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现在票房计算的新闻很诡异:
洋片从以前到现在一律报台北地区票房;至于国片,像是海角七号跟艋舺票房破亿新闻,
是指大台北地区而已,当时想知道全台票房请各位自行乘以2;但是轮到鸡排英雄庆祝破亿
时,片商新闻稿很巧妙的转换成全台票房,父后七日也是如此,从而避开了大台北地区票
房的问题。
就连这几天电影版上有一篇新闻也提到,近年来国片观众人数增加,观众年龄层拉高,
中南部票房比重也变大(以前好莱坞片独霸时代,年龄层都以年轻人为主)
印象中以前台北票房比较准是因为有连线还查核机制的关系,所以能准确判断@@
换句话说,台北以外的国片票房如何,现在一切都是看片商新闻稿有无良心或是纯粹话唬
烂,不然开眼电影网之类的网站票房排行,也不会一直坚守大台北地区而已
其次,如果joyhsci2008年时在版上的文章至今仍为准确的话,那么首周票房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片商此时拆帐比例是最高的:
● 8 m32 9/18 joyhsci □ [分享] 关于海角七号票房的拆帐方式详解
┌─────────────────────────────────────┐
│ 文章代码(AID): #18qKsL2D (movie) [ptt.cc] [分享] 关于海角七号票房的拆帐? │
│ 文章网址: http://www.ptt.cc/bbs/movie/M.1221676437.A.08D.html │
│ 这一篇文章值 1 Ptt币 │
└─────────────────────────────────────┘
既然电影上映之后,片商在前几周拆帐的比例最高,加上海角七号上映这么久,捞这么大
最后魏德圣赚到的其实也不多,还曾因此上了新闻版面。言犹在耳,我很好奇的是首周口
碑场的票房拆帐是比照正式上映的拆帐吗?假设《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口碑场
拆帐50%,之后正式上映首周变成45%、第二周40%......
或是算法完全不同,口碑场部分,片商是佛心来着,只拆10%,请电影院来每日三场赚口
碑。总之这方面拆帐比例高低我相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吧,但身为观众的我们也不清
楚合约实情为何。
再者,看电影是纯粹的娱乐活动、亲友交际,不一定非得去看,尤其对某些观众而言,荷
包与时间都是有限的。那么以现今仍在成长中的国片市场来看,还是有某种程度的排挤效
应。但是对照我在文章首段所言,这排挤效应会有多大我其实也挺怀疑的,毕竟版上文章
吵这么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跟《翻滚吧!阿信》两部片的主打客群是完全
重叠吗?如果《翻滚吧!阿信》的观众群主力不在大台北票房统计范围,年龄层涵盖范围
也不一样的话,再加上片商如何统计全台票房等问题,那版上争执的点一切都是白搭的。
另外还有几点可以考量,电影预售票、包场数量会计入每周票房统计吗?像《赛德克巴莱
》还没正是上映,光三次预售票贩卖,外加企业包场就破一、两千万了,这统计会算到9/9
之后的每周票房排行榜吗?
总之,我想提出的疑问是从以前票房统计,大家都是看报纸或网站说了算,只是这些统计
也没看过有人说各片详尽的拆帐比例,在资讯不透明(也不可能透明)的情况下,我们就
算知道票房=国片成本*2,才是国片回本的开始,可是撇开这种概略的计算,拆帐之后,
真正能赚多少也只有圈内人心知肚明吧。(就像《艋舺》这片当年疯狂热卖,结果投资的
人没赚多少,发个牢骚也上了新闻。)那么我们从很表面,且统计数字未能涵盖全国,仅
能仰赖片商发布新闻稿了解,加之电影都还未下档的情况下,争论票房高低对于这两部国
片是否产生排挤效应,或许也只是空谈罢了?
虽然前面的讨论串有些人可会觉得是刀迷与反刀迷的口水战,不过我倒是希望记者觉得电
影版的争论值得抄去报导、甚至采访两边的制片及导演,或是版上任何电影业内人士直接
出来澄清吧。毕竟票房数字堆砌出来的真金白银,或是恩怨情仇,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
。
※ 引述《shryuhuai ()》之铭言:
: 刀迷的逻辑一向很不好
: 所以我来说一说到底口碑场问题到底在哪里好了
: 本来每部电影都是排好档期的
: 决定宣传行程的时间
: 以及请媒体帮忙发新闻等
: 如果搞不好也只能怪自己笨怨不得人
: 现在那些年等于是提早上映了
: 阿信按照原本档期排的宣传行程效果肯定会打折
: 更不要说那些年的宣传行程完全是按照修改过的档期排的
: 这不是吃人豆腐是什么?
: 况且演员很多活动都是一两个月前就排好的
: 不是要改就可以临时改的
: 彭于晏18号人在北京
: 你告诉我他要怎么宣传?
: 如果阿信早知道要和那些年同时上映
: 那输了也就罢了
: 你现在临时改档期破坏别人的宣传效果
: 这算哪门子的一起努力啊?
: 希望我讲得够明白刀迷能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