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德州》:Le Temps Perdu
文/Amushi
“Sex and violence was never my cup of tea;I always more into sax and violins”
—Wim Wenders
文.温德斯(Wim Wenders)身为德国电影新浪潮三杰之一,不同于荷索(W. Herzog)呈现
的神话与灵视和法斯宾达(R. W. Fassbinder)的激情通俗剧(melodrama),他探求的
是世代的孤独与迷惘。温德斯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占领区,小时候的他,沈浸于美国文化的
倾销当中。当时,由于战前德国导演与演员的出走,其中包括了欧弗斯(M. Ophuls)、
怀德(B. Wilder)、刘别谦(E. Lubitsch)跟穆瑙(F.A. Murnau)等,而这些人大多数
在战后留在了好莱坞,少数回来的人被视为叛国贼而不受尊重,导致了德国电影文化的衰
败,而这个情况要到七零年代才会开始好转。这样的憧憬与幻想让他对于美国有着狂热,
但是等他到了美国开始拍片的时候,这份对于资本主义跟帝国主义的挣扎开始浮现,历经
了《守门球员的焦虑》、《爱丽丝漫游记》、《道路之王》,在《美国朋友》里达到了极
致。儿时的天堂已然消亡,摇滚乐填满不了人际关系的虚无,他在好莱坞时期的最后一部
电影《巴黎.德州》回到了木吉他、追寻和接受,然后转身离开。在解构西部的符号之下
,我们似乎在温德斯身上看到了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o)的诗歌与升华、压抑与冲突
,那位他唯一尊为大师的导演。
一开始的镜头是德州的峡谷,向左滑动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穿西装、戴着红色棒球
帽的男子迷失在沙漠之中,手边的水已经半点都不剩了,老鹰低眺著,荒凉且孤立。接着
镜头滑动到一家店铺外,男主角Travis找不到水,只好狼吞虎咽著吃著冰块。他昏倒了,
醒来之后也不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接着场景切换到他远在加州的哥哥,吃惊地接了电话之
后,急急忙忙地搭上飞机去了德州,旅途中还得担心怎么告诉Hunter爸爸回来了的这个消
息。
从这样的两个场景中,我想先分画面跟音乐两部份来谈,画面上,导演先用不协调的西装
来强调了自我放逐的成份,他让自己在炎热的地狱中被折磨,不仅仅是缺水而已,更缺了
什么东西,不过这时我们还猜不到。木吉他简单的旋律围绕着整部电影,吉他回音给观众
的感觉是古朴、天真,又带有乡愁的味道。乡愁不仅仅是感觉而已,更是影片的中心:回
家。然,Travis已经没有家了,他只能在Super 8mm的影片当中重建自己跟儿子的联系,
再踏上另一段寻找 Jane的旅程。
温德斯在十六岁以前曾经想当个神职人员,在这部寻回天真、和解的影片中,基督教的概
念也隐隐约约的显露出来。他为《事物的状态》写的小册中就曾经引用过但丁的神曲。电
影中,一开始的沙漠如就像传统中炼狱一般,Travis不停的走,浑身灼伤,中暑倒地。最
后在旅程的终点时,两人隔着镜子,Jane像是圣母般不发一语听着Travis的告解,独白很
长,观众的心却随着对话纠紧,镜像的重合似乎预言了人类的罪愆终将获得救赎,然而人
类已经回不到原本的伊甸园,只能往无尽边涯缓缓而去。导演曾经说过:“我想,如果假
装他们可以团圆,重新建立家庭,会是我们说的最大谎言。”因为Travis对Jane的爱太痴
迷,所以他只能让她自由,让她和Hunter重逢。
片中回忆的重现与重置借由小房子里的独白、超八影片跟一张“巴黎,德州”的旧照片来
传递,普鲁斯特(M. Proust)曾说:“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
”温德斯说故事时故意遗漏了一些地方,而没遗漏的过往时光都给观众一种珍贵而不可侵
犯的氛围,但实际上能补偿的只有现时,过去也许很美好,但那些时光早已迷路,需要我
们在路途上将他细心的捡起、擦拭,然后继续前行。
最后,我想谈谈《巴黎.德州》的语意蒙太奇,主角在片中一直往他以由购买的那块贫瘠
之地前进,父亲的笑话总是惹得母亲很尴尬,这样的设计针对的是我们对于他人错误认知
的不自觉和偏执,然而这里又似乎是Travis生命的起点,当主角逐渐丧失沟通能力时,他
想要回到最初的地方,逃避自己的爱。
平淡与诗意是本片的特色,也是高明之处,温德斯的这条公路,勾勒出了人类生活的离散
飘摇。聚散无常中,生命终究是得各自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