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问一下,
禅, 里面提到的止观,
想要正确的修行它,
是不是随时随地都要这么做啊?
还是只有静坐和作正经事的时候要这么做?
比如说, 你在散步的时候, 需要做到止观吗?
这是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是, 有些正经事似乎和止观有相冲突的地方...
例如工作时, 有时候需要用到发散式思考,
那这时是不是要为了进行发散式思考, 而放弃止观呢?
或者可以在止观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吗? 该怎么做呢?
工作需要动脑时就思考,平时如果可以就持续练习止观等到止观到一定程度了,心境更平静,思考时思绪也会更加清晰,以上是我自己的拙见,参考看看。
作者:
Xras (想不出来)
2017-09-14 22:24:00这不难回答,但直接请教指导你禅修的法师是否更适合一些呢?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7-09-14 22:41:00止属于放下,观属于看破。思考其实也是朝这方面去练习 ~例如写企划案、跟朋友聊天,身口意能止恶观善,都算。并非打坐才叫禅,才叫止观喔,那只是方法之一。不过现实生活上考验很多,能否真的放下眼前的贪欲,那才是真正修禅的功夫。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09-14 23:38:00你有先知道四圣缔、八正道、十二姻缘吗??止观也是要观无常无我苦空然后练出初禅到四禅练出来就可以说人生不虚此行~~~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7-09-15 00:28:00禅有很多种方法,也不限止观。专心于一件事情其实就是止禅的本质了。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09-15 03:03:00生活中持戒律,行正念正,慢慢能止。止了之后般若智慧显现...般若智慧 vs 发散思考...后学一下子脑袋打结了...先去忏一下,再睡一下,结能否打开~,~忏当下妄念与傲慢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b大,止是放下,观是看破?t大,有那么严重吗?这修法对心真罣碍,放松点,止为定,不松怎定。
生活中持戒律,行正念正,慢慢能止 是对的 要念念小心防护六根造业 念念清净为善24小时如此 方至初地以上累劫中 我们不断地造意业 是需要小心的 才能不生未来业这么做 结果可以永不落三恶道... 往生可择选净土练久了 无业 自然放松吉祥尊者 每一念都醒觉的 正确~~~ 就是要每一念都要做到光明现气脉通 但无念念净念善念 抱歉依然入三恶道!!!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09-15 13:04:00忏,是忏后学自己当下念。可以很轻松,亦可以很严重。心想攀缘,才会向外与<缘>攀住,轻时只是结缘,重时就是执著了。后学见文,急于发表自己的感想。却在中间脑袋打结说不出话。这很明显的是,未体验就急于说,未体悟就急于说的结果。至于,急于说的后面,则是如同孩子一般的<微细傲慢心>。故当忏悔当时念。
人有个业,总加为国业,国业互加为众人业,攀不攀都有缘,随缘来去囉,来ptt也是种攀。我慢与无明都是五上分结,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拆结,程度未到,忏又何用,知道就好,知道了马上放下,放松,呼吸能自然到达腹腔就松囉!所谓意业应该说让自己的思考方式习惯了一种模式,就启动吸引力法则,习惯悲观消极愤怒的情绪,自己的负面场域就会吸引更多负面的事情发生,反之亦然,定业不可转但能以正念面对即无业可转,活在当下即不生未定业,业也是有好的,如福报,依然是随之来去不黏?。
忏有大用 T 大要修的是念念清净 完全正确的!知道了马上放下,放松 也是对的...但需要 念念省察 念念放下~~~~ 小小心心省察不到 无法放下 念念谨慎 防护诸根修得对不对 就观察自心 是否心不取不拒 清清楚楚第八识会不会形成未来业 这是清清楚楚的!!!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09-16 13:46:00谢谢两位的提点,是的,后学目前修忏,重点真的是在念念清净。早期后学也知道<吸引力法则>论点,太过苛求会导致更多类似的事件,甚至人或许会被逼到忧郁。在这一年多的持戒忏悔中,心越来越清(轻)。老禅师则开始提醒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义廉耻,老禅师说,若能做到此四字,自然与众人结善缘。老禅师也时常提醒后学:注意当下心,轻松愉快生活。(轻松愉快生活),应该可以接近r大所说的吸引力法则吧…:)
作者: Rosenberg206 2017-09-16 14:28:00
如果你散步的时候还可以把意识注意力集中在所缘的止或观上,那也算是一种禅但你若是不得不把心思注意在正经事上,那就没有所谓禅这种事,因为这两者是互相违背的做正经事一般都会带有目的性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行,自调净其意,是则诸佛教 by法句经 释迦佛 戒...T大是实修 戒法上的 善知识
念念审查或专注都是紧的,基本上四念处来说,身与受是粗浅的,心与法是细微的,一般来说是以身与受开始着手,念头是后知后觉的,放下,令不增长为手段,因为觉知与观照力尚且不足,觉察后已不在当下。修行至深处自然进入心与法的阶段,如闪电般念头将要升起时便能观照到,而能令不生,此时便渐入觉者之境,业力对心也不起作用,纯然的觉知,而工作与人际互动需思考时,还需思考,不过那是有觉知的思考。持戒虽重要,以有善根之修行者来说,戒为根本,也就如同反射动作,所以以定为最基础,安般念为手段,有定易止,止利于观,观深入觉,四念处的基本功,定会退转但觉知力不会。补充一段,也就如同反射动作,除非此人劣根,贪瞋无明重,无善根却有学佛因缘者,以戒为首要。这就是佛陀以根器各别说。恶业重恶缘多,贪瞋染污者以四圣谛受之。尘缘薄,因缘足以四念处实修着手进行。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7-09-16 23:47:00后学再慢慢参之,感谢r大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7-09-21 17: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