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流转生死的根本烦恼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5-17 08:12:26
《菩提道次第广论》〈共中士道.思惟集谛〉 pg169L13~pg171L7
己一、正修意乐
庚一、明求解脱之心 庚二、发此之方便
辛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 辛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壬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壬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癸一、烦恼发生之理 子一、正明烦恼
───────────────────────────────────────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
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没及结生之理。 
今初(烦恼发生之理)
  【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起惑{烦恼}造业感苦{生死流转}),然【以烦恼而
为上首】。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
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超度诸有(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爱,非余业能引(
非业能引余),灭尽俱有(俱有缘:烦恼)故。”又云﹕“若有爱(对三有贪爱),仍当
出生故。”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此复赖于先知烦恼,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此中分四(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一、正明烦恼,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烦恼之因,四、烦恼过患。
今初(正明烦恼)
  【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若有法生(例如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境界
),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烦恼心所),由彼生故令心(心王)相续(烦恼心所推动心王趋
入对境造作相应之有漏业),极不静起,是烦恼相。”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各【别相】(烦恼别相)中有十烦恼──
【贪】者:“谓缘内(五蕴身心)外(色声香味触;五欲)可意净境(因颠倒分别之
增益,执为可意净境),随逐耽著(追逐紧抓不放),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
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不断增长)。”
【瞋】者:“谓缘诸有情(有情众生)及苦(苦受),苦具谓刀杖荆刺等(会产生苦
之工具或处所),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于彼诸境作伤害对方等无意
义之事)。”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无明】者:“谓于四谛(四圣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之真理﹝知苦、断集、证
灭、修道﹞)、业果(﹝业决定理、业增长广大、所未造不遇、已造业不失﹞,﹝十善业
道﹞,﹝业果轻重、具力业门﹞、﹝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异熟果报、
异熟八因三缘﹞)、三宝(佛法僧)自性(﹝四圣谛、业果、三宝﹞等之内涵性质),心
不明了,染污无知。”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四谛、业果、三宝),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坏聚见】者:“谓缘取蕴(五蕴─色、受、想、行、识),计我我所,染慧为性,
我我所见。其中‘坏’是无常(坏灭),‘聚’是众多(积聚),为欲显此所见之事,唯
是无常(常:不观待生灭),非一(一:不观待支分)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
故为立名曰“坏聚见”(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有部解“萨”意为“有”,“迦耶
”意为“身”包含五蕴身心,又名“有身见”。)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例如人死后复生为人、畜生死
后复生为畜生,永不改变),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人死如灯灭),染慧为性。”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
胜,染慧为性。”(例如有外道的见解认为修无想定,至无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天等处,以
此为涅槃解脱之究竟,执为最胜;非果计果。)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
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缘坏戒,如狗戒、牛
戒等诸行状轨则,以为行此能得解脱;非因计因。)
【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损减见),或计自在及胜性等为众生因
(增益见),染慧为性。”
此十烦恼,是如《集论》、《瑜伽师地》、《释五蕴论》,所出而说。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
■ 此十烦恼,即是六根本烦恼的开展。《百法明门》提到六根本烦恼:“一、贪,二、
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六根本烦恼中,“贪,瞋,慢,无
明,疑”为“五非见烦恼”,“不正见”包含“坏聚见(萨迦耶见、有身见),边执
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为“五见烦恼”。“五非见烦恼”又称为“五钝使”
,“五见烦恼”又称为“五利使”,合称为“十使烦恼”,修行就是要断诸结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