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阿赖耶识是否与无常的观念相悖

楼主: WEINUO (行人)   2017-11-07 11:49:55
题外话~~
主要是看到宏印法师的文章,有点疑问
只看部分文章,不容易看出宏印法师是以什么角度去评论中观及唯识
特别去找了一下全文,非常精彩
对汉传大乘的起源及年代演化、大小乘的差异及
中观与唯识的论述
法师以自身修学的角度去解说他所认知的唯识与中观
全文很长,有空我再分段整理贴上来
有兴趣的可以直接去看全文
全文网址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6644
以下恕删~
: 宏印法师
: ..............
: 但是五蕴的每一个蕴能不能空?唯识学认为不能空,如果把这个空掉就破坏缘起法了,所以
: 每一个蕴叫做“法”——法有我空,我空法不空。我们说断我执而没有断法执就是这样的意
: 思。
:   小乘果只断我空而没有证法空,严格来说,唯识也是如此,但唯识人不承认,唯识人自
: 以为也是断我空、断法空。但是部派佛教对于五蕴的个个法、十二处的个个法或十八界的个
: 个法,倾向空的主张是慢慢发展出来的,像犊子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这些,有的人就首
: 先把法当做过去法与末来法是没有的,而现在法是有的,即所谓“过未无体,现在法有”。
:   部派佛教之所以会那么复杂,就是由于对“法”的认定,五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
: 界的法,到底通通是空或不应该是空?或者说过去已经过去了是空,未来未生也是空,现在
: 法因为还在所以不能说空;就在这些争执的见解上产生不一样的修行观念。诸如此类,可以
: 看印顺导师写的“性空学探源”、“唯识学探源”这些书就是在探讨这类问题;事实上这些
: 在知见上和我们的修行有很密切的关系。
:   那么,中观对于世俗谛没有另外再分假、实,凡世俗谛都是无自性、都是假名,没有将
: 世俗谛又分成一个可空的假和一个自相有。唯识学主张“假必依实”,好比说丛林、树林,
: 它是依一棵树、一棵树聚集而形成的,丛林、树林只是一个名相,是假的,但是一棵棵的树
: 却不能说它是假的,如果没有一棵棵的树就不可能出现一大片树林,所以一一法的种子性,
: 唯识学是主张有的。
:   不过,唯识学虽然说“法有”,然而对于“色法”和“心法”又有一点差别。部派佛教
: 对色法是执看有“极微”——物质分析到最后的那个极微;类似现代科学家说的分子、电子
: 、原子那一类。唯识学说物质的、色蕴、色法极微不可得,极微就是将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小
: ,请问它还有没有方分【力位】?唯识学说如果物质的最微粒点还有六方分【即东西南北上
: 下六个空间概念】就还可以再分,所以应该没有极微,如果有极微就可以再分。唯识学就用
: 这个“方分不可得”来破斥部派对极微的执著,所以色法毕竟空。
:   可是唯识执看“心法”不能空,说有“刹那分”——心的刹那、刹那,最微细的那个刹
: 那还是有;阿赖耶识如瀑流,一刹那、一刹那连续起来就成了相续的心法。但是中观却破斥
: 这个心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里对这方面做了破斥。为什么龙树菩萨没有去破斥它?
: 因为龙树菩萨在世时,阿赖耶识的思想不太明显流行,唯识学是在龙树之后发展组织形成的
: ,前人怎么去破斥后人的观念?好比现代的航天飞机,你说明朝的人曾评论航天飞机如何、如何
: ,这不是笑话吗?
:   唯识学讲空,只是空掉偏计所执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净心和杂染心的和合,叫做真
: 、妄的和合。那么,如果修唯识观,把依他起性的杂染心转过来,就成了清净的“大圆镜智
: ”也就是“圆成实性”。大圆镜智一转,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前五
: 识就转为成所作智,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转分别的识而成为清净的智。
: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