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Quiff (酒吞童子)
2007-11-08 15:35:58http://hailtothequiff.com/?p=1225
(原刊于2007年十月号Look杂志)
早逝的父母只留给艾玛一座被抵押的破落农场。农场里鸡鸭成群,好不热
闹,艾玛的内心却经常感到无比的寂寞。虽然当地的巡警对她情有独钟、
向她求婚,但却遭艾玛拒绝。某个夜晚,一辆名贵跑车撞进她的农场,摇
摇欲坠的汽车残骸里竟躺着一个男人和一大袋现金。老天爷把一大笔钱直
接送到艾玛面前,甚至附赠一个她梦寐以求的男人,难道这是天上掉下来
的礼物?凭着心灵相通的感应,爱情总是在不经意的转弯处与你相遇;命
运的安排捉摸不定,唯有拥抱当下才是快乐天堂。
死与生交迭上演
对居住在城市的人们而言,死亡是个太遥远的想像。在机能区隔完善的城
市里,死亡只存在于医院病床、存在于停尸间与殡仪馆里,甚或是如动物
牧畜的死亡一般存在于屠宰场、菜市里,一切与死亡扯上关连的意象都被
妥善安置在特定场所,死亡衰败就此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驱逐在高楼大
厦林立的都会之外,以眼不见为净作最高原则。也之所以,电影等各类艺
术创作中所描绘的死亡也都脱离不了这些安置死亡的场所产生的固定印象
,那是冰冷入骨的哀愁色彩。
《艾玛的礼物》却不然。电影一开始就明白告诉观众男主角麦斯已染上不
治之症,失魂落魄的他驾着跑车驱离身后的孤单城市,因缘际会之下他却
来到一片生意盎然的牧场。在那里死亡是每日上演的固定戏码,刚才还在
精神奕奕啼叫奔走的健壮猪只,在刀口的拥抱下、不需多时便成了此刻盘
中热气四溢的香肠,吃下肚里化作明日继续前行的活力。亲见生命自然更
迭的生生不息在眼前这座破旧凋蔽的小牧场里交替上演,也让麦斯顿悟到
人生无常轮回的必然道理。
死亡的温暖色彩
以不治之症为主题的电影其基调多半是沉重哀痛的,《艾玛的礼物》则贵
在能反其道而行,片中没有呼天抢地的廉价哀伤,而选择以温暖色调来拥
抱死亡的最终降临。怀里拥着心爱的人、聆听她入睡时的稳定呼吸,一面
躺倒在绿草上以大地为床、鸟语花香化作身上薄被,闭起双眼感受吹拂过
脸颊的徐风,跟着咽下最后一口气。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这么写着,死亡本就不是生命的对极,
而是作为生命的一体而共存著。电影表面上是在处理人们面对死亡的伤痛
与不舍,实是藉死亡来歌颂生命的最后璀璨光华。借由城市柔弱男与农村
壮勇女这对奇异组合来进行男与女传统社会定位的错乱颠倒,更加上城市
与乡村两种迥异风情的交融对映,《艾玛的礼物》轻轻巧巧地在鸡鸣猪啼
、麦杆摇曳间谱出了一曲死亡关头前最后的生命赞歌。