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法增比丘: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上)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6-02-22 04:41:42
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教?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只有一种,但是因为师承与地域的差别,而有了各派的佛法。大乘佛教于西元一世纪左
右产生后,认为修行者若只是为了求得自我解脱是自私的,应该积极修持成佛,普渡众生,
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令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海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这大众派把
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而自称为大乘佛派。目前大乘宗派主要有净
土宗、禅宗、天台宗和密宗。我们对汉传的大乘佛法已有超过两千年的传承与修习,自不待
多言。自从网络开发与讯息普遍之后,南传佛法也已逐渐传扬开来。佛教本发源于印度,后
来先向南方传播开去,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再向东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各国和中国的云南,这是属于南传的佛法,因为以巴利语为主,尊重上座比丘,所以南传佛
教也称为上座部佛教。它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
到底南传佛法有什么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呢?本文将从下面几点来探讨它。
1.佛陀的传承
巴利圣典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典。梵文在西元开纪时才出现在印度,巴利圣典至少比梵文大
乘经典早了两百多年,在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的第四次佛经结集也认为佛陀的话是记
载在巴利圣典中。汉传的四部阿含经同样的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佛典,但是被贬低为小乘而
被遗忘了两千五百年。
南传佛法所教授的佛法,信众遵随佛制的戒律与佛法修学,两千五百年来没改变到。南传佛
法朴实的教义,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法义上的十二因缘、四谛的苦、集、灭、道,是用
以破除我们对五蕴、六入处等的执著,这些都有法次、法向;修道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类,
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就是法次、法向,辅以四梵
住的慈、悲、喜、舍,我们应以之来修学,并以自身的体验来印证四圣谛。每一个修行人,
不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随自己的能力范围和生活的方式,亲身实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
以便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瞋痴的束缚。
佛陀的教法是用来度人得到和平与安乐、达到寂静与涅槃。佛教整个教法以此为中心,不为
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或是参与玄谈,谈论与解脱烦恼痛苦无关的事。在《相应部》V.370里
佛说:“诸比丘!我所知道的许多事物,我并没有告诉你们,我只告诉你们极少的部分,为
什么呢?因为它们与梵行无关,不趣厌离,离欲,解脱,寂静,不导至全面认知、圆满智慧
和涅槃。因此我不告诉你们那些。”
2.纯朴的教法
佛陀在世时根本没有什么上座部、大众部等,也没有什么南传、北传,大乘和小乘的分别。
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诠释的差别所致。僧团当时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没有
多大的差异。南传佛法是肯定我们个人的修行,不依赖佛、菩萨、护法神等的参与,这一点
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教派的争辩是无谓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别是大众部佛教徒强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认这
种分法。从《律藏》来看,属于上座部系统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
《巴利律》,属于大众部只有《摩诃僧只律》。虽然在经典里《根本有部律》(卷45)及《
杂阿含769经》曾提到大乘之名,但这就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杂阿含604经》以修行四
摄法的称为大士,在《增一阿含经》(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
是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法,根据口耳传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北
传佛教在理论的发挥上可说超过了南传佛教,但在实践上,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认为北传
地区就是大乘的,而南传地区就是小乘的,这些都是无谓的。现在中国佛教界空前兴盛的是
念佛、素食与空谈,这可以从网页上的言论上清楚看到,而对生老病死的切身问题却都没人
感兴趣了。
我们要知道,佛说:“这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满不净,这身体有:
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大肠、
小肠、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这
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满不净。”(《长部22》)这才是我们要赶快
认识的,我们被它长期骗了,当成是自己!
在《相应部.蕴相应.自洲品1经》里佛说:“诸比丘!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由何
而现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
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观受是我、我以
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 观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 观
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 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
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识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
3.清晰的教义
南传佛法教义简单朴实,义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赖宗教仪式,或是祈求天神护法;
充分肯定个人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修习、彻底开发我们心灵里宝贵的智慧和慈悲;于今生
人世、讲求踏实、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寻求向善觉悟的道路;净化我们人生的生活。佛说
:“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
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增支部5.6.57》)
我们修行要先了解佛法的法义,修行的次第以及修行的目的,修行目的就是要脱离烦恼和痛
苦,而不是要成就什么,获得什么,只是要得到解脱而已。
消除老病死的路,这是佛发现的,世上这么多的宗教,没有一个直接处理这个大问题。佛住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诉比丘们: “比丘们!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失了
,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于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
,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
这个人就去禀告国王说: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
去。终于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
心旷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边重建一个城邑。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派大臣到那里
建造。后来那个城邑,人口增加,极为繁荣。
比丘们!同样的道理,我也发现正觉者所走的古道。古时正觉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样的呢?那
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我从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缘因,灭除了老病死,
和实现灭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们!我知道了这方法,就将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所
以这方法为许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极为繁荣,以至今日”(《相应部12.65》城邑)
4.渐进的道阶
在《杂阿含364经》(卷14,大正藏2册,p100c)里记载:“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
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在《杂阿含27经》(卷1,大正藏2册,p005c)里记载:“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
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这才是正
确的修行道路。
佛法修道的四个层次的开展,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
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
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
,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
在《中阿含.食经》里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
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
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
;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辗转具成。”
作者: 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   2016-02-23 14:40:00
沙度沙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