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无上的布施

楼主: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8-02-09 18:10:06
无上的布施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你的期望与佛陀
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中的例
子:
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
(Nigrodha’s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 大爱道)带着一套她
亲手细
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礼敬佛陀之后,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

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诉她:“瞿昙弥,将它供养僧团吧。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
瞿昙弥三次要求佛陀接纳她的供养,而佛陀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三次。于是,阿难尊者
对佛陀说:“世尊,请接受瞿昙弥供养的新袈裟吧。瞿昙弥曾经给予佛陀很大的帮助:虽

她是您母亲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养母、是给您奶喝的人。当您的母亲去世
后,
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皈
依佛、法、僧。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佛、法、僧具

信心,并具备圣者(ariya)所喜爱的戒行。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远离
对苦
圣谛(dukkha-sacca)、集圣谛(samudaya-sacca)、灭圣谛(nirodha-sacca)与道圣

(magga-sacca)的疑惑。由此观之,佛陀亦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
佛陀回答说:“正是如此,阿难,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Ananda)。当
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

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
物品,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

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所喜爱的戒行,此老师的恩
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

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远离对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与道圣谛的疑惑,此老师的恩惠
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

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在此,我要进一步地说明。如果弟子因老师的指导而了解四圣谛,他所得到的四圣谛观
智比他尊敬、四事供养老师的行为更有益处。如果他透过须陀洹道智(
sotapatti-maggabana)
及须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那么此观智将帮助他脱离四恶道
(apaya),此结果是绝佳的。那些疏忽于行善的众生通常徘徊在四恶道中,四恶道如同
他们
的家。(Pamattassaca nama cattaro apayasakagehasadisa.)他们只是偶尔才到善道拜
访。所以,能够脱离四恶道是个难得的机缘,此利益不是弟子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
的行为所能相比
的 。 其 次 , 如 果 弟 子 透 过 斯 陀 含 道 智 ( sakadagami-maggabana ) 及
斯 陀 含 果 智
(sakad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他将再投生人世间一次而已。如果他透过阿那

道智(anagami-maggabana)及阿那含果智(an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
将帮
助他超越十一层欲界,他确定只会投生于梵天界,不会再回到欲界。梵天界的快乐远超过

界的快乐:在梵天界没有男人、女人、儿子、女儿、家庭,那里没有斗争、吵闹,不需要

何饮食,他们的寿命非常长,没有人能破坏他们的快乐,他们远离种种危险。但是,如果

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仍然必须面对毁坏、死亡与再生。
再者,若弟子透过阿罗汉道智(arahatta-magga-bana)及阿罗汉果智(
arahatta-phalabana)
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引导他解脱生死轮回。般涅盘后,他将住于涅盘(Nibbana),
不再
有任何痛苦,不再有生、老、病、死……。这些结果远比他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更珍
贵。
即使弟子以高如须弥山的物品供养老师,他的供养仍然不足以报答老师的恩惠,因为解脱

死轮回或解脱生老病死是更加可贵的。
什么是四圣谛呢?
一、苦谛(dukkha-sacca):苦谛指五蕴。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苦谛,这观

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二、集谛(samudaya-sacca):这是苦的缘起。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缘起,

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三、灭谛(nirodha-sacca):这是涅盘。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证悟涅盘,这证悟

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四、道谛(magga-sacca):这是八圣道分,换句话说,尌是观智(vipassana-bana)与

智(maggabana)。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具足观智与道智,这些智慧远比以尊敬、

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因为这些智慧能使他解脱生死轮回,而尊敬与四事供养不能直接
使
人解脱生死轮回。不过,四事供养可以间接地作为修行止观,证悟涅盘的助缘。
在此,我要更进一步地解释。五蕴是苦谛。五蕴当中包括色蕴(rupa-khandha);色(
rupa)
以色聚的状态存在。当我们分析它们时,可以透视到二十八种色法。请思考这个问题:在

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他老师能教导这些色法及它们的分类。唯有佛陀及其弟子才能辨识

些色法,并教导这些色法的分类。又五蕴当中也包括四种名蕴(nama-khandha);除了有

心(bhavavga)之外,这些名法依心路过程而生起。佛陀精确地教导在一个心识刹那中,

多少个心所(cetasika)伴随着心(citta)同时生起,以及辨识与分类它们的方法。在
佛陀的
教法之外,没有其他老师能清楚地显示与教导这些名法,因为没有其他老师彻底地了解它
们。然而,如果佛陀的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有系统地精进修行,他们将能清楚地辨识

些名法。这是佛教徒的绝佳良机,你不应错过这个机会。
其次,缘起是集谛;佛陀也教导弟子如何辨识缘起。当佛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辨识缘
起时,他将彻底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过去因产生现在果,以及现在因产生未来果

观智,了知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没有造物者创造任何结果,也没有任何事物是无

而生起的。这智慧只能从佛陀的教法中得到,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再者,当弟子识别缘起时,他将见到过去世与未来世。如果他辨识许多过去世,那么他
的观智将使他明白何种不善业使人投生恶道,以及何种善业使人投生善道。唯有佛陀的教

谈到有关三十一界的道理及业果法则(业的法则)。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他人了解

十一界及造成投生于每一界的业果法则。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接着,如果弟子能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他将见到名色的息灭,将彻底地明白自己的名色
何时将灭,这是灭谛。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能得到这种智慧,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还有,佛陀也教导达到寂灭境界的方法,那即是止观法门。止观即是八圣道分:分析名
色的智慧与辨识因缘的智慧是正见(samma-ditthi);透视名色息灭的智慧也是正见;透
视八
圣道分的智慧亦是正见。将心投入四圣谛的心理现象(寻心所)是正思惟(
samma-savkappa)。
以上 二项属于 观禅。要修行 观禅,我 们必须依靠止 禅的帮助 。止禅尌是正 精进
(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与正定(samma-samadhi)。修行止观时,我们
必须
以清净的戒行(sila)为基础,那即是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manta)、
正命
(samma-ajiva)。因此,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观即是实践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只能在佛
陀的
教法中找到,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为什么呢?因为四圣谛的观智能使人解脱生死

回。
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在这次讲座一开始时所提到的《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中,佛陀解释十

种“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佛陀说:“阿难,有十四种对个人的
布施:
布施给佛陀,这是第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辟支佛 ,这是第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阿罗汉,这是第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阿那含(anagami 不还;三果),这是第五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六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斯陀含(sakadagami 一来;二果),这是第七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八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须陀洹(sotapanna 入流;初果),这是第九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十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尌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这是第十一种
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只动物,这是第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佛陀接着解释这十四种布施的利益:“以清净心布施给一只动物,预计可得到一百倍的
回报。”这是说:它可在一百世中产生果报。这里的“清净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

或帮助而做的布施。由于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举只是为了广集善业而已

假如一个人喂狗时的意念是:“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净心。然而,如果一个人
喂鸟,
如:鸽子,则他的布施是清净的,因为他并不期望鸟的任何回报。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讲

到的例子。例如,假使一个人布施日用品给比丘,希望那样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他商业

动成功,这不是以清净心而做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不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佛陀又解说:“以清净心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一千倍的回报;布施给
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但由于禅

的成尌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预计可得到十万乘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已进入证悟须

洹果之道的人,其回报是无法计算、无法衡量的;更不必说布施给须陀洹;或已进入证悟

陀含果之道的人;或斯陀含;或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或阿那含;或已进入证悟

罗汉果之道的人;或阿罗汉;或辟支佛;或佛陀──圆满觉悟者。”
这里的布施指:布施足够一餐食用的饮食。如果布施者布施许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
如 此 布 施 。 其 利 益 是 无 法 以 言 语 形 容 的 。 这 些 是 对 不 同 类 个
人 的 布 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对僧团的布施(Savghika-Dana)
然后,佛陀对阿难尊者解说:“阿难,有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一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佛陀般涅盘后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二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比丘僧团,这是第三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比丘尼僧团,这是第四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比丘尼。’这是第五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这是第六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尼。’这是第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以上是七种对僧团的布施。接着,佛陀拿对个人的布施与对僧团的布施来作比较:
“阿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一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
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

衡量的。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这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大过布施给个人的功德。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将袈裟布施
给僧团,其果报是无法计算与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励她将袈裟布施给僧团。
布施的净化
佛陀也解释四种布施的净化:
“有四种布施的净化。那四种呢?即:
一、 由于布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受施者。
二、 由于受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布施者。
三、 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四、 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一、什么是由于布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受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
好;而受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么是由于受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布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
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受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布施者。
三、什么是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

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四、什么是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
好;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这是

种布施的净化。”
佛陀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布施的净化:
一、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1. 布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之时,布施者有清净无染的心,没有任何贪爱、瞋怒等。
4. 布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业的果报是超胜的。
5. 但受施者并无道德。 如果布施者希望得到殊特的利益,那么他必须具足前四项条件
。如此,即使受施者是一
个无道德的人,布施的行为也将因布施者而得以净化。注释中举卫山达拉(Vessantara)

例子作说明:我们的菩萨在过去世生为卫山达拉国王时,将其儿子与女儿(后来的罗候罗

莲华色 RahulaandUppalavanna)布施给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朱加嘎(Jujaka)婆罗门。
那次
布施是卫山达拉所行的最后一次布施波罗蜜,当他完成这最后的波罗蜜之后,即具备证悟

因缘,只等待时机成熟而已。由于此布施波罗蜜及其他过去的波罗蜜,他必能证得一切知

(sabbabbuta-bana)。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次布施是他证悟的助缘,那次布施因卫山达
拉而
净化。当时卫山达拉有道德、品性良好;所施之物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他的心清净无染

因为他只有一个期望:证得觉悟;他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所以,那次布施因布施者

净化。
二、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
来之物给一位有德行的人,这种布施将因受施者而得以净化。注释中举一个渔夫的例子:

个住在斯里兰卡迦牙尼(Kalyani)河口附近的渔夫,三次布施食物给一位证悟阿罗汉果

大长老。临终时,他忆念起他对大长老的布施,天界的美好景象出现在他的脑海。临死前

告诉亲友们:“那位大长老救了我。”死后他即投生天界。在此情况下,渔夫无道德、品

恶劣;但受施者却是有道德之人。由于受施者的缘故,此布施被净化了。
三、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
来之物给一个无道德的人,这样的布施不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净化。注释中提到一个猎人

例子:该猎人死后投生于饿鬼道。那时,他的妻子以他的名义布施饮食给一个无道德、品

恶劣的比丘,但那饿鬼无法唤出“善哉(sadhu)”。为什么呢?因为布施者身为猎人的
妻子,
陪同丈夫屠杀动物,本身即无道德、无善行。此外,所施之物不是以正当方法得来,是从

杀动物而得。再者,她的心迷惑,因为如果她有清楚的认知,尌不会跟随丈夫屠杀动物。

对业果法则没有充分的信心,如果她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她尌不会杀害众生。由于

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样的布施不能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猎人的妻

做了三次同样的饮食布施,但没有任何好的结果出现。那饿鬼叫道:“一个无道德的人偷

我的财富三次。”于是,猎人的妻子布施饮食给一位有德行的比丘。那时,饿鬼即能唤出
“善
哉”,并从饿鬼道解脱出来。
在此,我想告诉各位,如果你想从布施中得到善报,你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你必须有德行;
2. 你的布施物必须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3. 你必须有清净无染的心;
4. 你必须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如果你是受施者,并且对布施者有足够的慈悲心,那么你也必须有德行。如果你
的德行伴随着禅那及观智,那是更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布施将为布施者带来极佳的

报。请留意接下来的这种布施(第四种布施的净化)。
四、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
1. 布施者有德行;
2. 所布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者的心清净无染;
4. 布施者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5. 受施者亦有德行。 对于这种布施,佛陀说“……阿难,我说这种布施将带来圆满的
果报。”此布施可带来
无可计算、无可衡量的果报。如果受施者的德行伴随着禅定、观智或道果智,那么这种功

是极超胜的。
在此,我要举另一部经,这是《增支部六法集难陀母经 NandamataSutta, Chakka
Nipata,
AvguttaraNikaya》: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
sPark)里的
只园精舍(Jetavana)。难陀(Nanda)的母亲是佛陀的一位在家弟子,住在维路堪达迦
(Velukandaka)。她布施饮食,此布施具足六项条件,而且受施者是以舍利弗与目犍连
尊者
为首的比丘僧团。佛陀以他的天眼看见此布施,并告诉比丘们:“诸比丘,维路堪达迦的

士对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一次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诸比丘,什么是

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呢?诸比丘,布施者必须具足三项条件,而受施者也必须具足三项条件

什么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呢?诸比丘,
一、 布施前他内心欢喜;
二、 布施时他内心满意;
三、 布施后他内心愉快。
这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什么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诸比丘,
一、受施者已断除贪爱或正在尝试断除贪爱;
二、受施者已断除瞋恨或正在尝试断除瞋恨;
三、受施者已断除愚痴或正在尝试断除愚痴。
这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
总共合起来为六项条件。如果一项布施具足此六项条件,它将产生无量与崇高的果报。
佛陀进一步解释:
“诸比丘,这种布施功德之大是难以衡量的。它不是只藉著说:‘有这么多善行的果报

福德的果报,由此积聚了善业,结成福乐的果报,导致投生天界,造成快乐,是众人所期

与喜爱的。’尌可以测度。此福德善业的广大程度真的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诸比丘

譬如大海中的水难以衡量,我们不能说:‘有这么多桶的水、有几百桶的水、有几千桶的
水、
有几十万桶的水。’因为海水的巨量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如此,诸比丘,具足六项

件的布施其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这功德的广大程度真的要以无数、无量来计算。”
为什么呢?布施者具有《布施分别经》所说的四项条件,即:
一、 她有德行;
二、 她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三、 她的心清净无染;
四、 她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她也具足《难陀母经》中所说的三项条件,即:
一、 布施前她内心欢喜;
二、 布施时她内心满意;
三、 布施后她内心愉快。
这些条件对布施者而言非常重要。不论布施者是男或女,如果希望得到无数、无量的善
报,那么他或她应当努力具备这些条件。但是根据《布施分别经》,受施者也必须具有德
行。
根据《难陀母经》受施者必须是已修行止观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或比丘尼,或正在修行止

以便断除贪爱、瞋恨、愚痴的比丘或比丘尼。 目前,在壹同寺有许多比丘、比丘尼正在
修行止观,期望彻底地断除贪、瞋、痴,同时
他们也有德行。因此,我们可以说合乎条件的受施者已经具足。而且我们相信布施者也应

有德行的;他们的心应是清净无染的;他们所布施之物乃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他们对三

及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布施前他们感到欢喜,布施时感到满意,布施后感到愉快。

以,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月来的布施符合佛陀的期望,这些是崇高的布施。如果布施者期望

到未来的善报,这善业必然能达成他们的愿望。为什么呢?
在《行生经 Savkharupapatti Sutta》中,佛陀开示说:‘Ijj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ta.’──“诸比丘,有德行者的愿望必定会因为德行的清净而圆满达成。”因
此,
有德行者的善业能产生他所期盼的果报:
一、 如果他想成佛,他可以成佛;
二、 如果他想成为辟支佛,他可以成为辟支佛;
三、 如果他想成为上首弟子(agga-savaka),他可以成为上首弟子;
四、 如果他想成为大弟子(maha-savaka),他可以成为大弟子;
五、 如果他想成为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他可以成为普通弟子。
然而,这是当他所积聚的波罗蜜成熟时的情况;单靠祈愿并不足以达成这些证悟(bodhi
菩提)。再者:
一、 如果他希望死后得到人的快乐,那么他将投生于人道,得到人的快乐;
二、 如果他希望生到天界,他将能投生于天界;
三、 如果他希望死后生到梵天,此善业能作为他投生于梵天的助缘。
如何能作为助缘呢?若他的布施具备上述那些条件,则受施者是他心中的对象,他对受
施者具有充分的慈悲心。如果那时他修行慈心观(metta-bhavana)达到禅那,死后他的
慈心
禅将能带领他投生于梵天。如此,他的布施是支持他生到梵天的强力助缘。所以,若布施

希望死后生到梵天,他应当修行慈心观达到慈心禅的境界。在人乐、天乐、梵乐这三种快

之中,梵乐是最高的。没有其他世间的快乐比得上梵天的快乐;这是三十一界中最超胜的

乐。
这尌是我在这次讲座开始时提到的第一种布施,即: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你喜欢这种
布施吗?如果你喜欢,那么请听以下出自《布施分别经》的偈颂:
‘Yo vitarago vitaragesu dadati danam
Dhammena laddham supasannacitto
Abhisaddaham kammaphalam ularam
Tam ve danam amisadananamagganti.’
“诸比丘,当一位阿罗汉以清净无染的心,相信业果的殊胜,布施如法取得之物给另一
位阿罗汉,那么此布施是世间所有布施当中最崇高的一种。”
在此情况下,布施者具备的四项条件是:
一、 布施者是阿罗汉;
二、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三、 他有清净无染的心;
四、 他对业果法则具有坚强的信心。
还有一项必要的条件,即: 五、 受施者也必须是阿罗汉。
佛陀说这种布施是世间布施中最崇高的一种。他赞叹这种布施最崇高,什么原因呢?因
为这种布施不会产生任何果报。为什么呢?因为布施者已经断除无明以及对任何生命的贪
爱。无明(avijja)与贪爱(tanha)是业(行 savkhara)的主要因素。在这个例子里,
业指
的是善的行为,如:布施物品给受施者。但是这个业不能产生任何果报,因为缺乏支持的

素:无明与贪爱。假使一棵树的根被彻底破坏,它将无法结果。同样地,阿罗汉的布施不

产生任何结果,因为他已经彻底灭除无明与贪爱这二根。在《宝经 Ratana Sutta》中,
佛陀
教导以下的偈颂: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罗汉已竭尽所有旧的善与不善业,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他们已竭
尽再生的种子,那尌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他们的所有名色将

灯火在灯油与灯蕊耗尽时那般地息灭。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
。”
这是真实语的表白。以此真实语的表白,毗舍离(Vesali)的所有人民免离了危难。毗
舍离是一个遭受干旱、饥馑、夜叉(低等的神祇)与瘟疫侵害的城市。毗舍离的居民要求

陀帮助他们。佛陀教导他们《宝经 Ratana Sutta》以便使他们免离危难。
阿罗汉的布施最崇高,因为它不会产生任何未来的果报。如果没有未来世,也尌没有生

老、病、死,这是最崇高的。这尌是此次讲座开始时提到的第二种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

布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因为布施而得到善报,如:人间的快乐、天界的快乐或梵天的
快乐,则痛苦仍然存在。最低限度的痛苦是他们还必须遭受生、老、病、死之苦。如果布

者还有感官方面的贪爱,无论他们的对象有生命或无生命,那么当这些对象毁坏或死亡时

他们将感受到哀愁、悲伤、身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忧)及绝望(恼)。
请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布施会带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们能
否说它是崇高的呢?也请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无生、无老、无
病、
无死、无愁、无悲、无苦、无忧、无恼,我们能不说它是崇高的吗?这尌是为何佛陀赞叹

二种布施最崇高的理由。现在你可能明白这次讲座的含义了。在讲座开始时我提到两种布
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布施呢?现在你知道答案了。
但是,如果布施者不是阿罗汉,他如何能实行第二种布施呢?在上述的《难陀母经》中

佛陀教导实行这种布施的两种方法:受施者已断除贪、瞋、痴,或正在努力断除贪、瞋、
痴。
如果布施者也正在努力断除贪、瞋、痴,即布施之时他修行观禅,你可以说这种布施也是

崇高的。也尌是说,如果:
一、 他辨识自己的名色法,以及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二、 他辨识外在名色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尤其是受施者的名色法;
三、 他辨识布施物的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当他观
察布施物当中的四界时,他能很容易地见到色聚(kalapa)。进一步分析这些色
聚时,他辨识到八种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它们是时节

色法(utuja-rupa),由先前存在的色聚中的火界(时节)所产生,是火界的后代。再者
,他
应辨识这些时节生色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如果能修行这样的观禅,那么在布施时他

降伏自己的贪、瞋、痴,而且通常这样的布施不会产生任何果报。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布

也是最崇高的。
他可以在布施之前、之后或当时修行这种观禅,但是他的观禅必须强而有力,至少必须
达到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才能修行这种观禅。我们也不应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机

只出现于佛陀的教法中。然而,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们尚未成尌观智,如何能实行这种布

呢?那么,我想建议你内心存著这样的愿望来实行布施:“愿此布施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
。”
因为佛陀曾经多次教导以证悟涅槃的愿望来行布施。
我想重复《宝经 Ratana Sutta》中的偈颂来结束今天的讲座: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罗汉已竭尽所有旧的善与不善业,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他们已竭
尽再生的种子,那尌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他们的所有名色将

灯火在灯油与灯蕊耗尽时那般地息灭。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
。”
愿一切众生平安快乐。
作者: tomwu1993 (吴京)   2018-02-09 18:47:00
Amigo,谢谢您的分享,让我对布施有更多的认识。
楼主: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8-02-09 18:55:00
阿狗@@
作者: tomwu1993 (吴京)   2018-02-09 19:13:00
怎么了,我看见有兴趣的内容都会回应的=)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2-10 09:33:00
如果阿罗汉,佛陀是最后身,他们做再多的善业,也无法有善果证四果时,他们为何要停留在世间,渡化众生,不取湼槃呢
作者: yogi (Yogi)   2018-02-10 09:38:00
善业善果都是世间法,出三界的圣者何需care?不要用凡夫的想法去看。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2-10 09:39:00
若无余依湼槃,将永无来生,一切业不会有业果,这是不是断灭你的看法四果圣人,都变成无情物吗,所以不CARE?经上只有讲,圣人断除烦恼,从来没有讲把慈悲心都断了.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8-02-10 12:46:00
Yogy说的正解,且阿罗汉在宣说时不是慈悲吗?
作者: yogi (Yogi)   2018-02-10 14:44:00
有余涅槃时尚有未灭尽的名色法,他可以随缘慈悲渡众。但要记得涅槃是离于名法色法的,这不是断灭见。基本的佛法教理去恶补一下,不要那么一相情愿来看圣者的涅槃。
作者: alice622757 (alice)   2018-02-11 00:14:00
感谢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