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7651491.html
(网志排版较清爽)
整理/吴重宽
本文为11月13日于中时人间副刊刊载的〈分享电影梦─温德斯、侯孝贤 对谈〉之原
稿,因报纸版面有限,删去了部分纪录,不免遗憾。所以在部落格上将把原稿完整刊出,
希望能让未到场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去过的影迷则得以重温两位大师的风采。保证超大
容量!逼近逐字稿!连QA都有纪录! (人间简明版:http://0rz.tw/0f54r)
问:为什么要拍电影?
侯:这跟成长环境有关系,我高中没毕业就去服兵役,因为喜欢看电影就天天跑去看电影
,有一天我在写宪兵日记,就写说我决定要花十年的时间进入电影这个行业。当时我也不
知道导演是什么、电影是什么,怎么做也不知道,电影对我的意义还不成熟,就只是想拍
电影。进去以后,因为就像一个技术一样,做久了,你会习惯那个方式,然后做了差不多
十年以后你开始做自己,应该是从《儿子的大玩偶》开始去做自己的经验、是自己成长过
程中的经验。到了最后,因为就已经是个拍电影的了,除了拍电影也不会干别的,所以就
一直做下去,而且越做你会发现越困难,所谓的困难是你会发现电影其实很有限,现实人
生比你电影要复杂的很多。然后你要怎么再造真实,然后要取哪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你到
底想说什么。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没什么想说的,因为它就是这样,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你多说一点少
说一点,并不会因你而改变,所以要想清楚你要说的那一部分是什么。目前我自认是比较
清楚的,知道我自己的位置、知道拍电影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也不在乎外界。假使
电影没得拍,我就用很小的摄影机,用很少很少的钱;譬如说台北市它有补助一百万,我
就用一百万把它拍一部电影。
温:我一开始并没有刻意想要去当导演,因为我父亲是医生的关系,我以为以医生为职业
会是我父亲的期待,后来花了两年时间才发现医生这条路并不适合我,也不是我父亲的期
望。后来我又学了哲学,但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我又想去当画家,于是就跟每个想学
画的一样,我去了巴黎。不过在巴黎我没学到如何绘画,反倒是发现了电影。
因为我的绘画课是在早上,下午我很无聊,我的房间又很冷,而最便宜又温暖的地方是电
影图书馆(观众笑),所以我就天天去,一天可以看五部电影。当时一法朗可以看一部电影
,但在换片的空档你跑去厕所,一法朗就可以看到五部片了。(观众笑)
随着看片量的增加,我开始替看过的电影作纪录,燃起了我对电影评论的兴趣,于是我便
想成为一个影评。但此时我仍从未梦想过自己可以拍电影,因为当时在德国没有什么电影
工业,不过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影评,在1967年,我进入了刚成立的慕尼黑电影学院。学
业结束时我便拍了第一部长片,这其实算是个巧合,因为理论上学生们应该是用35厘米胶
卷拍一部短片,但我想说虽然成本很低,但如果每个景我只拍一次、如果我是用16厘米胶
卷,我就可以用相同的钱拍出一部两小时的黑白长片。
接下来我又拍了两部长片,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导演,甚至不确定是否要再继续下去,
因为这三部片都非常不同,我感觉这都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好像是在模仿什么一样,所以
我本来已经打算要回去画画了,除非我能拍出一部电影证明我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于
是为了解答我是否可以成为导演,我又拍了一部电影:《爱丽斯漫游记》;从这部片之后
,我才真正变成了一名导演。
问:关于小津安二郎。
侯:我第一次接触小津导演是在拍完《童年往事》之后,去南特领奖,现在的威尼斯影展
主席马可慕勒告诉我有个小“律”的作品一定要看看(观众笑),于是我就去看了小津的默
片《我出生了,但…》,看完了感觉非常过瘾,后来回到台湾才开始注意小津的片子。不
过其实在拍《风柜来的人》的时候,我的助导就给了我两卷小津的片子,但是那时候我前
面看一看就睡着了,然后换一卷,感觉怎么还是一样的,根本一点印象都没有。
有很多人,特别是西方,甚至是日本都认为我和小津的电影十分相像,但我自己知道我的
电影和小津根本一点都不像。我看过小津拍片用的分镜手稿,里面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每一
个镜头需要的时间、底片,那是我办不到的。
小津的演员是“家族演员”,“家族演员”的意思就是说这些演员都是固定的,小津喜欢
用这些演员,因为他要的真实在这些演员身上绝对就能找得到了。而这种真实就是演员不
用去演,只要站在那边就OK的,所以说像是笠智众和其他导演就没办法合作。但是如果有
新的角色加入,整个电影的活力就会迸发出来,例如原节子是从《晚春》才开始出现在小
津的电影中,就变成小津电影中的keyword。
2003年松竹找我替小津冥诞一百周年拍摄一部致意的影片,我就想说:“你们都认为我很
像小津是不是?是很像,我拍给你们看。”。其实只要看过《咖啡时光》会更清楚小津的
电影,因为虽然我们两个可能都是取材自生活,但处理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我认为我受到
散文的影响很大,所以无形中表达方式会有所关联,而且散文本来很多题材便是来自生活
的片段和细节,是因为这样我的电影才会感觉起来像小津。
小津是工程师,每个细节都掌握的十分清楚,但是我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难以掌控的非
职业演员比较多,可是我也不想去硬性规定,这样演员演起来没意思,我自己拍起来也没
意思。所以说虽然两人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找寻灵感,但是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温:我非常欣赏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因为侯导唤起了小津的精神,但同时又非常清楚
的表明了是他自己的电影,而且从《咖啡时光》中可以感受到从小津最后一部影片到现在
所历经的四十年时间。小津的电影有其时序性,可说是对日本社会变化的一个见证。关于
小津拍电影的精确性,小津的摄影师曾给我看过小津自己发明的码表,这个码表可以同时
看用了多少时间和多少呎的底片。
我与小津的相遇和侯孝贤有些类似,我们都是在拍过四、五部片之后才看了小津的电影,
而我是在纽约的戏院里,有人跟我说你应该去看看这个晦涩的日本导演作品,在这之前,
我从来没听过小津安二郎这个名字。当时我看的是《东京物语》,第一次看就连续看了四
次,而那天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体认到电影的乐园是曾经存在过的。
我看的小津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有字幕,虽然一句对白都听不懂,但我却能够理解那些电
影。而小津电影中的角色,就完全是我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感觉,小津刻画的家庭关系更是
我在德国电影、欧洲电影、美国电影中所没看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