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世法经>讲记-佛陀不得不吃马麦

楼主: hawls (以和为贵)   2019-10-11 22:00:21
摘录自《风动石》‧<世法经>讲记 马哈希尊者 著
24. 佛陀不得不吃马麦
成佛后十二年,有一次佛陀前往印度西部一个称为毘兰若(Veran ja )的小镇。
他坐在镇上附近名为那邻罗 (Naleru)的楝树下面,这树如此命名是因曾有夜叉附身,正
如我们在缅甸的某些树木,已被一些神灵附身, 因此就以这种神灵名之。
跟随佛陀的是五百比丘。当时有位婆罗门是该镇的居民,他出来指责佛陀,佛陀给这位指
责的婆罗门开示,然后这位婆罗门达到须陀洹果位。
所以婆罗门请求佛陀在这个夏安居停留在小镇,佛陀同意这一请求,他和五百的弟子在这
里度过夏安居。
毘兰若的婆罗门请求佛陀在这个夏安居留下来,但他没有为佛陀建立寺院,五百弟子不得
不寻求在该树附
近作为庇护的地方,他们的庇护所可能就是大楝树周遭的小楝树。
由于这一年干旱,比丘没有被雨淋的困扰。
逗留期间摩罗做了邪恶勾当,他使住在半径一由旬 (yujana 大约六英里)内的人对佛陀
、僧伽、佛教一无所悉。
此外,当时有饥荒,老百姓的财富来自配给制度,那时的通讯如此糟糕,所以物品配送非
常困难。人在挨饿,镇上没有人可以提供食物给比丘。
当时五百马贩从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赶到那个小镇,由于饥荒,没有人来买马,但雨已经
降到他们家乡,他们不得不留在那个小镇。
这些马贩愿意提供食物给佛陀和他的弟子,但他们仅仅是旅人,没有设备 来烹煮每天的
供养。他们给佛陀ㄧ行人大量的普拉卡 (pulaka),一种喂养他们马匹的硬小麦。这可能
是生的,必须水煮来吃,pulaka常常被译为马麦(mayaw rice)。
马贩喂养他们的马,改成每天只有一次,而不是往常的两次,因为他们提供马的粮食给佛
陀和比丘。 由于他们只是旅人,不能承担烹煮任务并提供煮熟的小麦布施,比丘们必须
亲自烹煮那些施主给的马麦。
这小麦必须煮熟,再放置在阳光下晒干,然后晒干的小麦必须被压碎或捣碎,加水湿润后
可当作膳食。这工作每次必须由八或十个比丘为一组才能完成。
马贩也布施奶油与蜂蜜,尊者阿难以奶油及蜂蜜混合小麦给佛陀用餐。据说天神把天上的
食物放入这混合物中,佛陀接受这食物并食用后,花了整整一天,坐在大楝树下进入果定
(phala sama patti)。
所有比丘除了阿难之外都是阿罗汉。尊者阿难当时只是须陀洹。因此,所有其他比丘也整
天各自坐在楝树下进入果定。在这种方式下, 佛和五百阿罗汉花了整个夏安居在这饱受
饥荒折磨的地方。
这实例,使我们不得不钦佩佛陀和他的弟子。
对普通人,这个情节是不会太满意的。他可能会问,佛陀过去多生以来曾经做了许多崇高
的功德,为什么还是应该被迫吃这种低劣食物。并且他的弟子都是阿罗汉,还是要吃这么
简陋的一顿饭,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佛和阿罗汉也不能从世间法中得到豁免,这应该是个简洁又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巴利语本的答案(在《譬喻经》(Apada na)巴利语本)如下:
https://i.imgur.com/uxmpC8b.jpg
在弗沙佛(Phussa Buddha)时代,我告诉弗沙佛的弟子吃马麦,而不是更软、更细的那种
米饭(salay rice)。我是以威胁的口吻说的。为了讲粗言恶语的报应,我接受了毘兰若婆
罗门的要 求,在毘兰若夏安居,并被迫吃粗糙的马食。7
这可能被问到,如果佛陀避免待在这个被摩罗蛊惑的小镇,而到另一个地方去度夏安居,
是否比较好?
佛陀所到之处报应亦将跟随,所以是否停留在毘兰若度过夏安居,或到其他地方,没有什
么区别。摩罗会跟随佛陀,施展他的诡计,蛊惑供养佛陀和他弟子的居民。他停留在毘兰
若会好一些,因为有马贩驻留,至少提供马麦给他们。
然后,这也可能会被问到,为什么摩罗没有蛊惑马贩?唔!他有点慢了。他已蛊惑镇民,
而在那时马贩已经提供马麦给佛陀和他的弟子。
凡是已提供给佛陀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酌减。这是《弥兰陀问经》 (Milinda Pan n
ha )与其《注释书》(Atthakatha )所曾记述的。我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佛陀不得不付出
,他在过去生说粗恶语的代价。
那么他的弟子,五百比丘呢?我们可以解释,如果这样一个将要成佛的人格造这样的口业
,那这些五百阿罗汉必定在他们前生的某一世曾犯下类似罪过。
我们将不得不思考的是:如果一个如同佛陀一样的人格,必须付出托空钵或得不到利益的
报应,我们一般人有一天必将面临这样的逆境,所有我们必须做的是遵循佛陀的脚步并忍
受拮据。
在深深地尊崇佛陀的耐心与忍辱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和实践像他一样的耐心和忍辱。我
们还应该关注五百佛弟子的耐心与忍辱,并赞叹他们,他们不得不捣碎坚硬的马麦并吃它
,这种饭远远逊于我们现在最差的米饭。
所以佛陀说:“阿难,你这位好人,已经达到成功的境界。你已征服贪婪和鄙陋的欲望。
”佛陀能克服粮食短缺,在于他有无限耐心与忍辱。
毘兰若村遭受饥荒但附近的村庄相当富裕。佛陀的弟子并没有责怪佛陀在 毘兰若村停留
,他们都忍耐著。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他的侍者阿难说,他的弟子们已经达到成功的境界。
战胜贪婪乃基于此事实:这些比丘只到保证当天返回的距离托钵,也没有前往到另一个地
方,从而打破了结夏安居的戒律。或想要以低劣的方式,吹嘘他们高尚的人品,向人家宣
告他们是阿罗汉,以便获得众人的供养;这些比丘透过克制上述的行为,征服了他们想得
到布施的欲望。
佛陀称赞五百比丘战胜贪婪与恶劣的欲望之后,他预言未来的比丘将变得贪婪。他说:“
未来许多的比丘会对提供给他们的供养物太挑剔。他们会说,某些米饭过于坚硬,或太软
;特定的咖哩太咸、太淡、太酸或太 冷。”今天你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僧人。
7 《佛说兴起行经》卷下佛说食马麦宿缘经第九,后汉外国三藏康孟详译:“在毘叶佛世
,我骂诸比丘:不应食粳粮,正应食马麦;汝等童子说,实如师所道;并及此等师,亦应
食马麦。”
P61-P66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9-10-12 05:50:00
sadhu sadhu sadhu
作者: onesadman (一线生机)   2019-10-13 14:25:00
修行人不昧因果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