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命的四重文化,统摄了佛教经典所谈及的一心十法界,
是生命可以自由展现的不同样态,
如同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同样是人,
却能够展现出各自不同,甚至迥异的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
文化并不因为我们的出生、背景而不能改变
却是透过环境学习、各自想像、选择与统整,薰习而来
一直以来,我们的意识不曾歇息的吸收资讯
进一步,也从不间段的将资讯分门别类,统整,归纳
形成了一种价值观、思想体系、甚至生活文化
当我们面对前人所留下的种种成果
是可以自行选择应该活出怎样的生命
这是我们自己的权利,也是这一辈子重要的责任
以下简述自己对于四重文化的理解
1. 二元(对立、对治)文化→肉眼、天眼(神通):
是非对错、恩怨情仇、高低圣凡、高矮胖瘦、吞吐浮沉
贤人:对于二元熟悉,可以应用、解释,甚至教导二元世界的种种
这样的文化喜欢比较,认为生命有真实的差异
平等、彼此尊重只是一种理想的向往,并不真切实际
对习惯这种文化的生命来说,生活,就是不断的争斗与比拼
唯有自己更强,才有机会得到幸福
需要不断争取、比过他人,才能获得稳定与成就
可惜,他并没有发觉,战争既在身外也在身内
身外,大环境的变化莫测、竞争激烈
身内,自己受到禁锢,窒息而不能自在
人间,多数的生命正是习惯这样的二元文化
也因此被释迦牟尼佛称为“五浊恶世”(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
因为容易被色受想行识所迷惑,故称为五浊
(需特别小心的是,这五种现象或说特性本来没有好坏,只因人容易迷惑,才称为五浊)
以此为真实,便自然而然产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却没有发觉其实幻如空花,没有实体
佛教常说“不可得”、“不可说”,谈的就是这个事情
并非什么深奥玄妙而不可捉摸的道理
真正的障碍,在于我们并不了解,而成为秘密
因为我们所见、所听、所触、所想、甚至我们所认知的自己
其实都找不到实体 (永恒的存在)
在这样的文化运作之下,生命被自己的误解、误会、不完整的认识而影推动
妄加猜测与推论
也就享受不到生命本来优质的行仪、宁静的风雅
仅能继续努力奋斗、赌拚命运、活在苦乐参半的生活当中
还以此为“正常”
最终,只能在祈求之中轮回流转
二元的延伸,就是生死 (生灭)
把幻象当作真实,因而看到现象(身体因缘、想法、感受、物质)出现与消失,认为有真实
的生死
当感受有真实的生死
便会产生无穷尽无解的问题 (因为立基在不完整的观察上)
“生从何来? 死将何去?”
“为何出生? 如何死去?”
“为什么我是我? 他是他?”
“他那么好命,我却如此悲惨,为什么那么不公平?”
实际可以感受的部分
就是我们无法当下安心
总因忏悔过去、期待未来,而活的战战兢兢
想要追求幸福稳定,却总是觉得主动权不在自己
随着时间经过
慢慢的感到疲惫与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