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orisliu (一身正气)》之铭言:
: 关于电影这个行业,我们只是消费者
: 但是对于电影界的分工,一直很陌生
: 很想知道,导演到底有多大?
: 从翻滚吧,阿信的花絮约略知道,
: 李烈当制片,(出钱的).......应该是像董事长之类,最大的
: 导演是林育贤,是不是应该等于总经理之类的职务?
: 看花絮,好像导演就只要在一个小萤幕前面看演员演戏
: 演不好就喊卡,重来
: 演员觉得演很好了,导演觉得不满意还是得全部重来
: 演员又不敢问哪里不好,哪里没到位,说不定只是导演的任性而已.....
: 那当导演的人本身要有什么样的料才能让演员替他卖命?
: 比如总经理与主管的关系,球员与教练的关系.......可以等同而论吗?
: 常听艺人们说演戏甘苦谈,导演最大,说不想拍就收工了之类的话
: 那像一些没碰过电影的人直接跳上去当上导演这个职务
: 要怎么去搞定所有演员
: 怎么搞定什么灯光,摄影师,化妆师,道具这些有的没的资深工作人员
: 电影界的导演,在一般业界,到底算是怎样的一个职务定位?
以下凭印象打,
算是一个外行人的闲扯,有识者请指正。
导演决定电影的成败,导演是影片的作者。
这不是电影这个艺术领域的定律,
因为艺术没有永恒的定律,必然不断变动,
此外,电影艺术是非常年轻的领域,
动辄是其余领域的数十分之一、数百分之一的发展历程,
因此导演不会永远,也不是一直以来,是电影唯一的灵魂人物,
也许会改变,而且正在改变。
在不同的论述或传统里,比重不同,如同剧场或是音乐一样,
在音乐演出里,
演奏家、作曲者、指挥谁是音乐演奏的核心?
在剧场里,
导演、演员、剧作家,谁是一场戏的核心?
其实也有过类似的变迁与争论。
(用核心这个词汇有点抽象,
应该说:我们该把这个集体创作的作品当作“谁”的创作?
谁该负责一部影片的成败。)
曾经有过出资者至上,导演为雇员的时代,
称为片场时代。
而在法国新浪潮之后,
导演为电影的作者,电影为导演的作品的论调,
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
(不过目前商业片似乎又变为制片为主)
电影是集体创作,每个人负责不同的位置,但这位置不是绝对的。
我这样比喻好了
电影好比是一场古代中国的战争,
那制片就是皇帝,或说是经略筹办战争事务的宰相或大臣,
负责决定要不要打这个战争(投资),
负责粮草弹药辎重人员(找钱找人找场地桥时间),
负责战后的善后与成果的收割(发行)
人脉、眼光、手腕、银弹数量是一个制片最重要的本领,
理论上负责拍片以外的所有统筹事物。
似乎听起来制片最大。
(事实上电影是一个工业产品,电影拍摄是一个商业行为,
因此制片一直都非常非常重要。)
Q:怎么当上一个制片?
A: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当制片。
昏君可以开启战争,明君也可以,只要你屁股坐上龙椅。
Q:怎么当一个好的制片?
A:上述提的诸如人脉、眼光、手腕、银弹等都是。
制片很大,但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权力大的将军可以斩皇帝的马,可以杀掉国君的爱妾,
导演就是这个将军,是战场指挥官。
负责战场上所有决策:
也就是说
决定演员、拍摄方式、剧本呈现方式、灯光、场景、后制、剪接、特效的“决策”。
是上述这些事情的决策,而不是执行,
所以事实上导演只要下命令就好,
好比一场合理的战争指挥官是在大帐里决策,绝不会下场杀敌,
不过台湾总是打不合理的战争。
我小时候看乐团表演总觉得指挥是最不重要的人,
因为没有他每个乐手还是可以看谱吹奏,
但事实上有了谱、有了乐手的技巧,
整体的呈现方式依然必须由指挥决定。
(所以可以说指挥在演奏一个巨大的乐器,就是整个乐团)
导演也一样,导演负责出一张嘴,叫人做事,
合理的状况下,资金人员什么的制片会桥好,
因此导演就决策这些钱、这些人、以及编剧的创意该怎么呈现。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怎么说永远都比说什么重要,所以导演被视为艺术家,制片被视为商人,
要当好的将军,需要有才能、有天份、有指挥技巧、熟读兵法,
还要有让士兵效死的领袖特质,
创造后人惊叹、名流青史的战术杰作的,就是这些战场艺术家。
在军机处苦思财源的大臣不一定需要这些。
战场的成败由指挥官负责,所以打输了是砍将军的头,
不太会砍皇帝的头。
导演负责电影的成败、电影是导演的作品。
(但票房是出资者拿走)
Q: 怎么当一个导演?
A: 找到一个制片给你钱,让你找一堆人给你拍。
如果有中川当晚辈,两津勘吉也可以当导演。
科波拉说导演是唯一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
是的,没有钱,不能当制片,
不会写不能当编剧、不会演不能当演员、不会拍不能当摄影师,
除了导演以外每个职位都有非常高的专业门槛,
所以乌波和两津才能当导演。
所以太监王振可以指挥战争,搞到大明差点毁于一战,
但要他上阵杀敌,绝无可能。
这就是艺术的难以预测和可能性。
Q: 怎么当一个好导演?
A: 很难说明,但可以看乌波的电影也许可以知道什么是烂导演,
有了资金、有了好的故事、专业演员、好的画面特效美术场景等等等,
甚至好的宣传和放映,依然可以拍出屎。这就是导演的重要。
编剧呢?
编剧提供素材,但导演决定呈现,
而且临场大改特改,完全不照剧本演出及拍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理论上导演最好懂编剧,甚至兼编剧,
因为说故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故事的内容,或不知道如何更正故事的内容,
很难把故事说好。
很多观众都认为说什么故事很重要,但其实作为一个故事,
怎么把故事说好远比故事本身重要。
三流原著可以拍成一流影片,这例子也许不那么好举,
因为不太会有制片愿意在三流剧本上花大钱,
但好故事拍烂的比比皆是,
这看每年好莱坞糟蹋多少名著,华人圈糟蹋几次金庸就知道,
怎么说比说什么还重要。
会说故事的人说什么都精彩,不会说故事的人说什么都无趣。
如果用战争当比喻,
我会说编剧是幕僚、参谋或是军师,
提供你意见,不负责决策,
战场上瞬息万变,所以熟读兵法、满腹经纶不一定有用,
赵括马谡是好编剧,但是没有能力指挥战阵。
除此之外,一场战争极度复杂,
要有人制造兵器、照顾马匹,
要有人上场杀敌(士兵近于演员),
要有哨兵、有传讯兵、有后勤部队,
因此电影是一个庞大的集体创作,如同战争。
每个位置都有存在的意义,也都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
影响也非常大,编制也很复杂,
像是摄影师,一个人拍,旁边要有人抬器材(三号助理)
要有人调光圈(二号)、要有人调焦距(一号)
那摄影师决定什么?决定拍摄的角度、光线和构图
(可能是导演决策,甚至画好分镜表,摄影师呈现,
当然也可以导演随便说说,让摄影师去想)
剪接的影响也极大,
一部电影拍摄的成品和原先拍摄的带子可能长度相差数十倍或数百倍,
也就是说我们看一小时的影片,剪接师要看过可能数百小时的底片(相信我,超难看)
然后选出他(或导演)认为最好的镜头与组合方式呈现。
其他拉哩拉杂的还有很多,
有些职位真的是一般观众想破头也不了解的存在,
像是明星会有灯弟灯妹,
专门帮演员站位调灯光,灯光调好以后再让演员上阵拍,
节省演员的时间和体力。
虽然是闲扯,不过给个结语:
上述全都是理论,是合理的分工状况,
但台湾惨淡的国片界,总是有不合理的状况,
所以校长总是要撞钟,越了解这些不合理状况的可怕,
就越了解魏德圣的雄心壮志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