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好雷] Rang De Basanti 青春无敌

楼主: lovelandbird (胸肌人在宝莱坞)   2009-06-08 13:39:38
※ [本文转录自 India-movie 看板]
作者: lemonnice (issue) 看板: India-movie
标题: [好雷] Rang De Basanti
时间: Tue Jun 2 12:34:58 2009
《芭萨提的颜色 革命狂想诗》
以歌舞片文化闻名全球的印度宝莱坞,总是弥漫着欢乐和谐的气氛,然而在歌舞升平的主
流之下,仍出现犹如一则现代革命神话的作品《芭萨提的颜色》(Rang De Basanti),剧
中对于现代体制的直接批判,甚至引起国防部高度关切。即使话题争议不断,该片仍在海
内外创下极高票房,并于二○○六年全球印度电影奖中获得八项大奖,充分展现出其独特
与魅力所在。
《芭萨提的颜色》英文直译为“paint it yellow”,黄色在此指的是印度国旗上的鹅黄
色,故有“为国牺牲”的深意,影像之间散发出对青春活力的全力挥霍,也因此台湾译作
《青春无敌》。该片描述一名年轻的英国女电影人苏,拥有一本来自爷爷在英国殖民印度
期间写下的手记。书中描写着当年爷爷在印度作为军官时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中流露出
即使身处敌对位置,仍不禁为当地青年革命情怀所动容的情感。同样的感动也延续到苏身
上,但在题材不被电影公司看好的情况下,苏决定独身一人前往印度,完成这部记录三○
年代时,五名印度年轻革命家毅然身影的电影。
由于缺乏经费,苏在友人的协助下,召募了一群德里大学的学生作为演员。这群无所事事
、生活毫无目标的年轻人,原先只抱持着尝鲜的心态,对于剧本中的革命情节嗤之以鼻,
但随着拍摄期的推展,他们逐渐了解前人的信念与意志,开始进入了各自扮演的角色。然
而,一场意外悲剧,让他们开始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界线,当对于这个社会的不满达到临
界点时,遂决心在现实中上演一场惊天动地、属于自己的真实革命。
从旁观到主角 从沉默到咆啸
片长将近三小时的《芭萨提的颜色》,可说是一条从旁观者到革命信徒的冲击之路。最初
,这群大学生所呈现出的生活态度 ──林间飙车、燃火作乐仿佛是李欧卡霍(Leos
Carax)于《新桥恋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中主人翁带着近乎毁灭心态的自溺与
颓废;一句“腐败简直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自嘲,也带着与丹尼鲍伊(Danny Boyle)
作品《猜火车》(Trainspotting)里的年轻人一般无所适从,生命中的抉择太多,而抉择
代表着负责任,因此他们选择了不选择人生。
然而在悲剧发生后,切身之痛让他们无法再对政府的无能与推托之词保持沉默,从置身事
外到徬徨无助,接着体悟到“要开启聋子的耳朵,需要有力的呼喊”,却没想到和平抗争
仍招致更多伤害。深刻感受到自由被剥夺与想法不被重视的苦痛后,这群终于有了“感觉
”的年轻人,本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的心志,他们
抛弃掉忍受现况的过活方式,决定运用激烈手段来捍卫自己的信念,用血发声,企图改变
令人失望的社会。
三○年代真实存在的印度独立运动,于片中并未客观详实地描述其历史背景,而是运用手
记主人──英国殖民军官的第一人称口吻,细细吟诵出这些革命份子的爱国热忱,参杂着
身分上微妙且矛盾的情感,营造出奇特的张力。延伸至与其孙女苏交错陈述故事的手法,
拉开时空的纵深,将相隔七、八十年之久的两个世代做出巧妙的相映,也透过该角色中介
桥梁的作用,并运用一人分饰两角的方式让五个主人翁与当时革命家得以“结合”。当电
影与现实的影像交相叠映,在真真假假之间,戏中戏味道明显却不唐突,形成完美的对应
空间。
抽离传统 大胆揭露政治险恶
印度宝莱坞素有“无歌舞不成戏”的惯例,相对而言,《芭萨提的颜色》做出尝试,抽离
掉了大比例的舞蹈场面,只出现在狂欢与游玩时的合理场合中,但对于歌曲的部分则投注
了更大的心力。经由印度国宝级的电影配乐大师A. R. Rahman之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叙
事技巧,透过一首首悠扬而多元的曲调,加上字字斟酌的歌词,配合主观的第一人称独白
叙事,凝成一篇富含音乐性与诗意的革命扉页。
以一场静坐抗议却被暴力驱离的场景为例,透过慢速画面造成的残影效果,配上人声吟唱
著:“为了现况有所改变/血液在流淌/从我眼睛的反射里/血液在流淌/从这身躯滴落
/附着这大地/从街道小巷往外扩散、流过/为了创造新色彩/血液在流淌/随着这敞开
的伤口/伴随着抽蓄的疼痛/慢慢地、慢慢地/质疑的手指/回应的却是拳头/与此同时
/血液在流淌/血液在喷涌、血液在喷涌、血液在喷涌……”,悠扬的音符恰似在抚慰伤
痛,但歌词间却在在透露著温柔底下的残酷,画面中警棍一次次的挥动都伴随着人们的倒
下,充分展现出人民被夺取发声权的无助与被动。虽不及经典名片《波坦金战舰》中“奥
迪萨石阶”桥段的冲击与震撼,却透过音符揉合出另一种暴力美学的幽然。
导演拉凯什翁普拉卡梅拉(Rakesh Omprakash Mehra)于电影的准备制作期间,曾经做过调
查,他发现印度许多有名的革命家,已经不复见于当下年轻人的记忆中,这样的结果甚至
让他有一度想放弃拍片的计画。然而最后在《芭萨提的颜色》里所呈现的,不仅带入英国
殖民时期的历史脉络,更针砭了当代缺失的社会体制──政治上指鹿为马、权力取向的陋
习,官方无止尽的推托诿过,以及不肖商人以利为先的丑恶嘴脸,都不避讳地暴露其短;
对于情节发展的设计,虽然几乎到了离经叛道的程度,却不失为一种大胆尝试。然而在种
族、宗教这项亘古的难题上,即使也企图深及触角,但略显流于一厢情愿,实属可惜之处

爱国主义已然模糊的一代,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茫然失措,一直是近代电影特别着重探讨的
议题之一,虽然该片代入了印度当地的历史记忆,却也在面对社会强权如何自处的议题上
,制造了相当程度的普世性。或许《芭萨提的颜色》恐有偏激之嫌,其中也存在着伦常观
念、非法正义等诸多有待商榷之处,但传达出勇于对抗不合理胁迫的意念却让人难以漠视
,亦如同意大利的现代革命史诗作品《灿烂时光》(The Best of Youth),对于这些这些
从浑浑噩噩中觉醒的年轻人而言,抱持着“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好”的心
境,为自己而挥舞旗帜的时刻才是最美好的灿烂时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