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关于“苦与乐”的一些想法-续

楼主: tangchin (tangchin)   2017-10-12 07:57:53
当“心”处在烦恼控制下,“心”经历了苦或者说心当下就是苦,虽然没有人想要“苦”
,但是如同我们共通的经验,我们并不喜欢生气,但不由自主的我们仍然会生气,也就是
说“心”虽然想远离苦的状态,但是我们无法告诉自己说:“心”你不要生气,“心”就
会如我们所想的一般自然的远离烦恼,这指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并无能力控制“
心”,他仍然随时不受控制的与“烦恼”黏着在一起,当他与烦恼黏着在一起的时候,我
们没有远离的能力。
如同我们会看的到的一些专注一境的练习,当我们试着将“心”控制在一处,那就代表我
们试着取得对“心”自主的掌控权,这种经由反复不断的练习控制“心”在同一处,逐渐
的就会取得对“心”的掌控能力,当“心”与烦恼黏着一起的时候,借由上述的练习,我
们可以比较有能力让“心”远离那些我们所不要的苦,那些负面的想法、情绪。
也就是说为了不要苦,我们必须试着让“心”远离烦恼,但是又无法控制“心”,透过让
“心”专注一境方式是很好的选择,经由反复练习,我们会取得对“心”的自主权。
如果上述所说你都了解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的导师世尊制定的修行程序是戒、定、慧就非
常有道理了,透过摒除内外干扰,再经由练习专注一境,取得“心”的自主掌控,至于“
慧”的部分牵涉的层面又更加的广泛了,粗分的烦恼消除后,我们所面对的还有更微细的
烦恼。事实上如果说没有透过戒来摒除内外干扰,很难让心专注于一境,所以推到源头“
戒”就成了佛弟子最基本的应该具备的远离烦恼的方式,我们的导师世尊具有的智慧,是
我们难以想像的,不是吗?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7-10-12 16:13:00
如您所言。随喜~在尚未取得自主到取得自主的过程当中,需要持续投注心力贯彻累积,在还没有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心力练习量培养出稳定的状态以前,戒是唯一可靠的自力指引,在能警觉烦恼牵引之前,持戒是贯彻心力的重要练习基础,凡夫如我,虽然知道戒很重要,但也会因认知问题而有对心力提升造成损伤或破坏(破戒或是戒守的不好或不完整等),这时候引入忏悔法门我个人认为是很好的机会,透过忏悔法门的辅助,重新调整自我心力的培养基础,让人透过行忏悔法门快速跳脱纠结于过去的不善行中,而将心力练习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前进
作者: yaqqq (^^)   2017-10-12 17:02:0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10-12 17:18:0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tangchin (tangchin)   2017-10-12 18:55:00
随喜!
作者: renfro928 (who will be the next)   2017-10-12 21:50:00
你所述的心是意根,依所缘作意分别虚妄执著、苦乐是它,那能与烦恼痛苦分离吗?你把楞严经七处征心的第六个计在中间的眼根换成意根体会看看。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7-10-12 23:25:00
r大你...确定?要不要再想看看? 烦恼会对应意根吗??我以为这个"心"指的是"妄心",为无明所覆之"心"
作者: renfro928 (who will be the next)   2017-10-13 12:12:00
你觉得烦恼归属六尘吗?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7-10-13 13:13:00
非也r大,你的评论式的论述恐有不周之处,和本帖原po之意个人认为不同,供参为何R大可以直接论述"心"为意根属色法,和烦恼相应心法应非可同类归属为何R大可以直接论述"心"为意根,据我所知意根为色法,应非心法,既非心法,如何能与烦恼相应?故认与原po之意不符。供参
作者: renfro928 (who will be the next)   2017-10-14 00:51:00
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回原po的是,苦乐由心生由心造,有念头之生灭,若心可远离烦恼,烦恼则非心所生。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7-10-14 06:39:00
把能联想到的送给你们吧“是心亦不为贪结所系、亦非不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