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有雷,请慎入
会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吴念真导演的〈人间条件三:台北上午零时〉
联想在一起,是有一天看到板上有篇文章中提到了吴导编剧的〈恋恋风尘〉,便想
到了六月才看过的人间条件第三集故事。
也许以舞台剧和电影做比较,是有些不适当,但两者的主题某些层面很类似,故如
有不妥,还请板主告知,将会自行删除。
〈人间条件三〉的故事和〈那些年〉相似的地方在于:
在属于台湾某个时空背景下,描述几个男人的青春友谊,他们用不同方式暗恋同个女孩。
两部都是导演兼编剧,也都穿插著许多笑点。最后这些爱情也都成为美好的过去。
而两者非常明显但很有趣的差别是:“追求”的态度和方式全然不同。在〈那些年〉中,
追求一个女孩子所想呈现的,是热血热血再更多的热血,从剃光头努力读书到格斗赛,
到最后与全联先生的吻戏,皆环绕着九把刀非常强调的“热血”,会说他很强调,是因为
不但男主角对白自己都提到,也可以从剧情中感受到九把刀对这段青春所要诠释的就是
“我很热血”,而非“追女孩”这件事。他的热血很直接,直接到甚至还在电影中穿插
九把刀个人最常讲的名言“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因为如此以男主角的幼稚引以为傲,
所以我看完直觉得,这部片名也许可以改为〈那些年,我不停的热血著〉之类的。也就是
我从电影中接收到的讯息,是九把刀非常眷恋着当年的自己,甚至有点崇拜自己的青春,
“我们一起”的友情和“追求女孩”的爱情,其实只是表现热血的一个媒介罢了。
这让我想到〈人间条件三〉中,三个男孩同时暗恋一个女孩时,一个为了友情而偷偷退让
,甚至帮忙写情书,一写就是好几年。一个为了爱情而杀掉强暴女孩的男人而坐牢,一个
是女孩怀了强暴男人的孩子,自告奋勇的与女孩结婚,给她一个安稳的家庭。几十年后,
女主角再见到那位她真正心仪的写情书男人,她问了一句“女人也可以相让喔?真搞不
懂你们男人在想什么”。我想说的是,〈人间条件三〉不讲“热血”,里面三个男人对
爱情的表现是生涩笨拙的,但是,我却认为故事中三个人的热血程度,都远远超越了九
把刀不断强调的东西。没有刻意举办却无意义的格斗,而是真正为了保护一个女孩去杀
了人,没有吵架痛哭来表现在乎,但是羞涩胆怯的一句话“我娶妳”担下照顾责任。没有
言语上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追到妳”或明确的追求举动,但为了爱情与友情,情书一写
就是上百封,不因时间而间断。如果说,九把刀的“热血”可以让人沉醉于青春的回忆,
那吴念真的“道义”,那种属于更早些时代下,情义值千金,存放心底一辈子的“热血”
则更令我肃然起敬。看过〈人间条件三〉式的青春男孩,再看〈那些年〉,不免觉得前
者更为醇厚隽永,也很难为〈那些年〉而感动。
另外,有时我满认同张爱玲说的,话说多,就不美了。留一个余韵给故事,留一个想像
空间给观众,也许比电影最后十分钟的平行空间,把九把刀所有的想像全部“清楚明白”
的呈现要好得多。毕竟,整个电影已经强调够多“我很热血,我很幼稚,我很喜欢妳”,
实在没必要连“我错过了什么,我想弥补什么,我如果可以怎样”都拍出来。
当然,故事的时空背景差异甚大,若以此来比较也不太公平。但“友情”和“爱情”和
“青春”这三个主题,是多数作家和编剧都触碰过的题目,如果九把刀除了自己的经验,
也看过听过读过观察过更多属于大众或一个时代下的经验,或许就不至于只是围绕着专
属于“刀式热血”的角度来呈现故事,比如不断提醒大家“打手枪很值得强调”或“勃
起真的从头到尾都在勃起”,也许九把刀没有这意思,但他的电影却大量呈现这些画面。
如果这不是刻意而为的漫画式笑点,必然有他的存在价值,但价值又在什么呢?让大家
认为性的探索和喜好其实可以很帅气的表现,不必害羞这样吗?又或者也是“刀式热血”
的表现媒介而已?如果〈那些年〉是完全记实的故事,那么“情感刻画”不够感人是可
以接受的,因为这代表他经历的不过如此。但如果这部电影有加了些虚构的内容,那真
的可惜在“友情”和“爱情”着墨得少,却在上课打手枪用心得多。两小时的故事,其
实已经足够成就更深刻的内容。问题不在时间多寡,而在导演选择给观众看到什么。
题外话,我很尊敬早些年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工作者们,更敬佩在电影黑暗期仍不放弃的
导演编剧摄影师等,当他们默默推动着台湾电影的前进的脚步并一再失败的时候,某种
程度展现的便是“热血”的价值。多数爱好电影的人都见证过这些人努力且逐渐成熟的
过程,九把刀赶在这波浪头获得了巨大的名利又同时实现理想,是否曾回头看看他不曾
参与的电影界是怎么走到这一步?尽管“挺好片不挺国片”这话很聪明也很理性,却不
见其厚道。九把刀该知道,他是具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国高中生,他可以不管这些,但
他的成功已经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无论他要不要。蜻蜓点水式的沾了一下电影圈,达
到自己事业或梦想的另一个巅峰,再用貌似局外人的角度说这样的话,潇洒来去。但愿
九把刀说话可再周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