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曾说:"Life would be infinitely happier if only we could be born at
the age of 80 and gradually approach 18.",受到这句话的启发,史考特‧费兹杰罗
创作了《班杰明的奇幻旅程》,这是他原本收录在《爵士时代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里的七篇短篇小说中的其中一篇。终于,在这位文豪逝世近70年后,大卫芬奇和
Eric Roth(【阿甘正传】、【惊爆内幕】、【慕尼黑】等电影的编剧)以大刀阔斧的气
势,联手把这部短篇小说改编后搬到大萤幕上。整部电影制作精致,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细
腻无比,以更现代、更浪漫的方式,来诠释班杰明‧巴顿的奇幻人生。
电影版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于生命、梦想做了绝佳的细腻刻画,对于同样身为“人物
传记”类型的电影而言,编剧Eric Roth和【阿甘正传】时一样,运用了许多的时代象征
性,创造了许多经典的电影对白,更刻画了一个浪漫凄美的奇幻人生。虽然电影版的【班
杰明的奇幻旅程】将大多数的时间放在生与死的交错上,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改编后
的电影剧本,似乎隐隐约约透漏了【大亨小传】味道,甚至于原作者费兹杰罗的人生历程
。
费兹杰罗成名甚早,可是婚后为了维持家里极大的开销,加上妻子精神出了状况,让他无
法专心创作小说,不得不替报章杂志写些东西,甚至开始酗酒,死前的费兹杰罗开始替好
莱坞编剧,过世时年仅44岁,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费兹杰罗作品的伟大。
原著里,班杰明有一个名为希尔佳的妻子,当他妻子步入中年时,这对夫妻早就貌合神离
了,尔后的故事里,希尔佳根本完全从班杰明的人生中缺席。电影版的【班杰明的奇幻旅
程】把希尔佳这个角色做了点变化,编剧把希尔佳改成了黛西,一个让班杰明爱了一辈子
、直到他死亡都陪在班杰明身边的美丽女子。有意思的是,黛西(Daisy)这名字正是费
兹杰罗最著名的小说【大亨小传】里的女主角的名字,同时,在研究费兹杰罗的人,绝对
会把费兹杰罗的妻子塞尔妲(Zelda Sayre)和黛西拿来做比对,因为黛西的许多人格特质
正是塞尔妲的真实写照。把女主角改编成风华绝代的芭蕾舞者、名字又叫做黛西,不得不
让读过【大亨小传】的人会心一笑。除此之外,把原著里的儿子改成女儿,更是符合费兹
杰罗的人生,他和妻子塞尔妲育有一女,直到他死时都不停地利用信件和女儿联络,和电
影里班杰明寄给黛西和女儿的明信片做对比,这也是为何我相信编剧在诠释班杰明这个角
色时,参考了费兹杰罗的人生。
在最初短短的小说里,费兹杰罗并未大量着墨于故事配角,反而特别强调主角班杰明特殊
奇幻的悲剧人生,把他每一个年龄层的与众不同和心理变化、晚年哀戚都精简细腻地描述
出来。相较之下,班杰明的爱情生活就没有电影版的那么浪漫又凄美了。原著的班杰明在
外表50岁,实际年龄20多岁时娶了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姐,但是到了妻子4、50岁时,外表
看起来像2、30岁青年的班杰明却开始嫌恶自己的妻子,认为自己的妻子太过陈旧、无趣
,不但乐于向社交活动发展,甚至跑去从军、读大学,与妻子和家人渐行渐远。费兹杰罗
笔下的班杰明过著逆转的人生,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但是当他逐渐年轻时,
依然逃离不了时间的压力,终究和所有人一样接受死神的编制。原著的班杰明是一种奇蹟
式、幻想式的悲剧,但是在电影里,编剧很细腻也很善良地让这位班杰明拥有更多的浪漫
和幸福。
电影版的【班杰明的奇幻旅程】和原著有几个较大的差异。首先是时代背景,在电影里班
杰明出生于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并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在原著里,班杰明是出生
于南北战争开始时、并参与夺取西班牙殖民地的美西战争。其次,是班杰明的设定,班杰
明一生几乎都和家人绑在一起,父亲虽然感到害怕,但并未丢弃这个孩子,而班杰明则是
一出生就是个小老头,不但说话像的80岁老人、有胡子、稀疏的头发,甚至还爱抽雪茄。
而晚年的班杰明则是纯然的幼儿化,除了身理变化外、心理变化更剧烈,甚至遭到自己儿
子的嫌恶,甚至被命令要叫自己步入中年的儿子为“叔叔”。
在【大亨小传】里,黛西是盖茨比心中的理想女性,但是当盖茨比功成名就时,黛西早已
嫁作人妇,并且丧失了当年两人相遇时的天真,黛西享受着富裕物质的生活,不美满的婚
姻虽然束缚了她,但是黛西却也以已婚妇人的身分享受着盖茨比的追求。故事讲述了美国
梦的成功,但同时也描述了美国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那是一个没有义务、没有责任甚至
缺乏梦幻的世界,并且描述了金钱的腐蚀和道德的沦丧。到了故事结束时,盖茨比为了替
开车撞死人丈夫情妇的黛西顶罪,被那名情妇的丈夫枪杀身亡,生前是纽约长岛最有钱的
富翁,盖茨比的葬礼却冷冷清清,连黛西都没参加。这样一个浮华却淡漠的世界,以某种
角度被移植到【班杰明的奇幻旅程】电影剧本里,因此在电影中,我们看见班杰明和婚姻
不美满的女性偷情,而班杰明的富翁生父的葬礼上,不但参加者了了无几,连班杰明都冷
冷地和他的黑人养母说:“你才是我的妈妈”。
原著里班杰明娶妻时被自己的岳父嫌恶到了极点,认为50多岁的人怎么配得上自己20出头
的美貌女儿;可是到了妻子4、50岁时,班杰明却用当年岳父嫌弃他的话来排斥着自己的
妻子。原著中的班杰明在肉体逐渐年轻时,贪图著时光与享受,可是当他渐渐萎缩、变得
年幼时,青春的肉体却又装着无人在乎的老年悲凉。班杰明的性格带着些许费兹杰罗笔下
的“淡漠”,但是在电影里,编导让班杰明多了丰富的情感以及浪漫的深情,甚至强调“
对于梦想的热切追逐”,如此一来Eric Roth在改编这部作品时,更把盖茨比最引人注目
的人格特质给添加进电影里了。
电影最美的,就是班杰明对生命的体会与爱情的奉献。班杰明为了黛西牺牲奉献自己的后
半生,因为他经历过年老的沧桑、看遍死神多次造访养老院、失去过众多挚爱好友,因此
他下了最痛苦的决定,离开妻子和女儿,孑然一身地离开家,只因为他看出妻子对于自己
青春逝去、但是班杰明却日益年轻的徬徨,更害怕女儿成长过程缺少人父的陪伴和正常且
健全的家庭。当班杰明离家十多年,再次和黛西相遇,两人于旅馆的亲热来得自然、来得
甜蜜,却又有着生离死别的哀伤。和盖茨比或费兹杰罗不同的是,这两个男人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最爱的女子,而落得晚景凄凉,但是Eric Roth却善良地给予班杰明温暖的死亡,
当外表年幼的班杰明开始痴呆、健忘时,冥冥中的安排让他回到他成长的家,而他心爱的
黛西也重回他的身边,直到死亡两人都在一起,班杰明不但不需要和盖茨比一样准备一盏
灯码头绿灯苦苦等待他的黛西,更仿佛安慰了这位抑郁而终的美国文豪在天之灵。
追逐梦想的热情、生命的无常、返老还童的悲哀,关于时间、关于理想、关于爱情,电影
都用深刻稳重又带点俏皮的方式告诉了观众。无论是船长死前的那段话,还是教班杰明弹
琴的老奶奶,甚至是被雷击中七次、平凡却又如此不凡的老人,都有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人
生。身为一部改编作品,Eric Roth虽然把故事重心放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寻无限大
的可能性,如何不自艾自怨,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但却同时保存了原作者的爵
士年代精神。
对费兹杰罗而言,爵士年代大约是1918到1929,一战结束、大萧条还未到来,人们沉浸于
福华世界、享乐主义盛行,因此费兹杰罗认为这个是一个奇蹟的年代、一个艺术的年代、
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嘲讽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对浪漫的渴望,灯红酒
绿的奢华背后隐藏的空虚无奈,彻底地表现于费兹杰罗的作品里。
因此电影里的黛西享受着青春的美好,悠游于世界各地、享受着舞台灯光和观众的掌声,
但她同时也怀念著班杰明,对于那个不停寄信给她的男子念念不忘。而班杰明代表着无可
救药的浪漫,他在外表苍老的时候就想挑战自己的极限,跑去拖船上当水手,无可救药地
爱上有夫之妇,永远不忘要寄信给黛西,甚至深情地在黛西出事时徘徊在巴黎医院街头。
当两人的生命终于在中年时期交会,他们享受着最浪漫的一切,不按照世俗的规定过著平
常生活,一起兜风、划船、游泳,用最浪漫的方式掌握着人生中的每一刻,因为他们都隐
约知道,错过了现在,未来就不可能厮守,即便有生命传承,班杰明和黛西的晚年就会成
为他们年轻时的反转,老家伙和年轻人终究格格不入,此时已经不是世俗带来的困扰,更
多的是爱人间的愁苦、担忧和自惭形秽。
为了强调班杰明的时代性,类似【阿甘正传】的伪纪录片方式,电影利用两次世界大战、
火箭升空、披头四等时代标记做为故事背景,加上近几年发生的卡催那飓风,今昔对比下
把班杰明的人生拉得真实却又遥远。单相对的,电影却为了铺陈班杰明生命中的每一个细
腻处,导致电影显得有点冗长,特别是在畅谈生命定位和人生梦想时,【班杰明的奇幻旅
程】缺少了【阿甘正传】的明快感,当然,这部电影细腻的布景和特效所营造出的大时代
浪漫氛围,却是极少电影可以突破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