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original310: 推推~~希望能在统整、归纳、分析、推演讲解实做方式 11/03 23:04
因为原文太多,想说独立再写一篇,可能方便看一些
这是我昨天办讲座的一幕
http://i.imgur.com/au1Vana.jpg
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前几年,强调一天十分钟,七天瘦全身的郑多燕
会那么红?又为什么这几年说,4分钟tabata的书会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中?”
学生说:“因为他们的方法很有效!”
然后我贴了我的训练课表,问他们:“所以我是白痴吗?每天要花这么多时间训练?”
又贴了郑多燕复胖的新闻照片
“哇~怎么会这样?”学生们都惊呼!
是的!这些畅销书抓住的就是一般人的心态:想求快,又付出得少。
找到捷径便可轻易成功,是人心中渴望的奇蹟,而且总会有特例来增强说服力。
我不否认有极少数人的确可以不太运动,便拥有很好的身材
就像有人菸酒槟榔不离身,却仍然头好壮壮到90岁
那是他们拥有过人的基因,但我们一般人没有。
就像有人天生就可以学得很快、理解的很快、有绝对音感…等
但这儿要谈的是,如同我一般平凡的人,如何学会:分析、统整、归纳、比较、推演
反証…等等…
如同我先前文章说的:最迂回的路,往往是最快到达目的地的路。
我是这样学会这些的:
自己做表格,而不背参考书的表格
自己画图,而不用参考书上的图
自己列算式,而不背参考书上的算式
自己从课表整理笔记,而不背参考书上的内容
自己推导单位,而不只是背单位
自己推导公式,而不背参考书上的公式
自己出题目,而不单纯只是做参考书上的题目…
当你在自己做整理表格时,不就正是在进行分析、统整、归纳、比较吗?
好比:石英、长石、方解石,要能做出比较的表格,你得先分析、比较他们的异同
然后才能找出判别的点,才能做出表格
当你将一题力学的题目,从文字描述画出图形、图形上加入各项条件时,不也要
去分析、比较各个力的方向、关系,搞懂各项物理量的关系吗?
当你试着自己去推导单位时,不仅得将各个物理量定义弄到熟透,更得搞懂各物
理量之间的关系,连公式也得熟透。
好比你要完全清楚瓦特(J)为什么等于Kg.m^2/s^3
你得弄懂:牛顿第二定律、作功、功率,还得清楚一牛顿、一焦耳、一瓦特的定义
这就是一个推演的过程
当你自己可以出题目,不就是在操弄各种基本观念,甚至可以将观念倒转回来?
比如说我常会考学生:等速度运动必定为等速率运动为真,
那等速率运动必为等速度运动是否成立?
这一类形的题目,不一定要等到老师问、参考书看到,如果自己能事先就问自己,
岂不正是在练习反証?
那么,要如何开始呢?
从模仿参考书或别人做的成果开始!!
听起来似乎打了自己脸,但,事实的确是如此。
我上述说的与其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更是一种“心态”
当我在看参考书整理的表格时,我不仅仅只是在“背”表格中的内容
更是要找出:表格为什么是如此整理的?
就像你到大卖场逛时,酱油和甜辣酱比较可能放在同一区,而不是和台灯
他们彼此之间一定有共通性,也有相异处
找出共通性,那就是老师出题爱将他们放在一起的原因,也是容易搞混的原因
而找出相异性,那就是题目答案之所在
然后你就可以开始试着整理,题目中常常看到的观念,有哪些常常一起出现
好比:“作用力-反作用力对”很爱和“平衡力对”一起出现,共通点是什么?
而判别的相异处又是什么?
又好比说,电解硫酸铜水溶液,以碳棒为电极、以铜棒为电极,两极反应的共
通点是什么?相异点又在哪?
而当你可以从活性大小、电子得失、电流流向…一路推到两极极棒和溶液变化,
并将方程式平衡、莫耳和质量守恒一起融入时,你完全不用担心题目如何变化了!
但它牵涉到许多许多个大小不一的主题,每个主题都得先费力地弄懂、弄熟,然后
开始自己串起来。
看到这儿,我相信一定有人呐喊:“这要花多少时间啊?我还是用背的好了!”
的确是如此,这得花很多时间,而参考书已经帮你整理的美轮美奂,如此诱人
背吧!!于是就又失去了一次学会这些能力的机会了…
但我的确是这样慢慢地学会这些的…
别人一小时可以做完二、三十题题目,我却很可能还在内容上打转
然而回馈却也是满满的,因为愈到后期,我的学习速度愈来愈快
高一时我是校排倒数10%,在留级边缘,高二时是30%左右,最后毕业时是全校第二名
那可以从哪边开始呢?我建议:从你现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开始
每个人的起始程度都不同,因此你得自己判断,哪儿是你开始可以整理起的
重点是:自己整理,而不是单纯看别人整理的。
参考书只是辅助,让你可以用它整理的,对比你所整理的,然后再修正而已
我是国三开始想念书时,由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开始的…
一开始很慢,很慢…但,会不会来不及呢?
我花了一年的时间,从没公立学校,到考上第一志愿
这我曾在版上分享过“一首歌的回忆”中提过
再对比一开始我提过的郑多燕,很快就变瘦了,但然后呢?不久又更胖了
这难道是我们念书过程想追求的吗?
我很喜欢王政忠老师说过的话:如果一位客车司机将车子飞快地开到了目的地,
回头一看,却发现没有半个乘客上车,那开到目的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与各位分享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