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九把刀同年次,同样是从别的领域转到社会学,很巧的是也接近同时完成论文。
之前看过几本九把刀的小说,但还没看过这部,因此我把电影当成是原创的作品而不受小
说影响。
片中的场景(除了一些小瑕玼像是国北教大尚未改名、手机尚未普及)很能勾起我对过去的
回忆,
像是高中的教官和国父遗像,男性青少年文化(阿鲁巴、打手枪)以及九二一地震等等。
我不知道九把刀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
我们这群六年级尾的学生上大学时,
野百合学运已经结束,台湾社会正越来越开放,
小时候国民党的意识型态教育正在崩解,个人有越来越多思想和言论自由。
但是唯一、具体而集中的威权集团失势(但未消失)之后,接下来要怎么走?
2000年政党轮替,但并不是国民党下台之后人人就会幸福,
掩盖在政治压迫底下的是阶级、性别、环境及族群。
在这种转型背景下的学生开始可以去探索自我,
因为自己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开始重视起自己的个人兴趣,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
这是父母那一代很少见的。
但也有许多人因此而迷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
还有更多人被社会潮流推著走而与现实妥协,特别是在经济急速走下坡之后。
九把刀正是在这个时代贩卖梦想的人,
用热血鼓舞大家,而他本身也如此实践著。
以上写太多废言了,为了交代脉络。
回到本片,它试图唤起青春热情的记忆,
无论是否过于夸张(它毕竟是电影),大家一定都看得很high。
我认为九把刀对男性群体的塑造是很成功的,
主角柯腾和他的朋友都很生动鲜活,
因为他就是在写他自己和他的好友,
我们也很能同理这就是主流的男性青少年文化;
而九把刀自己很有自信地幼稚下去,幼稚的另一面是对理想和热血的坚持,
这点我没意见,因为很容易在生活中看到太多世故、无趣、保守的成年人。
但身为异性恋男性的九把刀如果只会写异性恋男性的观点,
那么我会觉得这是他的侷限,看看拍〈断背山〉的李安。
很遗憾片中沈佳宜和她的朋友的刻划是平板的,
我们不知道沈佳宜心中在想什么,成长过程中有什么转折、纠结和矛盾,
因为片中的柯景腾不知道,因为编剧九把刀也不知道。
讲得直白一下,整部片就是强把我们拉入柯景腾的世界观,
强迫我们分享他长期对一位女同学的意淫,充满了他的自以为是。
不过导演很诚实而有自信就是了,看那镜头在陈妍希白晰的脖子上滑动,
很能产生共呜,这就是异性恋男生。
在看完〈九降风〉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那么高中女生在想什么?
看完〈那些年〉我还是想问同样的问题,
可惜在这部片女生是被阉割的,成为纯洁完美的女神或是没人在意的平凡女
--谁在乎女生的梦想和情欲?
也许九把刀觉得这样处理弯弯就够了,到片尾再鼓掌称赞一下,锦上添花。
我只想提醒,在主流musculinity之外,还有许多人以不同的风格在实践著,也很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