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心地观经 观心品 - 释迦牟尼

楼主: feelthat (云端传送)   2014-11-18 03:32:05
心地观经 - 释迦牟尼
#原: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
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
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
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
善男子!在欲、色、无色等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察自心的,会获得究竟解脱,
不知观察自心的,将永远处在缠缚之中,不得自由。譬如万物,皆从地生,这心法也能
产生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缘觉、菩萨以至如来。由于这种因缘,
故知三界唯心,也像大地能生万物,所以喻心为地而名心地。一切凡夫,若能亲近善友,
听了这心地法门,如理观察,遵照善友教说修行,自己这样作,并教别人也这样作,相互
欣庆慰勉。这样的人,便能断除二障,很快的圆满众行,速得无上正等正觉。”
//////////////////////////////////////////////////////////////////////////////
破相论 - 达磨
【正文】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
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
若了心脩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
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译文】
行者请益:为何这个法门就能够总摄一切法门呢?
达磨大师回答:心就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一切的诸法都是由心所产生,若能明
白自心,那么一切诸法也都包含在其中。就像大树的所有枝叶以及花果,都是
因为有树根才得以生长。种植树木也需存留其树根才能成长,砍伐树木则只要
斩除其树根就必定不能存活,如果以明白自心的方向修道,那不仅很省力而且
非常容易成就,如果不以明白自心的方向修道,那不仅耽误工夫而且毫无益处
。因此必须了解一切事物的善恶好坏皆是由自心所妄想分别所生,若要从心外
去探求真道,那将会永无成功的一天。
//////////////////////////////////////////////////////////////////////////////
最上乘论 - 弘忍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一些所谓的学佛人),只乐世间无常麤善,不乐第一义谛
真常妙善,其理(守本真心之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
只欲亡(灭)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非佛理,不契理)理。只欲(因为)
不止心(妄心),不缘(思维)义(正法),即恶取空(放任而不自觉)。 虽受人身,
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这)只是行人沉没之处。
若为(如何能够)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就)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再一次重复)教汝:好自闲静
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反省、观照)其心不在内、不在外、
不在中间。好好如如(内心定的样子),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
阳焰(亦作"阳焱"。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
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晔晔(光明盛大的样子)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
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澄净不动)。其此流动之识,
飒然(风吹叶落的样子)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的)障惑。
//////////////////////////////////////////////////////////////////////////
观心论 - 智顗(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
彼观心者若能一一通达。当生心佛想亲近受行如四依也。门徒眷属若于此无滞。
是真因行。真是法王子孙。绍三宝种使不断绝。若不能于观一念自生心一一念答此问者。
即是天魔外道眷属。为彼所驱驰。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故也。
//////////////////////////////////////////////////////////////////
心要经释 - 师利星哈
#原
“复于尔时圣观世音自在菩提萨埵萨摩诃萨埵,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体性
归空。”
#译
谓于时导师安住真实寂境,主众圣观自在自然安住。“菩提萨埵”者,外义谓
依有学位;内义谓十地以上自在;密义谓甚深义自身。复次,菩提萨埵成就自利,
摩诃萨埵成就利他。“圣”之共义谓超越轮回苦趣;别义谓报身眷属;极不共义乃谓
觉性精义,即法身者。以自利故俯视内“观”,谓自明义;为利他故外“观”,谓善能
教导诸般根性徒众;是故,彼等为自他轮涅之王,此其名义也。以经教之智,行者得以分
别轮涅;以觉性之智,能了其义;以无观待智,诸法不二;故超越轮回,离诸苦恼而悲心
显发。彼“甚深”以其体性不显为物故;彼甚深以其难言晓故;彼甚深以其超因果故,
唯证方知。“行”之义乃涵泳此义,是故照见实性不假观待。照见之境乃诸蕴聚,五为
其数。“五蕴”者,共五蕴乃色等五;别五蕴乃五部佛;五蕴自性乃五胜智,诸蕴体性
清净。由观照而证具清净之行者,乃已入修道次第者,具信者。观诸法无有自性即为了义
;极真实之义乃空性;“空”性之义乃观诸法空,非谓彼中无此;无生空性乃觉性本体
义;物坏之空仍为微尘;诸法与境无有自性方为真实义;如是智慧不假观待方为
“照见”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