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隆波帕默尊者|最好的心,是平常心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02 11:17:05
※ [本文转录自 Buddhism 看板 #1WjlB007 ]
作者: honyan (honyan) 看板: Buddhism
标题: [法语] 隆波帕默尊者|最好的心,是平常心
时间: Wed Jun 2 10:53:49 2021
最好的心,是平常心
隆波帕默尊者
2017年8月12日A|泰国解脱园寺
编译|禅窗
中国人和泰国人坐在一起,根本分不出国籍。今天有一百来个中国人来参加禅修,需要分出
地盘给他们坐。我们泰国人很方便来,但有些中国人此生只能来这一次,所以要给他们一
些机会。
目前有好几个国家的人来参加禅修课程,中国人的禅修班是最稳健的,国际班或其他国家
的禅修班,情况依然不太稳定。中国人的问题比较少,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佛教徒,真心实
意来学法,想修行,所以很容易指导,而且我们两国的文化非常相近。西方人却不然,他
们很难学法。
有两类人学法和修行起来比较难:第一类人自认为修行就是去改造自己的心。这类人大多
会选择去打坐修习禅定,让心静如止水,认为强迫心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就可以离苦
。这些人很难指导,因为他们黏着于禅定,就好像“井底之蛙”,一直停滞在这个状态。
他们以为修行就是打坐,根本无法接受进一步的指导。打坐时,他们会去改造心——心不
好,要让它变好;心没有快乐,要让它快乐;心不宁静,要让它宁静……诸如此类。他们
以为修行就是做这些事情。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固执己见,当然无法学到新事物。指导
他别去紧盯,但他不愿意听,就是要紧盯。这类人很多,类似的西方人也很多。有些人喜
欢去玩能量,或让自己的心变得静如止水等等,这些人对修行理解肤浅,学法很难。
事实上,真正的学法是:如身本来面目地去知道身,如心本来面目地去知道心。探究身与
心的实相,这才是学法修行的总指导思想。学法不是改造身和改造心,令其变得不自然。
如果一想到修行就开始改造自己,改造身,改造心,让它们变得不自然、不正常,就无法
看到身体自然平常的状态是如何的,心的自然平常的状态是如何的——这些全都看不见。
另一类修行很难的人是“想太多”的人。
西方人喜欢禅定,修习的禅定形形色色,但大都可以归于“打压”之列。中国人又属于另
一种状况——“想太多”,这也同样会导致修行变难。想得太多,总是努力地想通过思维
去学习。殊不知,思维和念头不是实相,念头和事实是两回事。我们的所思所想可能对,
也可能错。因此,经由思维是无法学到法的。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中国人,会发现他们喜欢问问题,想得很好,也问得很深。回答了第一
个问题,又会继续去想,于是就有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想得越多,疑问就越多,
会不停地问下去。
法,是无法依靠思维和念头来学习的;法,也无法依靠打压身打压心来学习。正是这两个
因素导致我们的修行变慢,白白浪费时间。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践行中道。中道,就是
不契入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迷失去随顺烦恼。比如喜欢想的人,就会处于迷失的
状态;另一个极端是:打压自己。打压身与打压心,这是在修苦行。
倘若我们的心还没有契入中道,那就无法学法。
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是自然、平常、普通的心。平常而普通的心,就是契入中道的心。
平常、普通人的心,就是最好的心。
我们处于“人类的状态”。“人类”,是指拥有高心灵水准的人。平常而普通的人类之心
,就是最棒的心(这在修行方面是最理想的)。
但我们在修行时,却扔掉了平常而普通的人类之心,转而去构建散乱之心、苦闷之心,并
不断地打压它,白白浪费了平常而普通的心。
平常之心,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最平常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我们的心,一定
要先成为所有境界的“知者”。
佛陀教导契入纯净无染与解脱自在的核心原则是——“因为看到实相,才感到厌离;因为
厌离,才放下执著;因为放下执著与抓取,才会解脱;因为解脱了,才知道已经解脱了。
”而我们要想看到实相,首要因素就是——那位能观的观者,一定要是平常而普通的,否
则就无法如其本来面目地看到所有一切的实相。
要想看到实相,首先观者必须正确,观者正确,才能正确地看见那些境界或状态,也就是
名法和色法,最终我们才会领悟实相。因此,要努力地提升自己,让心成为真正的观者,
而不是思者、想者、演绎造作者。
不断在思维的心不是“观者”,也不是“知者”。“观者”之心有许多称谓,最精准的就
是“观者”。因为“毗钵舍那”的意思就是“清楚地照见”,如其本来面目地看见、彻见
。“钵舍那”,就是指“看见”,“毗”,是指“清晰地”,合起来就是“清晰地看见”

因此,我们的心一定要先变成“观者”,也就是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心一定
要去达到这样的状态。
如果心不正常,变成紧盯者或苦闷者,那么,观什么都是苦闷的,连呼吸也是苦闷的。比
如,有些人修习观呼吸的时候是苦闷的,经行是苦闷的,打坐也是苦闷的——做什么都是
苦闷的,因为心已经不正常了。
所以,首先要训练心,让它成为普通平常的心,然后再去觉知所缘——组合成“我”的所
有名法和色法。要轻松自在地觉知,如其本来面目地觉知,不久就会看到身和心的实相—
—无常、苦、无我。
因此,别去改造心,别让心变得不正常。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心不正常呢?那是因为有“想要”,心有贪。
比如,“想要修行”的意欲一生起,就会干扰我们的心,“想要修行”本身就已经错了。
如果我们真的会修行,就要去“及时知道”。一旦心中生起“想要”,就要直截了当地去
知道,一旦及时地知道“想要”,“想要”就会灭去,然后就能以平常而普通的心来觉知
身、觉知心,就不会被欲望所主导。
会不会太难?翻译得过来吗?哦,真棒!隆波说的是泰文,翻译可以实时译成中文,厉害

注意到了吗?隆波一停止说,我们的心就跑去想了。观察到了吗?心跑去想了,大家要及
时地知道;心贪了,也要及时地知道。
心为什么跑去想,因为想要知道。由于想要一探究竟,所以就会跑去想。当有“想要”藏
在背后时,心就会去工作,如果能够及时知道心的“想要”,心就会停止工作,变成知者
与观者,轻松而自在。当“想要”生起时,及时地知道它,“想要”就会灭去,心就会醒
来。
或者先有了“想要”,但我们没有看见,接下来心会跑去想。如果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
了”,心也会醒过来。何时如其本来地照见境界,何时心就会醒过来,心便会有正确的禅
定。
当生气生起之后,如果我们及时地知道,心就已经对了。但如果生气生起之后,只想着怎
样令生气消失,心就会不停地挣扎,这就不对了。因此,要轻松自在地去观那些境界——
贪心生起了,知道;瞋心生起了,也知道;心散乱,偷偷跑去想了,也要知道。就是这样
不停地训练下去,最后,心就会变成平常而普通的观者。
有一次,隆波去曼谷讲法,去得稍早了一些,就在半路的加油站休息。当时有泰国人和西
方人在前面走来走去,隆波指着他们给一起去的出家师父看:“你观察到了吗?他们没有
想着‘修行’的时候(因为他们根本不会修行),他们的心是自然的。”
所以说,最好的心就是平平常常的心,也就是普通而自然的心,而不是被打压成不自然的
心。
因此,我们不要去打压自己的心,而是要去知道——心是什么状态,去知道;身体的运动
变化是怎样的,也去知道。我们既不打压身,也不打压心。所有被觉知的对象,无论名法
或色法,我们都不去打压。作为知者、观者的心,我们也不打压。任何事物我们都不打压

我们以自然、普通、平常的心,去觉知自然、普通、平常的身与心,一旦这样去简简单单
地觉知,随后就会看到实相——身的实相,心的实相。
当心变成真正的观者,我们就会看到实相。如果我们去干扰、打压,是看不到实相的。
要观察我们的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我们不用阻止它跑。如果什么时候阻
止心跑,马上就会憋闷,这已经是“干扰心”了。因此,心跑了,要知道“心跑了”。
如果在知道“心跑了”的瞬间,控制不让它跑,也已经是在干扰、打压心了,对此也要及
时地知道。我们不打压它们,也不干扰它们,只是如其本来面目地去知道它们——包括作
为“观者”的心,也包括所有被觉知的对象——名法与色法。
名法,就是苦与乐的感觉,以及贪、瞋、痴等等。心是观者,就会进一步看见——心本身
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心,我们也要及时知道,轻松自在地
知道,老老实实地知道,不用改造它们。无需矫揉造作,不需要装出一副言行举止跟普通
人完全两样、不苟言笑的“修行人”的模样。那样无论做什么都不普通、不自然、不平常

请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常而普通的人吧!不用打压自己。比如,有人走过来了,感觉到了吗
?我们的心立马就跑去“找”这个人了。这时,我们就只是知道,不去阻止。看见有人走
过来,心想要看,然后提醒自己“别看!别看!”这样属于紧盯,已经在打压和干预了。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修习呢?心跑是因为心想要知道,心跑掉,只要知道“心跑掉”就
可以了。
难吗?不难,非常简单。
难是因为我们企图变成“修行人”。就是这个“修行人”让我们受了不少罪。我们觉得“
修行人”就一定要“做”点什么,对吗?一定要“做”得很超乎寻常,不“做”不行!
就是这个在欺骗我们,浪费我们的时间。
如身本来面目地知道身,如心本来面目地知道心。简简单单地知道,如何去知道?这就已
经切入修行的实质了。大家要认认真真地学习。
修行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固定模式中修行;第二部分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在今生体证道、果、涅槃的机会是
微乎其微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日常生活里。如果只在打坐或经行的时候才
能修行,我们一天能打坐多久呢?又能经行多久呢?没有多少时间。而如果我们能够在日
常生活之中修行,那么就可以几乎一整天都在修行了。
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就是以平常而普通的心,觉知身与觉知心,轻松自在地觉知。
当眼睛在看的时候,不用阻止眼睛去看,也不用去选择——一定要看好的,不看不好的。
眼睛看到什么都行。比如,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人的脸,然后感觉就会在心中生起,心会
时苦时乐。看到某些人,心里有快乐;看到某些人,心里有苦,都要及时地去知道。心中
生起快乐,要知道;心中生起痛苦,也知道。看到某些东西,心是善的。比如,看到精美
的佛像,我们的心会感觉宁静舒坦,要知道“宁静舒坦”;看到讨厌的人,瞋心生起了,
要知道“瞋心生起”。
眼睛看到色(颜色),然后心中生起苦、乐,要及时知道;心里有好、坏生起了,也要及
时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么训练。有眼睛就看,有耳朵就听,不用捂住耳朵,闭上眼
睛。
耳朵听到声音之后,生起了快乐,要知道;生起了痛苦,也要知道。听到声音之后,心是
善的,比如,听法之后,心中生起善法,要知道“心是善的”。如果心中生起善法之后,
却浑然不知,一直沉醉其中,这就还不行。如果心是善的,知道“心是善的”,这个不错
。或者,听到声音之后,心中生起了不善,听到了这个人的声音之后,生起了爱恋,要知
道“爱恋生起了”、“贪欲生起了”。听到某人的声音,我们会喜欢,感觉到了吗?喜欢
某个声音,听了之后完全沉迷进去,忘了自己,听了之后想入非非等等,都要及时知道。
耳朵听到声音,要及时知道感觉——苦也知道、乐也知道;心是善的,知道;心是不善的
,也知道。比如,高兴得忘乎所以,想入非非,心有贪欲,或者听到了声音,有瞋心生起
。又比如,我们现在坐着听法,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在旁边打电话,我们就会生起瞋心,
对吗?要去知道“有瞋心”。
眼睛看到色,心中生起了苦、乐,要知道;心善,知道;心生起贪、瞋、痴,也知道。耳
朵听到声音,心中生起苦、乐,要知道;心是善的,知道,心贪、瞋、痴,也知道。
鼻子闻到气味,也是如此。闻到有些气味,心会有快乐。我们闻到哪些气味心会有快乐?
回答一下,是香味吗?不是。
有人闻到臭水沟的气味会感到快乐。比如从小在臭水沟边长大,对那个气味非常熟悉。去
国外后再次回来,闻到这个臭水沟的气味,就会感到亲切和满足。
闻到什么会让我们快乐?那些让我们满意的气味,不一定是香味。有的人闻到香味后,并
没有快乐。比如有人洒了非常好的香水,但我们闻了之后几乎会被“熏”倒。因此,香味
并不一定会让我们产生快乐,让我们快乐的气味是我们喜欢的气味。
闻到气味之后,心有快乐,要知道快乐;心有痛苦,要知道痛苦;心是善的,也要知道。
比如,闻到香味后,联想到给佛像沐浴,心中就会生起善法;或者,如果心中有不善法生
起,也要知道。比如,闻到香水味,想到刚给尸体沐浴,心里就会生起恐惧。我们这一代
人都很怕香水味,在家里闻到这个味道就会胆战心惊。如果是古人,一直在用这个香水,
就不会害怕。
鼻子闻到气味,有快乐,要知道;有痛苦,也知道;心善、心不善、心贪、心瞋、心痴,
也要知道。
使用同样的原则,去觉知(这些感觉生起的)那个地方——心。不管是眼睛看到色,耳朵
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都要来觉知心,因为苦、乐、好、坏全都生起在心,要不断觉
知下去。
舌头尝到味道,会在心中生起感觉,品尝这个味道会快乐,品尝那个味道会痛苦。品尝什
么味道会快乐?好吃的东西吗?是那些令我们满意的味道。刚才已经有过了教训——让我
们快乐的,不是好吃的味道,而是心喜欢的味道。因为有些人觉得好吃的东西,另一些人
觉得不好吃。即使品尝同样的东西,感觉也是不同的,因为心是不同的。所以,让心感到
满意的味道因人而异。
有人喜欢吃生的、带血丝的、带腥味的食物,我们看到会毛骨悚然,光是想想要吃这类东
西,就已经倒胃口了,但有人却觉得这些食物鲜美无比。比如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他们
觉得很好吃啊,对吗?我们吃得了生鱼,对吗?但吃不了臭鱼。
尝到满意的味道后,心会感到快乐,有贪欲;尝到不满意的味道,心会感觉苦,瞋心也会
紧随而至;尝到平常普通的味道,会心不在焉,连吃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不停地吃
,好吃或不好吃都不会有明显的感觉,只是机械式地吃个不停,(那个状态)完全就是被
“痴”吃掉了。
因此,烦恼习气就是这样紧随着感受而来:当眼、耳、鼻、舌、身与所缘接触,有时生起
苦,有时生起乐。
比如身体的触,有些按摩师下手特别重,力大无穷,按下去特别痛。我们被按摩师按摩得
很痛的时候,是苦还是乐?身体是苦还是乐?
如果按得重,身体是苦的。大家已经被绕晕了。接触到满意的事物,会有快乐,是指心方
面的快乐。但是身体如果被按摩得很重的话,就会苦,按摩得轻一些,身体会觉得舒适。
但是心则不同,有的按摩师力度较轻,心里就没有快乐,“这个按摩师根本没按到穴位”
;有些按摩师按摩很重,几乎痛得让人要晕过去了,但心里反而会有快感,很高兴,觉得
值了!
因此,身和心是不同的部分。对心来说,接触到满意的事物就会快乐;接触到不满意的事
物就会痛苦。有的人在按摩之后要吃止痛药,但是痛并快乐着!风雨之后是彩虹,痛完之
后,觉得很舒服。阿姜宋彩尊者曾经探究:为什么有人按摩了之后,认为很舒服,感觉很
好?那是因为在按摩时已承受了“苦”,等于偿还了不善的业报。痛苦过后,心里反倒会
觉得舒服轻松。
眼、耳、鼻、舌、身接触到所缘之后,生起苦,要知道;生起乐,也要知道;心是善的,
要知道;心是不善的,也要知道;生起贪、瞋、痴,也要知道。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至于心跑去想,念头生起后,接着就会生起苦、乐、好、坏,我们都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
。心快乐,知道;心痛苦,也知道;心是善的,知道;心是不善的,也知道。
有苦有乐的时候,我们对其有觉知,称为“在修习受念处”;心善与不善的时候,我们对
其有觉知,称为“在修习心念处”,也就是在“心”处用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这样去训练。
如果观不了心,就去观身,身体左转、右转,身体动、停,去觉知。如果能觉知心,就去
觉知心;觉知不了心,就去觉知身体。
我们一定要会修行,要好好地训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就不要去紧
盯着身体了——身体正转过去看车,慢慢转……哦,这里没有车……再往那边转,也没有
车……过马路,结果被车撞个正著。我们还在转身时,车已经从另外一边过来了。以为那
边没有车,这边也没有车——走起,结果死掉了(笑)。
我们需要稍微延长一点时间,让中国人先听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把自己弄得像机器人似的,或像僵尸一样,做什么都很迟
缓,那样会被车撞倒的。
我们正常移动时,最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在于有觉性——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别走神,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走神。比如,过马路时,我们有职责照顾好自己,别让车撞到。要一瞧
、二看、三通过。
有些人很厉害。比如泰国的华人街马路上,连条斑马线都没有,隆波一直以来就没有本事
穿过去,但是旁边的人常常一眨眼就到了对面。他们在车流中穿梭,左闪右躲,到达对面
就是分分钟的事,但隆波就是学不来。不行!隆波知道怎样都过不去,所以就不冒险了。
我们不要强迫心静如止水,像枯木、似石头。我们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听,有舌头
就去尝,有身体就去触,有心就去想,让它们自然运作,但是在心里一定要有觉性配合,
就只是如此而已!
有快乐,知道;有痛苦,也知道。比如现在我们要过马路,到处都是车,心里感到胆战心
惊,要知道胆战心惊,要真的小心!而不是知道——害怕,恐惧消失后再迈步。噢哟!车
会停著让我们过马路,我们“提、移、落、触”慢慢地走,一个小时了还没过到马路对面
,车当然不等了,直接撞(了过来)。如果隆波开车的话,可能也会直接踩油门。因为太
讨人嫌,走这么慢!
因此,我们动的时候要正常地动,不要刻意放慢。修行人并不是做什么都很慢,要让生命
回到平常与自然的状态。以前怎么走,现在还那样走。
我们要训练让觉性变快,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体触,行、住、坐、卧等
等,都要去觉知——我们的心是怎样的,要及时知道,这样不断地简简单单地及时知道心
,轻松自在地及时知道心。而不是去打压心、紧盯心,也不是守株待兔。在日常生活中训
练觉性,别等著去看心是什么样的,而要先让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尝
、身体去触、心去想,然后有什么感觉生起了,再去觉知。
别守株待兔!好啦(这样子)——我们就要看了,看——看——看,这样一开始就在紧盯
了。眼睛还没睁开,就开始紧盯着看心的变化。眼睛睁开了,还是这样紧盯着。没什么变
化的,因为心已经不自然了,没有任何动静,心一直被紧盯着。
因此,在观心之前,别守株待兔。别去提前等著看。要先让眼、耳、鼻、舌、身、心去接
触所缘,接触之后,等感觉生起了,再去知道。
如果等著去看!好啦(这样子)——我们要睁开眼睛了,看看心会是什么感觉,睁开眼睛
……心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心被紧盯着,心被专注地盯着,当然就没什么感觉了。先捂住
耳朵,一会要打开耳朵了,要听声音了——如此,我们的心会是什么样的呢?放开之后,
心没有什么感觉,这样完全是步入了打压自己的极端。
一开篇,隆波就开示了修行错误的两个极端,第一个就是打压自己——去紧盯心,一直紧
盯;或是,苦、乐、好、坏的感觉生起之后,心产生满意或不满意,心就努力地跳进去对
治,跳进去呵护某一部分,跳进去纠正某一部分,这属于进去干扰,这样是行不通的。
因此,如果有快乐生起,心满意,要知道满意。满意于快乐,只是知道,这个就够了,然
后就会看到——满意生起,然后灭去。有痛苦生起,心不满意,要知道不满意,就只是这
样而已,不需要去改造。
如果快乐生起,就去呵护;或作为“修行人”,在快乐生起之后,故意让自己变得“冷血
”,心一整天都是呆滞的、“如如不动”的、眼神发直,什么来了都如过眼云烟(隆波演
示)……
禁止大家模仿,这仅限于隆波的专业能力范围内,隆波想把心变成什么样子都行,不会黏
著,如果大家硬要去模仿,会黏着到明天的。
我们要不停地觉知、觉知。等下我们就可以训练了,吃饭的时候,真刀真枪地去修行:眼
睛看到食物,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朋友来抢我们想吃的食物,心是如何的?耳朵听到
声音,鼻子闻到气味,心是什么样子的?就是这样去及时地知道感觉。
记住:不要等著去看,要让感觉先生起,然后再去看。去用功,我们可是“实修”的禅修
班,大家去吃饭吧!
文章出处:https://dev.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4/
YouTube影音(泰语中文字幕):https://youtu.be/EGM-mtVVS5Q
==============================================================================
这篇开示明确地指出修行会遇到的两个极端,打压并且改造心灵,以及陷入思维而非提起
观照。古德说:“平常心是道”,与此开示古今辉映,值得细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