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言是我个人研究至今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确,谨供参考。
许多证地内容是参考密乘修行者的体验心得,再以个人观点分析而尽力阐述;
这些观点乃是个人对照上乘修证之研究心得,并非密乘修行者原本观点。
若要了解文中一些观智相关说明,可以见于我在此版前面已发的部份《法镜蕴论》文稿。
大乘密乘的修行证地,尚未到达初果向;也就是大乘密乘修行者尚非真正佛教正法圣者。
真正佛教正法圣者,是指四双八辈─
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四果就是阿罗汉,而佛陀最终成道也就是证得阿罗汉而解脱。
因为大乘密乘修行未证初果向,尚未破除心念密集,而不见心路过程;
所以大乘唯识论就没有描述心路过程,而上乘阿毗达摩则详细分析心路过程。
大乘密乘的修行境界,其实是达无色界空识境界,与尚未证得初果向的观智境界。
初地菩萨证悟空无边处的虚空境界,此境界是最终所缘的色空境界,
所以《楞严经》说其‘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圆觉经》说其‘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时空万物为觉知虚空所显,时空万物为幻,所以说觉知虚空是“幻灭”。
觉知虚空显现时空万物,就是大圆镜智的广大圆镜境界。
此大圆镜之幻灭影像之无方清净无边虚空,就是道家所谓“道”的初始境界。
《楞严经》在此所谓“觉通如来”是指见到所觉的最微细相,是全无质碍的无相之相;
就是对应《老子》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以五识来说,就是无色之色、无声之声、无香之香、无味之味、无触之触。
若以眼识境界来说,就是完全透明无色的至微无内之相。
“至微无内”就如几何学上点的定义;点是零维,其存在没有任何的长度或体积。
“透明无色”就像镜体透明无色,所以清净镜相可以显现映照一切有色尘相。
《楞严经》在此所谓“尽佛境界”是指见到最微细所觉相的清净虚空境界。
清净虚空乃是觉性显发,没有维度。没有维度不是零维,而是不被维度所限,无方无边。
就像你内心的意识想像,是存在于没有维度的境界,所以可以随意创造所想。
无相之相在无色之色的清净透明,本就正是清净光明之相,即是无色光明之相。
透明无相的无色光明,不相碍于有色境界,也就不显现于有色境界的光明之相。
清净虚空因缘相关显现于有色境界的光明之相,乃是完全纯净的白色光明之相。
二地菩萨证悟大圆镜相与清净虚空之相通,万物尘相通于清净虚空,故说“离垢地”。
有色尘相(色异之相)的变化境界,见相关无色之尘相(同白之相),
皆通清净虚空之透明无色寂灭相。(大乘密乘此清净虚空寂灭之寂灭相,
并非真正上乘涅槃寂灭,而是无色界之寂灭空相)
所以《楞严经》说其‘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地菩萨证悟更深相通,时空万物尘相乃是深通于清净虚空光明。
所以《楞严经》说其‘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四地菩萨证悟光明盛极,时空万物境界五识(眼耳鼻舌身)所觉皆通无色清净。
所以《楞严经》说其‘明极觉满,名燄慧地’。
五地菩萨证悟超越时空万物境界,一切意识所觉亦通无色清净。
所以《楞严经》说其‘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登初地可证悟意识所觉之无色清净虚空,达五地乃证一切意识所觉皆通于无色清净虚空。
二地到五地是由眼识清净开始,逐渐对于初地“觉所显发”境界的深入圆满,
所以《圆觉经》说其‘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
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
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会由眼识开始清净;因为清净虚空之无色光明,通于眼识所觉。
由六地开始,在前五地所证无色清净境界的六识基础上,逐步修习增长观智慧力。
六地菩萨证悟上乘观智之名色智,见到究竟名色法,慧境尘相始现,故说“现前地”。
所以《楞严经》说其‘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真如”即是上乘所谓“究竟法”,不同于上乘所谓概念法之假名妄相,故称“真如”。
《圆觉经》说其‘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七地菩萨证悟上乘观智之印知智,尽见究竟名色法之无常,远离世法有常境界,
故说“远行地”。所以《楞严经》说其‘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尽见究竟法之生起与消失,故称“尽真如际”。
《圆觉经》说其‘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华严经》云‘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乃是神话误解,六七证地连初始生灭观智都尚未得证,又哪能证初果及以上果位呢!
八地菩萨是在觉知虚空所显清净境界,证悟上乘生灭观智,破除时空与万物的存在妄相,
即是禅宗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乃是证得粉碎所觉之实体连续相(真空三昧)。
“虚空粉碎”是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妄想,证知时空乃是概念幻相。
“大地平沉”是指打破万物实体的存在妄想,证知万物乃是概念幻相。
会说八地之生灭观智“证得粉碎…之实体连续相”而不说“证得…之生灭相”;
因为以觉知虚空所显境界为慧观基础,会证得观察范畴内的如如不动,故说“不动地”。
上乘观察当下是每个刹那生灭;而大乘密乘观察当下范畴是一群刹那,
刹那进入观察范畴是生,刹那脱离观察范畴是灭,观察范畴中的整群刹那是不生不灭。
整群刹那及其因缘关系,就是对应于菩萨所观当下范畴的时空境界万物现象。
观察范畴中的刹那群相如似不生不灭,相关因缘又可构成时空变化,故谓“如如不动”。
已证得粉碎所觉时空实体境界,却不能证得粉碎能觉心性存在,
所以《楞严经》说其‘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即对应《圆觉经》之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
,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九地菩萨是在觉知虚空所显境界,证悟清净所觉之相关时空万物发生(妙有三昧),
所以《楞严经》说其‘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即对应《圆觉经》之
‘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十地菩萨是在觉知虚空所显境界,证悟清净所觉之缘起广大时空万物境界(海印三昧),
然而仍有障碍能觉清净之慈善业缘,障覆所觉广大时空万物境界,
所以《楞严经》说其‘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即对应《圆觉经》之
‘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
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等觉菩萨是在觉知虚空所显境界,证得坏灭观智(未证成熟生灭智而得),
破除观照心的不变存在,乃是证得粉碎能觉之实体连续相,即是证入金刚喻定。
大乘密乘所谓的佛性,即是觉性,就是能觉之性。
所以《楞严经》说其‘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即对应《圆觉经》之‘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等觉以前证地,只证见所觉之平等不动;等觉及后证地,才也证见能觉之平等不动。
等觉菩萨所观境界,照见一切有情或无情众生,不过只是种种能觉或所觉之因缘所聚。
等觉菩萨以后至妙觉成佛,还要经历重重修证境界阶段,所以《楞严经》说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大乘密乘的妙觉成佛,乃是在坏灭观智的慧力下,超越空无边处的觉知虚空境界,
而证得识无边处的觉知唯识境界。即是《圆觉经》所说
‘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
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在此“生死”是在欲界轮回境界,所以会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
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在此“涅槃”是在无色界空无边处定境界,而将识无边处境界作为妙圆觉性,所以会说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圆觉经》‘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便说明了大乘所谓成佛是要“觉遍十方界”,而非是成就阿罗汉解脱。
而这“觉遍十方界”其实也就是识无边处的所证境界。
《楞严经》‘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便说明了大乘所谓成佛是要可以六根互用,这应该是识无边处的所证境界。
空无边处是超越了色碍境界,识无边处是超越了受碍境界,所以证得诸根互用。
《楞严经》‘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就是识无边处的‘识海性澄圆,圆澄识元妙’
‘迷妄有虚空’就是空无边处的觉知虚空。
‘依空立世界’就是觉知虚空之显现时空万物境界,也就相关《老子》所谓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想澄成国土’就是所觉法相形成物质概念。
‘知觉乃众生’就是能觉法相形成心灵体性。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就是,空无边处之虚空境界,生于识无边处之觉知境界。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就是,轮回境界种种国土皆是依于觉知虚空所显现。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就是,没有觉知虚空,也就没有种种轮回生死境界。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就是,识无边处原本不二,回归方便可有许多法门。
所以《楞严经》讲的种种修行方便,都是在修慧观智力,并以回归识无边处之妙圆觉性。
总结而言,大乘密乘的修行境界,在慧境上尚未达到初果向的成熟生灭观智,
在定境上尚未超越识无边处的广大觉性。
大乘密乘将无色定境当成涅槃,才误以为可以唤请阿罗汉出涅槃入生死而修菩萨道。
所以大乘密乘才误以为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
其实无住涅槃只是无色界天神生命境界的发起其意识世界显现。
实际密乘修行,有的成佛境界更低,只达空无边处或欲界顶主宰天神,故有即身成佛。
双身法之即身成佛,即是修成欲界顶主宰天神。
虹光身之往生佛土,即是往生欲界顶主宰天神之化现国土。
中阴救度之投身明空成佛,大约是达空无边处天神生命境界。
母子光明会之以自觉安住明空,证得法身成就,也是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之境界。
所以大乘密乘修行所谓成佛,其实是修成欲界顶主宰天神,
或是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之无色界天神而以意识显化欲界顶主宰天神之身。
这些大力天神都可在欲界顶,化现一己心力所现国土,即是大乘密乘所谓诸佛净土。
念佛往生净土,即是往生这些欲界顶大力主宰天神建立的天界国土。
大乘密乘修行之与纯粹无色界定不同之处,在于大乘密乘尚有观智慧力之修行。
无色境界乃是超越有色境界而得,超越之法即是返寻自性真心。
地水火风空识所谓六大,地水火风属于有色境界,
超越有色境界而证相应空大之空无边处,超越空大境界而证相应识大之识无边处。
然而因为大乘密乘基于自性真心,而显广大觉知时空万物范畴如如不动之不生不灭,
也就无法体证当下生灭之苦,因而无法突破心念密集障碍,证见心路过程而达初果向。
所以大乘密乘在修行体证上,才会有常乐我净的实际体验。
大乘密乘经典虽非释尊佛陀亲说,但却是源自比我们一般欲界人类修行高深的大力天神,
所以大乘密乘对于一般人类,也是有着高深修行证地,只是并非释尊佛陀亲说之正法。
如果“佛”的定义,只是通称“觉悟者”,而非必是上乘正等正觉的阿罗汉解脱佛陀;
那么,大乘密乘修行目标的超脱天神生命境界,也就可以如似称“佛”。
毕竟祂们福智相比我们一般人类生命,可以算是觉悟甚深定慧境界了!
事实上,大乘经典的许多诸佛菩萨的修行成就证地,也就是欲界顶与无色界的天神生命。
我们世界是欲界顶主宰天神所主导掌控,除非你能逃脱欲界轮回,
不然你就必须尊敬这些主宰天神教导的经典与法门,并且不要冒犯得罪祂们!
你可以“敬鬼神而远之”但千万不要“骂鬼神而辱之”,否则可能是会惹上灵界麻烦的!
大乘密乘修行,对于一般人可以增长福智,往生更高福智的天神生命境界;
但对真正求证解脱生死者,会耽误他的解脱进程,让他误以天神生命为涅槃解脱境界!
而佛教正法存世不长,一旦错失人间正法因缘而生于迷误天界,或难再遇此世解脱正法!
而在布施功德上,护持供养大乘密乘的福德果报是远不及护持供养上乘,
因为上乘有着真正四双八辈的正法圣者及其传承,
而大乘密乘绝大多数却是似法修行,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四双八辈的圣者。
最后,自知以上所言,很难让现今一般汉传佛教徒接受;
在下谨以尽力说明一己研究见解而已,疏误之处,尚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