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正道,修何等道?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1 07:24:53
※ [本文转录自 Buddhism 看板 #1KOJya_P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ism
标题: Re: [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正道,修何等道?
时间: Tue Nov 11 06:41:35 2014
补充:《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正道,修何等道?──应学宝贵三学(戒定慧)之道。
: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
: 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
: 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
: 、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
摘自:《功德之本颂》
雪歌仁波切
对于希求解脱的人,若想生起稳固的希求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四圣谛。四圣谛的教法
在佛教当中是一个最基础、根本的教法。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提及:“于主要义无欺
故,他义亦可推得知。”“于主要义”指的便是四圣谛。于主要义没有欺骗众生,也可推
测其他佛法的道理也不会欺骗我们。过去佛陀开示教化众生的四圣谛是如此真实无欺,其
他的佛陀没有必要欺骗我们;也就是说身为一佛教徒,对四圣谛教法要有一真正完整的认
知。(注:《释量论》以深细的正理阐示四圣谛、前后世、业果等检择分辨内外道)
在四圣谛所讲的苦集灭道中,首先要认识的便是苦谛。过去佛陀依照苦、集、灭、道
次第来讲,今天我们学习也应该从认识什么是轮回痛苦,轮回痛苦的集因是什么;接着对
集谛有越深的了解,对灭谛就会有越强的希求心;对灭谛有越深的希求,就会越精勤去修
行道谛,这是应该有的次第。如同弥勒菩萨所举的譬喻,好比一个病人,首先他会知道自
己生病了;遭受病折磨时,病因从哪来;知病因后,便会想要去断除它;知道有什么东西
可以治我这个病之后,才会去找医生来医(注: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梵译藏《
相续本母》):“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
知应断应证修。”四圣谛:应知‘苦’、应断‘集’、修证‘灭’、应修‘道’)。按照
这样次第,在学习苦集灭道上也一样,首先知苦,知苦后才会探究集谛因是什么,再来从
灭谛、道谛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不会想去看医生;同理,如果不知道轮回
中有什么痛苦,也不可能会希求灭谛,行持道谛。
在佛陀的教导里,四圣谛中的苦谛可由四个特征来认识,即无常、苦、空、无我。
“无常”。所有轮回当中,一切万法没有办法让我们依靠,不值得我们依赖,主要原
因是它们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的内涵。在轮回中,以我们自己的身体来看,我们这身体
也是无常的。不只外在器世间,甚至有情世间,即有生命和没生命的都是无常。我们现在
轮回的情器世间所有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刹那生灭法。
“苦”。这些刹那生灭法完全超乎我们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这些生灭变化都受制于业
和烦恼,对这种不自在、不自主的情况就是无常的苦行相。刚所言的无常是刹那变化,而
苦则是这种变化受制于业和烦恼,我们不能自主自在。
“空”。比如一个东西的形成,其本身刹那刹那都会变化,而且由于它是由业和烦恼
形成的,即使住于存在的时刻当下,其自己也是没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制于其他组
成的因缘。以人来讲,我们现在这个人身是由过去的业和烦恼而来的,这身体是由五蕴和
合而成。五蕴中没有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没有一个是有我的,这表示人的存
在是完全依赖其他因缘才能成立。当更深一层思考时,会发现这一切没有自主或独立存在
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这里所讲的空不是空性,而是他义之我空(“常、一、自在空
”,“常、一、自在”之离蕴我是粗品补特伽罗我执)。以人而言即指离开五蕴之外,没
有一个独立的力量可以主宰。众生是五蕴的和合,五蕴之外没有任何有力量的我可以控制
它们。我们就像五蕴时常不由自主在变动,这是非常脆弱的。
“无我”。空指的是事物完全依赖因缘和合才可以形成,不但没有办法从外面能找到
一个可以支撑它们独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样没有。以人来讲,人是五蕴的和
合,除色受想行识之外没办法找到主宰的力量外,在色受想行识当中也没办法找到一个独
立自主的我,即它们完全没有自主的力量,这就是无我的意思(“五蕴能独立实质有空”
,“五蕴能独立实质有”之即蕴我是细品补特伽罗我执)。
苦谛的四个行相是越来越细微的,从粗显的无常至苦、空时比较细微,到无我时是对
整个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了解到它们完全没有自主的能力,这样,我们内心会对它们完全
绝望。以眼前的杯子举例。看到杯子心里会生起一种执著,觉得我可以依赖它、使用它。
可是,当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我可依靠的物件,我对它的执著就会根本瓦解。我之所以想
依赖它,是因为相信它有某种力量;当发现它实际上根本没这力量,没有自主能力时,这
种想依赖、依靠、执著的心自然会消灭。
在轮回中不论情世间或器世间,对一切法若用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禅修思惟,
就能对所有一切法生起厌离。无常、苦、空、无我的次序是渐次细微,直至最细微,甚至
连对它任何的期望都舍弃而生起绝对的厌离。当厌离生起时,心中就可放下对这些的执著
。心中由此四种行相生起厌离,这便是观修苦圣谛的要领已经达成。
经由观察苦圣谛心生厌离时,对于轮回我们如何才能脱离,就会生起强烈希求心,这
时就会想去寻找、探索轮回的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推断现在这世所遭受的痛苦一定与现在
或以前的时间有关。现在发生的事我能知道,以前的就有些不清楚,这样追溯会有前生后
世的观念;思考轮回流转的因,就会想到前一世所造作的是什么。
说到前一世,有些人不相信其存在。前世到底有没有?若仔细想一想会发现,认为它
没有的人只是口中说他没看到,若问他用什么来证明没有则说不出理由来,因此这种人的
讲法没有任何根据。但按照佛法,却可以讲出很多理由来解释甚至证明前世的存在。如过
去很多修行人,甚至一般普通人,他们曾有前世经历的记忆,他们可以告诉你前一世的事
情。在经典中亦可用逻辑来推论,我们这一世的心识是一刹那一刹那连续不断的,因此可
以推到如投生到母胎的最开始的心识,继续向前,也一定有某一心识才可以连续下来;那
心识当然属前一世。我们看这世当中的一些行为,还有我们的贪嗔痴烦恼,大概可推知这
些的生起一定都是前世造下了这种贪嗔痴的因,这世才会遵循同样模式产生三毒。如果没
有前一世,你认为贪嗔痴时突然蹦出来的,这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释。
如此想一想这世所有行为及所遭遇到的种种痛苦一定是前世所造作的业引生的,对这
解释有所认识后,知道有前世外还可以了解现在所受的果与前世所造作的因有关。通过多
翻阅有关因果轮回的书,对于佛陀在经典如何解释因果以及某些人的因缘,去认真思惟的
话一定可以生起信心。对现在的轮回有因的相信,然后继续推演下去,便可推到业与烦恼。
相信轮回有起因,这是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缘”中的因。轮回的流转必定有起
因,比如现在遭受某个事情,它一定有因,相信是起源于过去所造作的业和烦恼。这业和
烦恼当时造作下去,还可解释不是单单只有现在让我感到痛苦,说不定以前就曾让我受过
很多痛苦,那些痛苦都是起源于同样的因。以杀生、偷盗等的因来讲,现在的痛苦不但是
从这因所起,甚至之前很多世中所受痛苦,也是同样起源于这个因,说不定将来所受的痛
苦也是起源于这个因。
这个因对我们所造的痛苦是不断的,这个因叫做集。同一个因能相续生起很多痛苦的
果,这因就是集。一般说到业报有:(1)业决定;(2)业增长广大;(3)业不作不受
;(4)业作已不灭。其中的业增长广大所讲的便是这个特质。我们造一个业后,不是说
很简单地下次受个果报就完了,它会时常不断去引生不同的果报。
当你造下业因,它常在不同情况下成为引生不同果报的缘与因,此时的缘叫俱生缘,
因叫近取因。我们知道“因”是个起因,即是主导者、由它生起的意思;俱生缘就是协助
让它发生的辅助条件。你现在如果造作一个因,在某些情况下它会自己去引发痛苦,是生
起痛苦的主因或叫近取因;它跟其他因配合时叫俱生缘或助缘,助长其他痛苦的生起。“
因”与“缘”是集谛中的两个行相。
“因、集、生、缘”,生指近取因,缘讲的是俱生缘。譬如要造出一个这样的杯子,
其主要材料是瓷土,瓷土就是近取因。可是要做成这样子,当然要有人去捏用炉子去烧;
这些帮助它做成的都叫俱生缘。俱生缘与近取因二者使我们造的业因迅速成熟;如果现在
是小的会令其增长广大,如果是大的会迅速地成熟去遭受果报。
所以,在禅修思惟集谛的四行相时,禅修到心里生起一定要断除轮回因的想法,就是
得到了修持集谛的要领。
世俗上,我们常讲与某人不和。通常我们只知与他不和,但不知道起因是什么。最主
要的因是内在的瞋恨心,只要消除那起因(瞋恨心)后,自然就时常在安乐之中。对于集
谛亦是如此,认识苦是什么,知道苦的起因是内在的烦恼与业,断除它,那么痛苦就没有
生长出的根。以上例讲,自己若不认识与人不和的起因是自己内在的瞋恨心而去怪别人,
认为是他人的错,并且火上加油助长自己的烦恼,你永远只能在烦恼控制之下。所以,只
要认识到痛苦起因在哪里,并将它断除,我们就一定可以快乐。
集谛认识以后,知道痛苦的起源都是业和烦恼,就会生起一定要把它断除的心。可是
,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断除业与烦恼你要知道。如果现在有一个烦恼你用一个方法去对治
它,另一个烦恼你要用另一个方法去消除它,你就会永远对治不完。在枝节上一个个去做
根本没办法消除烦恼。所以,要找根本在哪里。如果你能找到烦恼生起的根源,只要从根
砍断,所有枝节就会全部枯干。
所有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无明。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因为我而生我执,由我执
而生我所,相续造作种种业。”知道业的造作是因我们内心有我执,之后才会生起这是我
所的执著,接着造作种种的业。如果知道轮回的起因是我执,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我执
”,要去看看它是否合理,是否是如量(真实或正量的意思)。
如果内心我执是合理的,你就无法消除它,因为它是真理,是合理的,你不须消除也
没办法消除它。但实际上,它不是真理也不是合理的,只是心里面的想法或心里面的相续
。现在能了解到我执是个颠倒、不合理的妄念,心中执著有我的想法或是执为实有的想法
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正理证明,跟它相反的那种无我的见地,也就是对于无我、空
性的了解才是合理的,是绝对正确的。
如果能了解我执是不合理的,是颠倒的,那么就能相信与它相反的无我、空性一定是
合理的,不会欺骗我们,是不颠倒的。以无我、空性来修持刚好可消除我执;慢慢去修习
,很自然我们的我执就可以渐渐减低。若可消除我执,那么建立在我执之上的我及我所、
所有的造作与烦恼等整个都连根拔起,由此,可相信解脱是有可能的,解脱确实能办得到
。经由这样的正理思惟,就可以相信有解脱。
就我们现在的阶段,我们只是心想能解脱,希望去解脱,这只是粗浅的解脱心。真正
的希求解脱心要现证空性才能生起,这时才会相信有解脱这回事。
接着是要讲解脱是什么。解脱所讲的是灭谛。灭谛的四个行相是灭、静、妙、离。这
四个行相是对不识解脱的人所作的解释。因为对解脱的境界很多人会产生误解,特别是普
通的众生和外道,他们对解脱有不同层次的认识,这是从反面认识错误的方向来解释。
灭谛是指轮回痛苦的灭除。外道亦讲解脱和灭,但他们的灭不是真正的灭谛,因为外
道的修持可以以禅定的力量从欲界上升到色界,由色界再到无色界,顶多到最高层的非想
非非想天,但是这一层实际上还在轮回中。非想非非想天的下一层是无所有天。他们修持
禅定的方法是从观察下界的过失而上升到上一界,所以,这层灭除的就是只有到下一层的
烦恼而已,自己这层的没办法灭除。因为非想非非想天再也没有上一层,这一层的烦恼没
办法灭除,所以他们没办法脱离轮回。他们证得的果位虽可在非想非非想天停留很久时间
,但即使是千百万劫,待福报用尽时还是会往下掉,他们只是暂时降伏烦恼,并没有从根
本断除。如果从根本断除,就不会有将来堕入下界的危险;无法根本断除烦恼就表示没有
断除轮回。所以,从果上讲他们没有断除轮回的痛苦。
灭。内道根本断除轮回叫做轮回痛苦断灭。相对于一般外道或世间人所认知的解脱层
次,这是超出整个轮回的。
静。灭是从果上来看灭除了轮回痛苦;静指的是烦恼因净除,是从因上来看。轮回痛
苦是果,那轮回的起因是什么?是业和烦恼,所以这儿是净除烦恼因,将轮回三界中的烦
恼完全净化的意思。
妙。我们通过修持可以断除轮回的因,即所有的烦恼,并且对于轮回中情器世间的一
切痛苦全部灭除;轮回痛苦都灭除后,所获得的快乐是非常殊胜的,它比其他快乐都要殊
胜,这种快乐称为妙。
离。如果证得了解脱轮回的快乐,它不会再改变,而不像轮回中的快乐转瞬即变。这
种具稳固特质的快乐叫离。
道谛的四个行相完全对应于灭谛的四行相,道谛里的“道、如、行、出”可以用灭谛
的“灭、静、妙、离”互相配合解释。
灭谛中的灭是所有一切轮回情器世间痛苦的灭除;对应道谛中的道是以此修持可以使
我们灭除所有情、器痛苦的方法或修持道。所以,道的行相所讲的是按那个方法修持可以
灭除所有轮回情器的痛苦。
道。以此修持可以灭除所有轮回情器的痛苦。
如。用静来解释。静指净除轮回因,净除烦恼因。烦恼的起因是无明,要断除我执无
明要用无我的空性,即现在只要通达无我就可以断除轮回的因,也就是烦恼因。如的含意
是觉知,由觉悟什么是轮回的因、什么是烦恼因而去断除它,所以第二行相以如而达静。
行。配合妙来解释。妙是指获得殊胜安乐;可获得殊胜安乐的方法叫行。行有修持、
行持的意思;通过行持可以趣向这个殊胜的安乐。
出。相对于离来解释。出是出于轮回;出于轮回当然就可以获稳固的安乐,而离就是
稳固的安乐。以对道谛当中出的体会而趣入灭谛中离的稳固安乐。
道谛详解要依三乘十五道来解释修持道,今只是略释之。
在“受用无厌为一切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
求祈加持。”的偈颂学习到了轮回的过患而要生起希求解脱的心。现在有了希求解脱的心
要怎样才能解脱?就是意乐生起后要怎样行持才可以得到解脱?因为我们造作身口意种种
恶业才会在轮回中轮转,因此首先要在防护我们的身口意上谨慎去行持。下面所讲的是对
于希求解脱的人,在行持上要好好守护身口意,并以防护身口意的修持为主。
“由彼清净心念所引生”中的心念指的是希求解脱的心念,生起后首要修持的是守护
三门戒律。戒律对于在家人可分为优婆塞、优婆夷,对于出家人可分为沙弥、沙弥尼、比
丘、比丘尼、正学女,总共有七种。依据别解脱律仪受戒,再以不放逸、正念、正知来守
护,这是修持的要点。
“教法根本别解脱律仪”中的别解脱戒是一切教法的根本。《入菩萨行论》寂天菩萨
说:“所有教法根本乃为比丘戒。”教法是否住世间,就是以别解脱戒当中的比丘和比丘
尼戒是否住在世间为代表。
佛在世时曾经亲口说:“将来佛入涅槃后,你们应该以戒为师,所有的问题要参照戒
去解决。”佛是如此教示,并亲口说戒是教法的根本,佛教是否住在这世间是要看到底有
没有一个清净行持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人来做判断的。因佛如此重视,我们在修行时也
应重视律仪的行持。
这世上有没有人在修持佛法就要看是否有人心里在守戒。在座各位如果要看这世上有
没有佛法的话,就是看自己心里面有没有好好在守护戒律;守护戒律才能说在这世界真正
有佛法,有人在修持。上一句是中士夫的意乐,这句所诠释的是中士道中士夫的行持方式。
“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见己负荷救度众生担,谙习胜菩提心
祈加持。”这段是上士夫的意乐。在生起救度众生的心之前,要先了解自己在轮回中受什
么痛苦,所以有句话说“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好像自己堕入轮回苦海一样,首先要了
解自己在轮回当中受什么痛苦,心里对自己在轮回所受的痛苦了解越彻底,就越能生起救
度众生的心;否则,只在口中说要救度众生、要利益众生,这都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因为
心里的动机绝对不是清净的,没有了解自身所受的痛苦,怎知众生受什么苦。同样原因在
《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自身在轮回当中的处境怎样若不了解而说要
救度众生,与欺骗众生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心里面不知在受什么苦,怎么会引生要救度
众生脱离轮回的慈悲心呢。
“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至“谙习胜菩提心祈加持”,是说我们要去修习菩提心。菩
提心是指我们为了能救度众生而希求佛果的心。想要救度众生的心,它的内涵是对于解救
众生的重担由我来扛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是个很强的责任感,所以,修持菩提心的想法是
经由我现在为救度众生。救度众生的重担由我来担起,这种想法所引生的,称为增上意乐
。你怎样才会生起希望扛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也就是因为看到众生在轮回当中受苦,生起
不忍之心,不忍见众生在轮回当中受苦,也就是我们内心不忍众生在轮回受苦的慈悲心才
会生起。为了救度众生,我们要扛起救度众生的重担,你之所以引生增上意乐,增上意乐
就是那种责任感,它是起因于不忍见众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乐,然后才
有办法引生菩提心,是有因果关系的。要成就菩提,是为能救度众生,这是菩提心。为救
度众生,我要扛起众生的责任,这是增上意乐。能生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感,首先在心里生
起不忍见众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乐,再演生菩提心,这是个修持次第。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