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教什么?学什么?

楼主: ACMANIAC (請肥宅救救肥宅)   2016-11-05 03:51:35
※ 引述《acbwanatha (小杰富力士)》之铭言:
: ※ 引述《licklabium (76600ferio)》之铭言:
: : 这篇是发表在我自己fb上的文章,不过觉得或许对某些人会有帮助
: :     因此就献丑po了上来,如果不合适,再请版主告知,我会自D。
: : ***************************************
: :     “是不是对同一个主题,给予愈多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成效会愈好呢?”
: :     前两天一样当物理老师的大学室友和我讨论了这个话题,我觉得很有意思。
: :     “板书vs板书+VR”,哪一个会更好些呢?
: :   
: :     记得高二时我的物理并不好,常常在许多数学和概念上卡很久。当时班上有位
: :   同学物理周考、段考的分数常常接近满分,于是我就请他教我,但往往得到的都是
: :   我觉得莫名其妙的比喻法,当我请他用数学方程式解释给我听,他却总回答我:“
: :   这样理解太慢了啦!你就背起来就对了。”最后没办法,我只好回头自己一步一步
: :   慢慢拼凑,将每个方程式的来龙去脉弄懂,很辛苦,但总算从不及格慢慢拉到6、
: :   70分。
: :     那是一个电脑才刚起步的年代,学校的老师们很少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题目,
: 我也差不多那年代。
: 是这几年我在ptt和别人讨论后才明白,
: 原来那时补得郭洋数学也是差不多方式,
: 是用题海。
: 前几个月我也才晓得,
: 原来沈赫哲也是用题海。
: 现在事过境迁来想想这种方法不怎么对,
: 不过至少是符合现实环境下的作法。
: 有位标榜思考派的老师的作法才是对的。
那是你搞错了,
因为题海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一般人没办法在刚学习到新知识以后就能够全面的思考围绕在知识周围的问题,
所以就必须取得大量的问题来增加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
物理学家 Landau 也很推崇用题海战术学习物理。
前一篇的问题不在题海,而是在学生。
若没有题海,也只会造成该学生少一个可以直接背下来应付考试的东西而已,
并不会让他突然会思考。(连解题都不会思考了,不解题怎么就会了?)
然而大考不会从题海出题,他考差了也只是刚好而已。
: :   往往都是从多本参考书去影印、剪贴,再拿去印成考卷。我们的英文老师自己有出
: :   参考书,只要轮到他出题,大概有8、90分都是从他自己的参考书中出来的,而
: :   且每班几乎都必买他的书,也算是一种置入性行销。但物理则不同,虽然共同买的
: :   那本会剪出最多题,但也会从其他本出题。而我光基本观念就得花许多时间,而且
: :   又不只得应付一科物理,三年来我物理参考书的题目几乎没有做超过1/3的。
: :   但我那同学则不同,他不仅做完一整本,而且还买了其他两版本参考书,每一次他
: :   都一定会做完。
: :     
: 题海的作法和你讲得这位同学差不多,
: 就是脑筋不够活,
: 没法懂得原理原则,
: 只好做多题目来背熟题型。
: :     教书几年后,我体会到许多学生即使考试分数很高,却很可能是背起来,而不
: :   是真的理解。我不只一次遇到前三名的学生会使用交叉相乘,却完全不懂原因;也
: :   遇过许多学生不会如(4/3)/(3/2)的算法;更多学生是会代入公式,却
: :   不懂为什么要这样代。他们在乎的是:这样做,能拿到高分!当我问他们:“为什
: :   么不先弄懂理解呢?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这么多科要学,我哪有那么多时间?背
: :   起来比较快吧!”
: :     我想,这就是教育老是被批评填鸭教育的原因吧…
: 这一点我在这版和高中版就讲过了,
: 我后来才晓得台式教学法就是为了训练大量理工的工程师而设计的快速课程,
: 所以没法像欧洲可以产生一流的思想家。
产生一流思想家跟课程没啥太大的关系,这段基本是在鬼扯.....
: :     
: :     记忆固然是学习的一环,但愈是高阶的学习,理解的比例必然愈重!现在回想
: :   起来,大一时学长告诉我们的:物理>>雾里>>勿理>>悟理>>物理,还真得
: :   有它的道理在。
: :   
: :     回到:VR究竟能不能帮助学生学习的更有效率?或者说给予更多的感官刺激
: :   ,能否帮助学生学习的更有效率?我认为问题并不是这么单纯的。就如同:将脚踏
: :   车的龙头拉长,让身体更趴以减少风阻,能不能骑得更快?快似简单而直接的问题
: :   ,其实更牵扯到骑乘者的柔软度和身体素质。如果他的身体素质不够强柔软度不够
: :   好,根本无法支撑住自己重量来骑乘,那么减少了风阻也无法让他骑更快的!反之
: :   ,如果骑乘者能强化自己身体素质、柔软度,那么当然更趴的姿势可以增加优势。
: :   
: :     同理,一个懂得随时思考的学生,懂得“主动”利用更多感官刺激学习的学生
: :   ,此时你提供他这样的多元管道,对他而言是可获到助益的。例如波动对很多学生
: :   学习过程,并不容易想像。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找到模拟的动画,相信会豁然开
: :   朗。但当一个习惯只接受答案的学生,你又直接给予了答案,他会更容易“记住”
: :   答案,或许好一点:真实现象本身,也就是“课程内容”。但更重要的:分析、统
: :   整、归纳、比较…呢?我并不觉得单纯学会课程内容,真正能帮助往后更多的学习
: :   ,虽然它或许可以帮助你拿到好分数。
: 那个年代连电脑才刚起步,表示物质条件相对现在粗糙,而人的程度就有高低之分,
: 表示有的人的智商、思考能力的确比较发达,
: 这就是社会的真实面貌。
: 现在的科技发达,只能说比较更能够帮助同学用视觉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
: 无法完全地解决能力高下立判的问题,
: 所以你一定还会遇到死背型的学生,
: 我也不觉得意外,
: 不过往好的方面想,他或她至少愿意花时间读书啊!
: 我读文组,当年联考历史考到88分,全国前100名,
: 就是用你文中所提的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来学的,
: 不只是死记硬背,
: 只可惜准备的时间太短,来不及运用在国文、英文上面,
: 也就与公馆大学失之交臂了,
: 不过话说回来,就数学、物理等需要脑袋更灵活的科目来说,
: 一定要学习你说得这种方法,
: 解题才能够一劳永逸而事半功倍。
其实不管是原 PO 的“分析、统整、归纳、比较”还是“资料视觉化”,
都只是对理解基本的课程内容会有帮助而已,同样也对考试有帮助。
(看原 PO 在后面还是举例学生段考考多高分所以学多好就知道了)
那如果你没发现你学到的内容根本就是错的呢?这样也能算是“学习”吗?
所以这边我提供一个我自己的理解:
学习真正最重要的应该是 大量思考 + 大量阅读 才对,
(整个过程会是 思考 => 阅读 => 思考 => 阅读 ... 不停迭代)
而“大量阅读”是这系列文章被忽略最严重的一项。
更详细的流程大概会是:
面对问题 => 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分析 => 暂时解决
=> 从阅读中了解问题的更多面向 => 学习新的知识、分析、解决方式
=> 回头面对问题(可能会考虑新的细节) => ...
这个过程若没有大量阅读反而造成学习偏差,因为你会连错的都记下来
学越多越会导致 over-fitting(透彻了解特解而偏离通解),多会思考都没用。
(除非是百万无一的天才,可以读完微积分上册就自己导出下册那种等级的,
课本对祂的意义才不那么大。)
说说我自己学习的经验,就以物理为例。
以前我在高中的时候也是对物理特别有兴趣。
刚开始的时候就透过大量练习题目,在段考考了还不错的分数
(接近满分,是全校最高分)
然后就对学校考试拿高分失去了兴趣,
开始去图书馆借大量的科普书和普物、力学、热力学..等等的来读,
顺便搞定一些基本的微积分。
那个时候才最让我大开眼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有读这么多书根本没机会认识。
可能课内学得不错的学生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背后都有异常困难或复杂难解问题。
像是当年还为了在热力学的角度下动摩擦力不作功这件事情想了几个晚上。
(当然高中物理老师根本懒得理我,摩擦力就作负功变成热啊,正常反应都是这样。)
高中的内容很容易被过度简化或是根本就是错的。
之后一边读课本觉得简陋到可笑,连飞机是靠白努力定律起飞的这种鬼话都讲得出来,
(我记得当时有寄信给书商,不知道后面的版本改了没。)
怎么波耳氢原子模型缺陷这么明显也不提却还这么爱考,这我真是不懂。
参考书更不用讲,通常都是烂到笑不出来...
不过我算是计算能力比较差一点的,还有遇到没算过的题目要想很久,
所以在没啥做练习题的情况下段考就维持在 70~80 分。
之后花很多时间做练习题应该只有在准备物理奥林匹亚的时候吧,
里面很多计算题真的是超难的,要思考非常非常久,很花时间。
后来我真的是太少读课内考试范围的东西,大考前非常的抖...
还好最后指考侥幸拿了 91.5 分(指考会倒扣的最后一届),应该还算不错。
因为读了够多的书,还有因为准备竞赛认识很多高手,
也有请教一些留在学术界的博士生,
以上的种种才让我了解到除了极少数百万中无一的神级天才 能够真正的 "理解" 物理,
其他的一般人在学术界也就只是提个数学模型凑凑物理现象做做实验而已,
要做到理解根本就不可能。
最看不惯有些人学点皮毛就说自己理解到底是理解了什么...
所以在经历了一点挣扎和绝望以后,最后就没去唸物理系啦。
不过以上的东西在数学就比较不一样了,稍微有点天份的就有机会做到 "理解" 数学。
数学是用纯逻辑严谨的建立起来的,所以逻辑没错基本也不会错了。
想学好的话,课本习题算一算应该就差不多了。
不过千万别读太多高中数学,太浪费生命.......
作者: ckjeans (Mr. Lonely)   2016-11-05 06:31:00
我也认同这篇
作者: licklabium (76600ferio)   2016-11-05 09:33:00
你说的大量阅读我很认同,我在9448篇第二点就是说阅读但因是谈“教什么,学什么?”所以没在此文中提到阅读另外,以研究所的程度回顾国高中所学,当然觉得简陋但换个角度,国高中就教大学研究所的程度,多少人能吸收?前1%或许可以,但90%以上绝对没有办法,只会放弃另外,我在乎的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进步”唷~最后,你说的绝大多数我都很认同,只是能主动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书者,通常都已经是该领域很前段的人,对于基础教育者,“教”的对象并非如此,引起兴趣和动机并让他们从中能得到成就感,才是此篇我讨论的主轴
作者: LizWhite (山谷百合子)   2016-11-05 12:29:00
兴趣动机真的才是核心
作者: Belieeve (芥末拿铁)   2016-11-16 17:54:0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