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ul3c9 (nope)
2020-10-15 22:31:08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无声》
希望越多人知道这件事情。
“先了解,才能改变。”
以下爆雷完全没担心, 因为这是在台湾真实发生的事。
如同导演说的:“电影拍的,已经比真实发生的,还要温和许多。”
故事的原型是取自台南启聪学校2011年被爆出来的事情,
其实早已有《沉默:台湾某特教学校集体性侵事件》一书出版,
还有2014年在ptt上的爆卦讨论:
https://www.google.co.nz/amp/s/disp.cc/amp/1022-7QPR
即便如此,在此次的映后座谈里发现,还是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件事,
是看了《无声》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在台湾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
《无声》带我们省思对聋人的不理解、对性的暴力与污名,
又缓缓道出造成共犯结构的弱弱相残,实则是整体社会的集体性侵。
“比起警察,我比较相信聋人”
从片头主角张诚(刘子铨饰)身为一名听障“说”的话不被理解、警察们的不耐烦开始,
在“听人”世界里的格格不入,
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有个“懂自己语言”的王大军(刘冠廷饰)老师出现,
开启了“聋人”、“听人”两个世界信任的连结,才有后续的揭露、举发。
校车最后一排的秘密,
“嘘,一起玩”
贝贝(陈妍霏饰)大声吼叫抵抗,但他们都“听不见”。
没有人教我们目击性暴力该怎么办,
张诚在当下没有告诉任何人,将震惊留在自己心里,
同时也使得受害者无法即刻验伤取证。
隔天贝贝还跟施暴者一起踢球,张诚生气为什么还跟他们踢球?
贝贝说:“他们平常人都很好,只有“那个”时候不好。”
甚至和张诚说:“你跟他们一起欺负我,你就不会被欺负了。”
是不是跟别人一样就好了?
从小因为听不到被差别对待惯了,家人也因此害怕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不一样”。
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一起玩”就不会被欺负了?
贝贝不是没有求救,日记里都有写,老师却不相信,又或是不想处理,
把这一切归咎于“只是在玩”,
所以视若无睹、充耳不闻、隐匿不报、见死不救。
“外面的世界比听不到更可怕”
贝贝说:“我从幼稚园就在这了,所有的朋友也都在这。”
好不容易在启聪学校找到跟自己一样的人,
离开了启聪学校,谁还愿意跟我们做朋友?
所以即便被性侵、殴打也宁可留下来。
好比一个对听人来说再也平常不过的看电影,
却能映照聋人被排挤、嫌笨拙的日常。
资源缺乏、“语言”的门槛,
造就更大的隔阂
设立在山上没有wifi与世隔绝的学校、老旧的教室与设备、缠绕校墙的铁网,
好像把这些人隔离了,就可以装作这些人不存在。
整部片里唯一知道的辅导资源我是到放映最后跑字幕才知道有一位(王琄饰),
包含在调查性平事件中都只有一位“通译”,
如同外籍劳工的“语言”困境,
在真实事件中老师甚至被校方要求“不要查过头损害校誉,要懂得揣摩上意”。
电影里还给了王老师多一点的质问:“校长,我没有没看过你打手语。”
突显校长以身为听人优越的“管理”学校,
却从来没有要用孩子们的“语言”去理解倾听真实的需要。
如果我们只看到暴力,
就不会看到暴力背后形成的原因
黑寡妇与浩克像是隐喻,
张诚为了保护贝贝伤害另一个宝弟;
贝贝为了保护张诚要拿掉自己的子宫
善恶也并非二元对立,
“保护”,是可以伤害别人或自己达成的吗?
张诚暴怒拿榔头敲小光物品,
年轻人发怒起来力气甚至大到警卫会被甩开,我们终于抓出谁是魔头了吗?
小光(金玄彬饰)哭着侵犯别人,背后是长期被性侵、自残的暴力复制。
一句“好久不见”勾起的恐惧,性暴力阴影无法轻易散去,
为自己感到罪恶却又愉悦的矛盾。
“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变态?”
“我值得活在这个世上吗?”
这样的自我质疑实在令人难以喘息,却已经在受伤的心里如毒藤蔓恣意缠绕。
层层的包庇结构,
学校不是唯一的问题
校长因为老师有靠山隐匿不报,
老师因为担心自己丢饭碗要学生把影片删掉,
学生因为害怕被欺负所以跟着别人欺负别人
社会、校长、老师、生辅员、学长,一层层的压迫堆叠上去,
因为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利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
继续在结构里压迫比自己更弱势的人。
看完了,然后呢?
我们的不友善都是恶不断循环的原因,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很多人说《无声》像是韩国版的《熔炉》,
我则觉得相较于《熔》在剧本上让观众的愤怒有出口的权势性侵,
《无声》的剧本更细腻点出“这里没有坏人”及非典型受性侵暴力者的形象,
连结局都要来个回马枪,让观众的情绪找不到出口,
然而导演说他之所以这么做,
是在提醒我们事情没有解决,一样的事情还是持续在发生 。
更能显现出这样的故事并非单一个案行为,而是整体社会体制共同造就的悲剧。
我们有没做办法检视自己的“旁观者”心态?重新思考自己身为“他者”的想法?
就算我们知道了这件事,
也不会改变什么事呀!
所以就什么都没有做了吗?
韩国真人真事电影《熔炉》换来韩国的立法修法,
电影上映隔年(2012年),涉案老师在2012年7月5日被改判为入狱12年。
《无声》能否换来台湾对性污名的解构、对听障的友善环境、辅导通报体制的健全?
我没有答案。
但我相信,如果有更多人在意知道这件事,台湾才会有所改变。
《无声》实在太沈重太沈重了,
应该很少人可以进到戏院里二刷、三刷、四刷。
然而知道这不是迎合市场导向的片、不一定会有所谓亮眼成绩,
却还是坚持将故事用大萤幕呈现、拍出电影让更多人知道,
光是这样我就希望大家到电影院一刷。
更别说因为没有“说话”,要看肢体、表情、看到毛细孔去的精彩剪接;
温和手法带我们探究结构问题的细致剧本,
连数字128也是有意义的,
是127件的学生间互相性侵、性骚,与那1件复制性暴力的“根源”、
运用何仙姑的微笑平抚现实更残酷的意象;
用心的选角与后制配乐;
使用听人演员的“无声”镜头与表演。
我相信柯贞年导演不是要消费受害者,
而是让更多人了解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真实发生的事,
要更多人注意这些问题,让那些肆无忌惮作恶的手有所警惕。
==
后话,
没有能力包场,但我将提供两张电影院票,希望让更多有人进到电影院看《无声》。
(原文放在https://www.facebook.com/highchenrent 粉丝页)
(此篇没有业配,完全是我自掏腰包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