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 / 电影:《眼泪》──写实、太写实,以致于超现实
2010年03月25日
专栏作家 谢一麟
眼泪,人类眼睛外部泪腺所分泌的液体,或说是一种排泄物,所以台语说“目屎”非常
贴切。眼泪的水份是从血液而来,“无血无目屎”这句话有其道理。人类高兴流泪、悲
伤流泪,眼睛受到刺激物也流泪,眼泪是人身上最抢戏的物件──喜极而泣、笑中带泪
、泪光闪闪、含泪跳恰恰……象征与喻意层次丰富。
电影《眼泪》(郑文堂导演)中蔡振南饰演的老刑警,行事风格和刑求嫌犯时心狠且手段
残酷,正是所谓“无血无目屎”性格。郑文堂的创作来源是1982年因李师科土银抢案而
衍生的“王迎先事件”,当时仍是戒严时期,因为高层“限期破案”的压力,员警用刑
求方式胁迫王迎先自白认罪,逼得王最后跳新店溪自杀,不久后逮捕到李,也还王的清
白。而几名诬陷王迎先的员警后来也分别逃亡、入狱。
虽然事件的背景跟戒严时代有紧密的关连,但我认为《眼泪》的电影宣传主打“转型正
义”有点可惜,因为本片关注的视野和高度、演员的诠释,已经跨越语言和国界,是人
性与权力相互抗衡纠结的普遍性生命经验,太强调“转型正义”这四个字,可能反而让
许多人却步 (影片并不生硬、也不沉闷,可以打动许多人)。
本片开展出来的问题,不只在于警察身上,在各行各业各领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诸
如医生对病人感受的麻木冰冷;律师、法官对于人权问题的冷漠……像这些伦理问题与
故事,在生活与电影中经常被讨论:人订定了一套体制来运作,但体制的权力反过来影
响、吞噬、扭曲人性。诸如电影《为爱朗读》 (The Reader) 、《窃听风暴》
(The Lives of Others) ……等等。
短片《唛相害》(林靖杰导演)里吴朋奉饰演的基层警察,因为长官的绩效压力因而用
“钓鱼”的方式来抓流莺拼业绩,虽然他同情流莺和自己一样都只是为了讨生活混口饭
吃,但因为职责不得不偷吃步的抓人 (为了绩效,柿子挑软的吃,打苍蝇比打老虎容易)
。在韦纳.荷索(Werner Herzog)的《爆裂警官》 (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 中,尼可拉斯凯吉饰演游走黑白两道的警官,他不是清廉正直的警察,但
骨子里也没有坏到哪去。作为国家公权力象征的警察,都是各国探讨钜型权力机制问题
的具象表现手法,《眼泪》亦若是,差别是问题背景与诠释方式的不同,《爆裂警官》
用黑色幽默、荒谬风格来诠释,《眼泪》则用写实的方式来呈现。
台湾戒严时期的影片内容,多半是政治宣传 (爱国意识、歌功颂德) ,不然就是武侠功
夫片,主演的也都是极少数的特定明星,萤幕里的美好世界和人民现实生活有极大的差
距。19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以及解严后的“台湾新电影(新浪潮)”,题材与演
员的选择,转向市井小民,开始有许多社会写实的关注,因为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在
受到极度束缚的政治气氛后,可以在大萤幕上看到熟悉的经验与故事,这样的电影极受
民众喜爱。不过受好莱坞电影巨大商业体制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 (它要不断给观众
幻想、视觉经验的新刺激,钞票才会掏出来),现今商业戏院映演的电影,反而很难看到
社会写实类的影像(片商和戏院认为没票房,观众愈没机会看就愈兴致冷淡,恶性循环)。
眼泪》从主角蔡振南到所有配角,整体表演都是水准以上,且相当平均,特别是“江湖
气口”都到位。对照近期《艋舺》中的过于幼稚的黑道,《眼泪》中的劳工、江湖弟兄,
让人看了非常过瘾,很多时候会有“对!就是这款气味!”的赞叹。《眼泪》虽然观点
很贴近底层人物,写实归写实,但片中很多镜位却“保持距离,以免煽情”,全片大多
是中、远景(特写不多),且前景多半隔着玻璃(审问室、槟榔摊等等)、栅栏、人,或其
他物品,这样的角度除了美学考量,也隐约提醒观众,我们始终都是“旁观者”(《旁观
他人之痛苦》式的反省) ,既被影片触发而投入情感但同时又被抽离到旁观的位置,这
是《眼泪》掌握巧妙的艺术性所在,影像背后的潜语汇是在提问:你我看完影片后,只
是满足、救赎一些自己的情绪,或是可以因此生产出不同的思考与行动呢?关于社会制
度、公民意识、人性。
身处在一个生活周遭的影像/拟象都充满他方、直接欲望刺激、疏离感……光怪陆离感
的时代,台湾人在电影院都是看白人脸孔、看别人的幻想、听别人的故事,这样的背景
下,出现写实、太写实的影像,反而给出一个“超现实”(Surrealism)的荒谬感,把人
民生活世界搬演进大萤幕中,在台湾反而是个“最遥远的距离” (纽约可能离我们还比
较近) 。我相信不管观影口味、市场如何,台湾观众在心底还是有想要看熟悉面容、听
日常语言的渴望。
郑文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经过》、《深海》、《夏天的尾巴》),这次又回到熟悉
的题材、人物,选角成功、戏剧表演收放得宜,作品格外动人。郑导因为成长背景,加
上街头运动、绿色小组、纪录片的经历,戏剧的主题与人物多半聚焦在社会地位较边缘
、容易被漠视的族群──原住民、更生人、小混混、特殊境遇的女人……从公视人生剧
展的“河流三部曲” (《浊水溪的契约》、《兰阳溪少年》、《浮华淡水》) ,到电影
《明信片》、《梦幻部落》、《风中的小米田》都是如此 (《眼泪》中还是让原住民巧
妙的出场,讲了一句有趣的话,发人省思)。《眼泪》是“转型正义三部曲”的第一部,
后续还有《无声》、《窃听》,这样的创作路数一脉累积下来,其实正是台湾庶民生活
经验丰富的光谱不断的被展开、纪录下来的社会运动。如果媒体都只剩某些人、某些面
向的生活,影像都是他人、他方,很快的,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忘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甚至,这些问题也都不重要了。
http://magz.roodo.com/article/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