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eSil (Ryhpezlis)
2012-11-25 01:57:41今天看完少年Pi或多或少认为有在探讨一些哲学议题,但也可能是自己过度联想,就当作
博君一笑吧!
而且也无宗教、哲学、心理等学术知识,有误部分敬请见谅。
世界是什么样子?
人出生后就不断地在探讨这问题。
而“名字”,即是我们诞生在这世界后,所遇见的第一个问题。
把名字解构后,不过是一组语调;但当我们将它与世界连结后,它就成了特定的东西,于
世界中活了。
现代人出生后,父母就帮婴孩取了名字,从今而后,这名字指的就是这位婴孩,与世界产
生了连结。
所以我们会问:“我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名字?”残酷是,多半是父母的偏
好而来,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就如同我们在这世界上。
难道我的名字,就只是我吗?开始追寻名字的意义,故事中即是从泳池、便溺到数学,努
力搜寻名字的意义,尝试告诉世界:这是我的名字,它有意义。
从这过程中,在这世界中站稳了脚步,由名字建立了自我;有了自我后,我们开始发现世
界、探索世界。
人本能的对世界的一切万物感到好奇。从有形的动物,到无形的仪式与宗教,努力地发现
世界,建构自我在世界的经验,以利在世界中生存,也同时强化自我与世界的连结。
有时却发生意外,轻易地摧毁我们的经验。例如出生到现在,碰到的万物都不曾产生敌意
、攻击,当未知在面前时,也依循既往规则,相信它是善良的--就如同片中尝试喂食老
虎,模仿管理员一样的喂食牠。
例外发生时,惊觉一切非自我想像时,埋下了恐惧、产生了质疑,就好比受到毒蛇诱惑吃
下了智慧之果,不再对世界深信不疑,世界不再这么有趣,还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
在故事中,年幼时受到孟加拉虎的震撼,之后在茫茫大海中漂流,对生存的绝望化身为恐
惧,即是以孟加拉虎的形象显现。
人是什么?
圣经说,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中国神话中,女娲以黄河泥土捏起了自己形象的泥
人,后用法力使其活了。
现在演化论当道,则认为人是由灵长类漫长变异而来。
故且不论演化论,在创造论里,都特别指出: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了人。
所以人和动物相同的是,都是神创造的;而不同的是,人是神按自己形象所造。
可以大胆推论,人是摆荡在动物与神之间。动物有着它原始的兽性,而神则有着祂神性。
人与动物皆由神所造,所以人也有着动物的兽性;但人又具有神的外表,那我们外观上就
具有神性;彼此牵制,相互影响。
而人也相信与动物不同,压抑自己的兽性,一路迈向神性;但人发展时,发现兽性残酷,
发觉神性飘渺,最后依靠着推理与逻辑,发展出了理性。
当人衣食丰足在群体中发展,靠着理性一砖一瓦的建立规则、惩罚触犯规则之人,确保他
人在社会中都能依循理性生活,避免潜藏的兽性危害他人。
但是当人又活到原始世界中,所有规则都不存在,唯一的信念就是生存,当生命没了,什
么都没了。
在此状况下,我们该如何活着?是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还是秉持理智坚守规则,或者祈
求神的救赎?
片中即是显现Pi挣扎的过程,是为了生存而让兽性茁壮,还是永保人的理智坚持规则,或
者是要等待奇蹟的发生。
残忍的是,当对生命的危害越来越大时,摆锤一点一滴的偏向兽性。
斑马与红毛猩猩遭到豺狼攻击时,绝望之下,窝藏在帆部下的孟加拉虎突袭而出,撕裂豺
狼。当规则与群体成员遭受危害时,需要力量来排除,但在船上困就无援时,是该如何拯
救成员?
即是让自己化为执法者,排除他;而力量,即是藏在内在的兽性。同时他也意识到这问题
,开始想训化老虎(驾驭兽性)、喂饱老虎(压抑兽性),随着存粮减少、消失,以及暴
风雨的摧残下,为了生存他只能与牠同在。
在片中这段以即为隐喻的方式表现:漂流到充满狐蒙,人形的无人岛,在那大肆采集资源
后再出发。解决了生存问题,可悲的是,已经回归到“野蛮不幸”的原始状态,文明的灯
火已被海洋吞噬。
而当又回到社群的怀抱中,心中的兽性顿时头也不回的消逝不见,内心仅是充满无限愧疚
的忏悔。
存在是什么?
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认识了神。一切是如此轻易的发现,但也轻易地捏碎。
最终我们惊觉,存在到底是什么?
人建构的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以自身体认的经验为真,因为自身的经验,让我们
与世界产生连结,增强自己的存在感;或者理智所可以推敲触及之地。
而当别人的经验是我们无法共鸣、无法理解时,却质疑、认为不存在;但吊诡的是,经验
只有经验者本身知其真伪,那彼此间经验该如何互证存在?
经验遭否定直至源头时,与世界的连结逐渐凋零,最后仅存自己的名字--即使那也是他
人赋予给我们的--存在感显得虚无飘渺,导致最后我们的经验,都是合于彼此间能观察
触及的范围。
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人的经验都推定是真的,有可信可证之物是最好的,不然最终大家所
立基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最后日本调查员选了第一个故事,我认为是尊重人存在价值的展现--纵使当事人是
想逃避或疗伤,躲入自己世界后投射回来的经验。
结语
总结而言,少年Pi虽然是开放结局,但也可以算旅程故事(主角经历一切苦难,最终一偿
宿愿),可能是因为是文学改编,里面借用许多象征譬喻手法,看到后多半能猜想到……
看电影时还在那边想:起、承、转、合,如果印象有误请指证:
1. 船和海。船是自我,而海则是未知;船在海上,代表在自我探索。多半主角会经历一
波多折的探索旅程后回到家乡,原型故事就是奥德赛。
2. 暴风雨。暴风雨是自然不可抗力,在文学中多半象征神的考验,并且在风雨后,主角
因为经历了考验,泰半会有转变,原型故事一样是奥德赛。
3. 下雨。雨是从天上落下,而神在天上,有神赐福、天将甘露的意涵在,所以受到雨水
洗涤,身心灵将有所成长。但在Pi里面,他是接雨水,我想是要和兽性搏斗,努力维持自
己的神性。
4. 动物。这蛮多人解释了,就不赘述了。
5. 船上那段舞。有触怒神灵的意思在。其实真的让我想到奥德赛里面的情节,故事转折
点都是从那之后开始。
老实说看完后除了《奥德赛》还会想起《苍蝇王》和《洞穴奇案》 Orz
作者:
bennieth (bennieth)
2011-01-25 08:27:00尊重人存在价值的展现..这个说法比相信神更能说服我
作者:
genewing (Go~~Go~~)
2011-01-25 11:55:00神 是人类按造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作者:
Banie (Banie)
2011-01-25 12:14:00你不觉得你想太多吗?
原po的名实观很促咪,但变成由经验主义来证实自己存在
其实原po不用被西方的哲学拉着跑,他们看世界,先从经验
着手,然后用科学逻辑推理让世界合理化,有时碰到科学无
法解释,也不合逻辑,但就是事实,他们无处可退,只好放
手,说交给神或是留待日后科技能处理。 东方哲学不做这
像李安把小说中狐獴骨头拿掉,或许就是像让电影更开放性
楼主:
zeSil (Ryhpezlis)
2011-01-25 16:33:00谢谢大大的赞赏,不过本身并未受过哲学教育... 今天才知道
楼主:
zeSil (Ryhpezlis)
2011-01-25 16:34:00这些东西方哲学的分际XD 原来自己已经偏向西哲的思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