所能够主导让其他的心所与心王相应的作用又,这五种遍行心所,周遍一切心王而有,佛陀的眼识心王、佛陀的耳识心王、佛陀的鼻识心王...佛陀的意识心王各自也都有这五种相应的心所,又,与眼识心王相应俱生的受、想、思等心所法,不会与耳识心王、鼻识心王等其他识心王相应,与耳识心王相应俱生的受、想、思诸心所,也不会与眼识心王、鼻识心王等其他识心王相应,其余类推鼻识心王、身识心王、意识心王,所以,刚刚说的六种识心王各自都有相应的五种遍行心所,不是说一种心所与六个识心王相应,比如一个受心所与六个识心王相应的,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六个识心王各自都有与其相应的五种遍行心所,所以六个识心王俱起时,6x5=30至少同时就有六受身的六个受心所、六想身的六个想思心所、六思身的六个思心所...何共同时至少有30个属于遍行心所的心所法在我们相续中生起,这些心心所的俱起很快速的变化当中如果修学止观,止观修学的越深入的话,就能越认识到这些变化,又,关于受心所的性相(定义)、想心所的性相(定义)、思心的性相(定义)等等,包括以上略述的这些,都可在<心类学>学习到,<心类学>对于心(觉知)的介绍,包括量知与非量知,分别知(分别心)与无分别知(无分别心),根知与意知,心王与心所等等,都可以在<心类学>这个科目学习到,有了这些基础,在看佛教经典如大乘显教、密教的典籍时,对于心(觉知)的认识才会有属于佛教的正确认识,否则很容易混淆到外道法对心的认识去解佛经,用外道对心的认识去解佛经就变成相似法了,变成拿外道法混入佛教的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曲解,所以板上如FH大常建议有系统的学习佛法很重要,真的很重要(比如有人指着心类学批评时,以为心类学是小乘法没说到高深法,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学习过,不知道这当中与修行的息息相关,反而是他自以为学到的高深法实际是他以外道法错解,缺乏按部就班系统学习之故,像是这两天达赖喇嘛尊者传授密法灌顶,也提醒大家要学习<心类学>、<因类学>等等,不是因为自以为学习别人不知道的高深密法就认为这些不需要,那你自以为学到密中密奥中奥的高深法,实际可能混滥外道而不自知)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6-02 23:49:00
请问佛法要如何解释 身体被外灵入侵的问题??为何自己的心王 心所 可以被外灵控制
作者: ykkdc (ykk)   2022-06-02 23:53:00
那可能是自己意志不坚定的关系。另外补一点,51心所是对普遍众生而言,比如凡夫有五种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十一种善心所、六种根本烦恼心所、二十种随近烦恼心所等等,而佛圣者就没有烦恼心所了,已断烦恼,佛圣者的心识觉知有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等,没有烦恼心所,不俱足51心所
楼主: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2-06-03 00:36:00
感谢回复补充。
作者: proton63 (proton63)   2022-06-03 13:04:00
推有系统的学习佛法。别成为一贯道六经注我方式解佛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